《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借景回顾“南沙印象”
  1.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播放南沙群岛的图片)看着画面,你联想到课文里的哪些词?能用其中的词语说说对南沙群岛的印象吗?
  2. 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这座宝库,通过读,去感受那里的迷人风采。
  
  二、 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1. 南沙群岛在哪里呢?让我们打开地图找一找吧。(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找到南海。接着,启发:这些“星星点点”的就是岛屿。我们来看“南沙群岛”,从它的名字上你有什么发现吗?(“群”字表示多,说明南沙群岛不是一个岛,而是由许多的岛屿组成的一个群岛)
  2. 请你读一读第1自然段,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岛屿多?(一串串、两百多座、星罗棋布)
  3. “两百多座”是从数字上表现多;“一串串”是从形态上表现多;那么“星罗棋布”呢?有没有同学会下围棋?能说说,围棋下了一大半后,棋面上是什么样的吗?除了围棋,我们还可以从什么景象上看出“星罗棋布”的感觉?(晚上看夜空的星星)
  4. 文章一开始,作者为什么要先讲一个传说呢?你能将这个传说用一个比喻句描述出来吗?(美丽的南沙群岛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
  5. 别看南沙群岛只是一个个小岛,它却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这座宝库里有哪些宝贝?
  6.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谁来为课文做些补充?你可以选择下面的句式来说:
  (1)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海洋生物,有(),有(),有(),有()……
  (2)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有(),有()……
  (3)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有(),有(),有()……
  7. 下面,我们把视线集中到祖国的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这个不大的岛屿,却有着一个了不起的称号——“第二波斯湾”。谁能来说说波斯湾?(请学生介绍资料)现在,你对曾母暗沙又有什么新认识?
  8.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是怎么写的。课文先总写了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再从(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三方面来论述,最后还举了(曾母暗沙)的典型例子,展示了南沙群岛物产的丰富。我们把这种写法称做先总后分结构。现在,我们朗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欣赏那蓝色宝库和迷人的海岛。
  9. 南沙群岛的美不仅在物产丰富,它的景色也是极美的。放开声音读一读第3自然段,细细地用心去体会,并在头脑中想象这美丽的画面。
  10. 你被哪幅美景迷住啦?(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相应的句子)
  (1) “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真的那么壮观吗?想不想亲眼看看?(课件出示:碧海蓝天动态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2) “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课件出示:海洋动物的动画)看完有什么感受?
  (3)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花束。”(课件出示:动态浪花图景)多活泼的浪花呀!喜欢吗?能把你对浪花的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11. 站在海边,你一定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请对着这样优美的景色,大声说,可以肯定——(生接读最后一句)
  12. 南沙群岛的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南沙群岛上生活了。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指名读第1自然段的3、4句)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劳动生活场面?
  13. 有些靠近南沙群岛的国家非常羡慕南沙群岛的丰富物产,竟然说,南沙群岛离中国大陆太远了,不能算中国的,应该归在他们的版图中。你怎样认为?你又准备怎样驳斥这些谬论呢?
  14.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我们对南沙群岛的热爱。
  
  三、 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细心品读了课文,得到了许多的收获。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做参考,你们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多媒体出示)
  (1) 背诵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 摘抄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 为南沙群岛做一则宣传广告。
  (4) 为南沙群岛做一回小导游。
  (5) 介绍你对南沙群岛更多的了解或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作者单位:南京市火瓦巷小学)
其他文献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初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笔者常常感到很多文字优美、意蕴深远的课文经过师生的简单化概括,成了一堆干瘪枯燥的文字,读来味同嚼蜡,令人索然无味。为此,我尝试采用据文编诗的方式指导学生初读感知。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初读时,我提出任务:把课文改编成一首绝句,要求用字尽量从原文中摘录。我先做了示范,将第1自然段改编成“乌羽俊翅剪刀尾”,7个字全部缘自课文。学生掌握了方
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 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理解寓意会有困难。如何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理解呢?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一、 悬念激趣,初读课文    1.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动物明星,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它遥遥领先,捧走了冠军奖杯。(贴示纸质奖杯)  该明星自从获得奖杯以后,不得了啦!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