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硅化现象,局部形成不规则脉状硅质岩,经工程揭露在糜棱岩带内部常夹有碎裂花岗岩块体;由于糜棱岩带岩石结构紧密,缺乏容矿空间,致使后期矿液沿该带上升成为导矿通道,仅在微裂隙内充填呈羽毛状铅锌微脉,使整个规模很大的糜烂棱岩带在成矿过程中普遍产生铅锌矿化,但没有形成工业矿体,仅局部地段出现厚度薄而规模短小的铅锌矿脉。
另一组沿北西走向紧贴于北西向区域压扭性断裂带下盘产出,由于受区域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东侧挤压作用,使该断裂带下盘围岩产生一系列张性裂隙及与之相配套的不同方向节理。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碎裂呈碎裂状,角砾状、网脉状,统称为含矿碎裂花岗岩带。由于该张性碎裂花岗岩带的产状、形态、规模及与之配套的低序次节理、裂隙共同组合,形成良好的容矿场所,为后来的矿液充填提供了良好的有利空间;该组断裂含矿性随距压扭性导矿断裂距离越远含矿I生愈差,因此一般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矿体多靠近糜棱岩带压扭性断层边部出现,而距离糜棱岩带愈远的花岗碎裂岩带多具铅锌矿化而形不成工业矿体,其主要原因就是碎裂岩带内的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等远不如近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处发育。
节理均较发育,尤以含矿碎裂岩带内更为密集,一般密度25条/m,其生成至少有两期,但产状差异不大,除层节理的倾角较缓外,其它三组节理倾角都较陡,一般为55°~89°。岩体中的陡倾角节理,常将岩体切成柱状体或陡崖峭壁;常见矿液沿一、二、三组特别是二、三组节理及派生的细微裂痕充填交代而形成脉状、细脉状、树枝状、网脉状和浸染状等铅锌矿石。
2、矿床成因分析
2.1 容矿岩性
I号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Ⅱ、Ⅲ号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以上岩石形成碎裂岩、角砾岩带,含矿热液在角砾、颗粒间或裂隙中充填、交代、沉淀,从而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致密状矿石,矿化对岩性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岩性活泼、孔隙度高、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成矿。
2.2 构造条件
韧性、脆性剪切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深部循环的含矿热液以韧一脆性剪切带为通导上升,定位于其内及不同级别的次级断裂、节理、裂隙中,断裂构造是本区铅锌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和首要条件,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特征与其密切相关。
2.3 地球化学特征
三叠系中统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形成、演化过程中,Cu、Pb、Zn、Ag等成矿元素得到了初步富集;在长期的、多期的构造活动和深部循环热卤水溶液作用下,将地层或岩石中有用元素活化而转入溶液中,随着溶液中成矿物质的不断加人而富集成含矿热液,在含矿热液的驱使下,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将深源物质导向浅部容矿构造的有利部位择地成矿,丰富的物源对矿区内矿床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成矿模式分析
折多山花岗岩体于燕山晚期沿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上盘形成北西向花岗岩带,喜山期由于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于岩体上部与围岩接触带形成韧—脆性剪切带,剪切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形成大范围的热液循环系统,在热液循环作用下,由三迭系地层中萃取Pb2+、Zn2+、Ag2+、Cu2+等有用組分、由岩体中带入S2-,于脆—韧性带沉淀堆积,即第一期矿化,形成大范围的低品位矿化带,见图1。
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矿化带抬升至近地表,韧性剪切作用逐渐减弱,脆性作用逐渐增强,叠加于初始矿化带上的脆性构造使得矿化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本次矿化过程不仅局限于第一期矿化带内,也可以沿脆性构造于第一期矿化带外形成小规模的富矿体;矿体升至地表,遭受后期构造破坏及风华剥蚀,现今矿体形态形成,显示出多期成矿特点。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应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多金属矿床。
3、找矿标志
矿区西矿带产于花岗岩体中的断裂破碎带内,矿体规模大,矿化富而稳定,成矿作用复杂多样,属于一个含银较富、以铅为主,铅高于锌的多金属矿床;而东矿带尽管矿体规模小、矿化较差,但它的发现,扩大了矿床远景,同时指出该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3.1 地层及岩石标志
矿床含矿围岩主要属中三叠统杂谷脑组第二岩性段(T2Z-HS)。折多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较好的含矿性和水平分带性,而矿化的具体产出岩石,则与动力变质岩密切相关;东矿带产于花岗岩的外接触带热液蚀变角岩中,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变质的透辉石英角岩类;如花岗碎裂岩,花岗糜棱岩对矿化具有广泛意义,是找矿主要标志。
3.2 构造标志
该铅锌矿西矿带产于区域北北西向压扭断裂带下盘的碎裂花岗岩带中,而严格受该断裂带所牵引的次级构造裂隙控制,因此次级断裂和羽状断裂、节理、裂隙是铅锌矿的储矿构造,更是良好的找矿标志;东矿带产于该断裂带上盘,同样由于受该断裂带挤压而易于在三叠系不同岩性问,产生层间破碎,因此层间破碎带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3.3 蚀变标志
沿断裂破碎带分布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等,由于铅锌矿化体金属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后,将岩石表面和节理渲染成棕黄一棕褐色,构成远观十分醒目的铁帽带假象,这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另外,带状或片状分布的Cu、Pb、Zn、Ag化探次生晕异常(2004年)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4、结语
该铅锌矿位于三江造山带的唐古拉一杂多玉树一义敦一中甸岛弧隆起带东侧,属三江成矿带中的玉树一中甸矿带范畴,晚二叠一三叠纪期问紧靠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强烈凹陷,在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造山运动席卷全区致使普遍隆起,燕山一喜山运动使早期同生断裂再次复活,在该山侵入岩体内部及与三叠系地层接触边缘产生强烈韧一脆性剪切构造带,深源含矿地热水沿构造剪切带上升,于浅部岩体内张裂隙、短小张性断层发育的碎裂岩带内部、岩体与围岩接触边部及三叠系地层内层间裂隙空间充填,近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与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其受酸性侵入岩基,在空间分布上受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及北北西向磨西河断裂带制约,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源构造一热液成因,并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即形成该山式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矿床。
参考文献
[1]申大元.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J].中国矿山工程,2009,(3).
[2]袁见齐.珠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 E京:地质出版社,1985.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硅化现象,局部形成不规则脉状硅质岩,经工程揭露在糜棱岩带内部常夹有碎裂花岗岩块体;由于糜棱岩带岩石结构紧密,缺乏容矿空间,致使后期矿液沿该带上升成为导矿通道,仅在微裂隙内充填呈羽毛状铅锌微脉,使整个规模很大的糜烂棱岩带在成矿过程中普遍产生铅锌矿化,但没有形成工业矿体,仅局部地段出现厚度薄而规模短小的铅锌矿脉。
另一组沿北西走向紧贴于北西向区域压扭性断裂带下盘产出,由于受区域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东侧挤压作用,使该断裂带下盘围岩产生一系列张性裂隙及与之相配套的不同方向节理。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碎裂呈碎裂状,角砾状、网脉状,统称为含矿碎裂花岗岩带。由于该张性碎裂花岗岩带的产状、形态、规模及与之配套的低序次节理、裂隙共同组合,形成良好的容矿场所,为后来的矿液充填提供了良好的有利空间;该组断裂含矿性随距压扭性导矿断裂距离越远含矿I生愈差,因此一般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矿体多靠近糜棱岩带压扭性断层边部出现,而距离糜棱岩带愈远的花岗碎裂岩带多具铅锌矿化而形不成工业矿体,其主要原因就是碎裂岩带内的次级构造节理裂隙等远不如近压扭性断裂糜棱岩带处发育。
节理均较发育,尤以含矿碎裂岩带内更为密集,一般密度25条/m,其生成至少有两期,但产状差异不大,除层节理的倾角较缓外,其它三组节理倾角都较陡,一般为55°~89°。岩体中的陡倾角节理,常将岩体切成柱状体或陡崖峭壁;常见矿液沿一、二、三组特别是二、三组节理及派生的细微裂痕充填交代而形成脉状、细脉状、树枝状、网脉状和浸染状等铅锌矿石。
2、矿床成因分析
2.1 容矿岩性
I号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Ⅱ、Ⅲ号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以上岩石形成碎裂岩、角砾岩带,含矿热液在角砾、颗粒间或裂隙中充填、交代、沉淀,从而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致密状矿石,矿化对岩性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岩性活泼、孔隙度高、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成矿。
2.2 构造条件
韧性、脆性剪切带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深部循环的含矿热液以韧一脆性剪切带为通导上升,定位于其内及不同级别的次级断裂、节理、裂隙中,断裂构造是本区铅锌矿床的主导控制因素和首要条件,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特征与其密切相关。
2.3 地球化学特征
三叠系中统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形成、演化过程中,Cu、Pb、Zn、Ag等成矿元素得到了初步富集;在长期的、多期的构造活动和深部循环热卤水溶液作用下,将地层或岩石中有用元素活化而转入溶液中,随着溶液中成矿物质的不断加人而富集成含矿热液,在含矿热液的驱使下,长期活动的大断裂将深源物质导向浅部容矿构造的有利部位择地成矿,丰富的物源对矿区内矿床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4 成矿模式分析
折多山花岗岩体于燕山晚期沿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上盘形成北西向花岗岩带,喜山期由于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的持续活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于岩体上部与围岩接触带形成韧—脆性剪切带,剪切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形成大范围的热液循环系统,在热液循环作用下,由三迭系地层中萃取Pb2+、Zn2+、Ag2+、Cu2+等有用組分、由岩体中带入S2-,于脆—韧性带沉淀堆积,即第一期矿化,形成大范围的低品位矿化带,见图1。
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矿化带抬升至近地表,韧性剪切作用逐渐减弱,脆性作用逐渐增强,叠加于初始矿化带上的脆性构造使得矿化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体;本次矿化过程不仅局限于第一期矿化带内,也可以沿脆性构造于第一期矿化带外形成小规模的富矿体;矿体升至地表,遭受后期构造破坏及风华剥蚀,现今矿体形态形成,显示出多期成矿特点。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应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多金属矿床。
3、找矿标志
矿区西矿带产于花岗岩体中的断裂破碎带内,矿体规模大,矿化富而稳定,成矿作用复杂多样,属于一个含银较富、以铅为主,铅高于锌的多金属矿床;而东矿带尽管矿体规模小、矿化较差,但它的发现,扩大了矿床远景,同时指出该地区新的找矿方向。
3.1 地层及岩石标志
矿床含矿围岩主要属中三叠统杂谷脑组第二岩性段(T2Z-HS)。折多山黑云母花岗岩体有较好的含矿性和水平分带性,而矿化的具体产出岩石,则与动力变质岩密切相关;东矿带产于花岗岩的外接触带热液蚀变角岩中,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变质的透辉石英角岩类;如花岗碎裂岩,花岗糜棱岩对矿化具有广泛意义,是找矿主要标志。
3.2 构造标志
该铅锌矿西矿带产于区域北北西向压扭断裂带下盘的碎裂花岗岩带中,而严格受该断裂带所牵引的次级构造裂隙控制,因此次级断裂和羽状断裂、节理、裂隙是铅锌矿的储矿构造,更是良好的找矿标志;东矿带产于该断裂带上盘,同样由于受该断裂带挤压而易于在三叠系不同岩性问,产生层间破碎,因此层间破碎带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3.3 蚀变标志
沿断裂破碎带分布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等,由于铅锌矿化体金属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后,将岩石表面和节理渲染成棕黄一棕褐色,构成远观十分醒目的铁帽带假象,这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另外,带状或片状分布的Cu、Pb、Zn、Ag化探次生晕异常(2004年)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4、结语
该铅锌矿位于三江造山带的唐古拉一杂多玉树一义敦一中甸岛弧隆起带东侧,属三江成矿带中的玉树一中甸矿带范畴,晚二叠一三叠纪期问紧靠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发生强烈凹陷,在印支末期和燕山早期造山运动席卷全区致使普遍隆起,燕山一喜山运动使早期同生断裂再次复活,在该山侵入岩体内部及与三叠系地层接触边缘产生强烈韧一脆性剪切构造带,深源含矿地热水沿构造剪切带上升,于浅部岩体内张裂隙、短小张性断层发育的碎裂岩带内部、岩体与围岩接触边部及三叠系地层内层间裂隙空间充填,近南北向陆内造山带及与各阶段相应的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其受酸性侵入岩基,在空间分布上受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及北北西向磨西河断裂带制约,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深源构造一热液成因,并具有多期成矿特征,即形成该山式热液充填型或细脉浸染型Cu、Pb、Zn、Ag矿床。
参考文献
[1]申大元.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J].中国矿山工程,2009,(3).
[2]袁见齐.珠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 E京:地质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