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soft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移植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整理及分析2001年4月至2015年3月45例因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接受肝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受者的生存情况及死亡原因,总结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病复发情况及新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

结果

随访期间,45例受者中死亡12例,存活33例,术后1、3、5年受者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6.3%、78.8%和78.8%。12例死亡受者的死亡原因包括移植肝功能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出血2例,肺部感染1例。45例受者中,术后共发生排斥反应6例,发生率为13.3%,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余5例均为慢性排斥反应,均给予了保守治疗,3例治疗无效后死亡。1例在术后8年后出现新发HBV感染,予以积极抗病毒治疗后病情稳定。术后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病复发2例,1例为PBC,另1例为考虑重叠综合征,2例受者均通过保守治疗后长期存活。

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需关注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的应用,预防移植后并发症的出现,监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复发。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并分析单中心肝肾、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情况,探讨不同类型联合移植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完成的24例肝肾联合移植和6例胰肾联合移植受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将联合肾脏移植受者与接受同一供者供肾的单纯肾移植受者的术后第1年移植肾功能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肝肾联合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7.5%、79.2
目的观察与探讨生长抑素减轻小鼠胰岛移植过程中胰腺外分泌细胞对移植胰岛的损伤及其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选取20只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长抑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在获取胰岛手术麻醉前30 min,生长抑素组小鼠腹腔注射生长抑素10 μg/g,生理盐水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然后分别收集两组小鼠的胰腺外分泌细胞及胰岛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细胞凋亡情况。(2)体内实验:
期刊
目的探讨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改进和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小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术中和术后随访资料。在移植手术中未行供者肠管和受者肠管的吻合,将供者肠管近、远端双造口于腹壁,术后8个月再行肠道吻合并闭合肠造口。结果受者术后肝脏和小肠功能顺利恢复,在术后1个月出现轻微排斥反应导致肝功能受损,未出现肠道功能障碍。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经手术引流后治愈。受者使用阿仑单抗诱导治疗
目的探讨增强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大鼠肾移植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功能及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以F344大鼠和Lewis大鼠作为供、受鼠,建立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病理诊断标准采用Banff 97分级诊断标准。根据基因Bank设计鼠Foxp3编码区引物,构建高表达Foxp3的逆转录病毒。取成功建立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受鼠,采用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15例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间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受者15例的资料,分析受者的年龄、原发病、术前和术后的抗血型抗体的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15例受者中,6例为儿童,年龄为5.0~9.6个月,其中5例术前诊断为胆道闭锁,1例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9例为成人受者,年龄为45.2~69.6岁,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发生终末期肾病接受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HSCT术后接受肾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受者为男性,于2001年(22岁)接受HLA全相合骨髓移植,供者为受者胞姐。HSCT术后14年因发生迟发性肾脏损害接受肾移植,供者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术前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HLA配型为1.5个抗原错配。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