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专院校教育中,《数学》学科具有理论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基本特点,它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和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而且是培养理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载体。与中小学数学知识相比较,大专数学课程体系的知识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无论在深广度还是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都是一次极具挑战性和压力性的飞跃。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叠式影响,大专学校数学课程存在着令人遗憾的“三低现象”,即低情趣化活动、低效率式教学和低层次性发展。本文在简要解析其现象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以资借鉴和商榷。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现象剖析 针对性教学 实践与思考
从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中发现,数学这门课程在大专院校的教学运营情况不良:以我校为例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共150名(五个班级)学生对象中,承认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比例是78%以上,受欢迎程度却在42%左右的比例;处于69%在学状态的96%学生主要是冲击“专升本”晋级目标,男女学生的性别比大体在21/79左右;至于“学习心态”一项,“感觉良好”的是12%,“感觉一般”的是25%,“感觉较差”的是41%,有22%的学生是“感觉糟糕”。总体说来,认为数学“学习难、难学习”的学生比例近57%,男女性别比处于1/4上下。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校园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对数学课程“学习难”成因的简要解析
造成如此局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生源素质不高,许多学生属于“双差”(基础成绩差、学习品质差)范畴,中学(或小学)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要求他们学习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的大专数学,无疑是勉为其难和雪上加霜。二是大专院校学生(包括家庭)的期望值较低,普遍具有“90后”社会特质,在历经高(中)考创伤之后,隐隐存在着一种畏缩不前、自甘平庸的落后心态。三是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不断冲击,新旧两种社会观念互相交替和冲突博弈,大专学生的思想行为也由此获得了不同的价值意义,相对缺乏勇于进取、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心理。四是许多大专院校迫于“生存性压力”,把更多精力倾斜到生源发展和准毕业生推荐求职上,而忽视了教学管理和工作创新。五是一些大专院校教师注重“自主式发展”,缺乏创造性工作热情,教学手段传统老套,置学生的发展需要于不顾,得过且过、消极被动,教学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都是“学习难、难学习”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
二、对有效扭转“学习难”现象的简要实践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只要认真应对、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学习难”现象就会逐步扭转消除。
1、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任务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情趣性元素,以努力淡化课程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断显现出来的风趣幽默以及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既可提高课程教学的魅力指数,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师情感,从而发挥亲师信道作用。
2、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数学》是大专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传统活动中大都采取比较典型的维持性教学形式。如此机械枯燥的数学活动,不仅钝化了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而且在变相地增加学习难度,容易丧失学生的课程情趣和学习信念。我们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手段,灵活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心态。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在教学函数性质时,可利用课本附带的教学课件进行演示,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利用幼儿园常用的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类比出奇函数偶函数和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的一些性质。这样有借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究。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既可以化难为易,又能在激趣和优教中赢得事半功倍效果。
3、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实施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这是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最大化尊重,也是“以学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具体性体现。尤其对待那些基础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和学习品质不好的学生群体,更要把关注、激励、启发、帮助和褒扬给予适度地倾斜,我校过程学分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不仅对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对学生个人也是一种激励;不断挖掘其潜能,放大其亮点,从而逐步增强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促使他们在化难为易和由弱渐强中能够实现“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课程活动目标。
以上是笔者在大专院校数学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思考。要想有效扭转和逐步消除“数学难”现象,应当坚持生本化教学理念,从认知规律出发并结合专业特点,以改革和创新不断激发课程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现象剖析 针对性教学 实践与思考
从校园观察和专项调研中发现,数学这门课程在大专院校的教学运营情况不良:以我校为例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共150名(五个班级)学生对象中,承认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比例是78%以上,受欢迎程度却在42%左右的比例;处于69%在学状态的96%学生主要是冲击“专升本”晋级目标,男女学生的性别比大体在21/79左右;至于“学习心态”一项,“感觉良好”的是12%,“感觉一般”的是25%,“感觉较差”的是41%,有22%的学生是“感觉糟糕”。总体说来,认为数学“学习难、难学习”的学生比例近57%,男女性别比处于1/4上下。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校园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一、对数学课程“学习难”成因的简要解析
造成如此局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生源素质不高,许多学生属于“双差”(基础成绩差、学习品质差)范畴,中学(或小学)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要求他们学习起点更高、难度更大的大专数学,无疑是勉为其难和雪上加霜。二是大专院校学生(包括家庭)的期望值较低,普遍具有“90后”社会特质,在历经高(中)考创伤之后,隐隐存在着一种畏缩不前、自甘平庸的落后心态。三是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不断冲击,新旧两种社会观念互相交替和冲突博弈,大专学生的思想行为也由此获得了不同的价值意义,相对缺乏勇于进取、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心理。四是许多大专院校迫于“生存性压力”,把更多精力倾斜到生源发展和准毕业生推荐求职上,而忽视了教学管理和工作创新。五是一些大专院校教师注重“自主式发展”,缺乏创造性工作热情,教学手段传统老套,置学生的发展需要于不顾,得过且过、消极被动,教学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都是“学习难、难学习”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意识。
二、对有效扭转“学习难”现象的简要实践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只要认真应对、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学习难”现象就会逐步扭转消除。
1、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任务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情趣性元素,以努力淡化课程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不断显现出来的风趣幽默以及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既可提高课程教学的魅力指数,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向师情感,从而发挥亲师信道作用。
2、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数学》是大专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传统活动中大都采取比较典型的维持性教学形式。如此机械枯燥的数学活动,不仅钝化了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而且在变相地增加学习难度,容易丧失学生的课程情趣和学习信念。我们应当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手段,灵活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心态。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在教学函数性质时,可利用课本附带的教学课件进行演示,并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利用幼儿园常用的图形进行旋转平移,类比出奇函数偶函数和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的一些性质。这样有借助于问题的进一步探究。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既可以化难为易,又能在激趣和优教中赢得事半功倍效果。
3、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有效实施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数学课程活动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这是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最大化尊重,也是“以学为本”教学理念的最具体性体现。尤其对待那些基础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和学习品质不好的学生群体,更要把关注、激励、启发、帮助和褒扬给予适度地倾斜,我校过程学分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不仅对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对学生个人也是一种激励;不断挖掘其潜能,放大其亮点,从而逐步增强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促使他们在化难为易和由弱渐强中能够实现“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课程活动目标。
以上是笔者在大专院校数学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思考。要想有效扭转和逐步消除“数学难”现象,应当坚持生本化教学理念,从认知规律出发并结合专业特点,以改革和创新不断激发课程教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