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有利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提出了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博物馆界有一句话:“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可见教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通过教育方能发挥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实践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博物馆及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界定
2007年,国际博协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较之于2001年的博物馆定义,有了重要调整,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
博物馆公共教育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及从私人收藏场所向社会公众展示、服务场所转变的过程而逐渐产生。人们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认识历经不同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到馆校合作,甚至更广范围的教育。博物馆公共教育是全民教育,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3]
2015年,作为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以整章篇幅突出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将教育功能摆在第一位,这与国际博协对博物馆运行的目的相一致。
二、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观我国3400多家博物馆,工作重点一般仍在收藏、展览、研究上,博物馆公共教育尚未真正进步。资料显示,美国博物馆的年观众量是其人口总量的三倍。美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國民教育思想,培养了对博物馆的深厚感情。[4]国内博物馆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与之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国内公共教育活动举办较成熟的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大多数博物馆仍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客观上,经济水平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公共教育体系开展的环境、制度等,限制了博物馆公共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观上,对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公共教育意识不强。
三、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卓有成效地开展着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
(一)持续开展“知南通·爱家乡”巡讲及公益科普巡回展活动
每年开展“知南通·爱家乡”公益巡讲,赴县区学校、武警校、南通市支队等免费讲解南通历史,并发放宣传资料,受到大家好评。
每年全省科普月、“爱鸟周”期间开展公益科普巡回展览。2013年走进启东市实验小学等开展科普巡展,为参观的学生热情讲解,并发送科普宣传资料。2014年,博物苑首次引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公益性展览——“中生代王者归来”流动科普车,并到各学校巡回展出,给观众以参与互动体验。
(二)推出“阳光少年”公共教育活动
“阳光少年”公共教育活动针对少年儿童,以苑藏文物为基础,进行系列教育课程的开发,目的在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共设有:“张灯结彩迎新春”和“新春纳福——传统年画”两个课程,都是“1 1”模式即理论加实践。“张灯结彩迎新春”课程,理论方面,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了解灯笼的来源、文化内涵等知识;实践环节,给学生们准备了灯笼制作材料包以及制作流程图,教他们制作灯笼。“传统年画”课程由指导老师讲解木刻年画的起源、题材等;实践方面,主要让小朋友身体力行,亲自在陶瓷上彩绘纹饰和印制年画。
(三)免费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
免费培训“小小讲解员”旨在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博物苑选择优秀学员成为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假日里为观众志愿服务,让他们成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此活动自2011年正式开始,每年一届。四年来共招募培训小学员495人,录取192人为小小讲解员,他们利用节假日到博物苑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四)开展“小小科普员”培训活动
“小小科普员”培训活动是一项针对未成年人推出的公益性科普实践性活动。培训课程设计有趣,以参与体验为主。整个活动新鲜有趣,无论是探幽园林小径,体验自然的奥妙,还是参观自然厅展览,动手制作植物标本,都积极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手去制作。
(五)相继开展“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格物明理”、“自然真趣”系列教育活动
举办“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系列活动之“植物园冬季奇袭营”、“探梅”等活动共9场,参与人数500多人;开展“格物明理——走进文保单位,亲近文化遗产”主题活动8场,观众400多人;推出“自然真趣——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由“叶贴画制作辅导”、“植物标本制作”等五大活动组成。活动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授课,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六)以加强馆校衔接为目标,开展互联共建活动
南通博物苑与栟茶中学联合举办“弘扬五四精神,担当社会责任”为主题的成人礼仪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活动,为传播南通的历史与文化做出有益尝试。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共建协议,在社会教育、艺术设计等方面深度合作,为职工培训、交流创造良好的平台。高校将博物苑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提升公共教育活动的建议
博物馆是公共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尚未真正发挥公共教育职能,与学校教育结合不够,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要更新服务理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身在公共教育中的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公民公共文化素养。更新服务理念首要的即是扩大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受众面。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建设是建立在全民教育之上的,其服务对象普及社会的每一层面。
二要提升人员素质。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中,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公共教育的成效。工作人员具备博物馆专业背景,若能熟悉教学策略,熟练地运用于公共教育活动中,必将成效显著。博物馆可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博物馆亦可建立高素质志愿者队伍,从专业教师队伍中产生志愿者,服务于博物馆公共教育。
三要丰富馆内教育活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除了馆内展览陈列外,可充分利用自身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进行阵地教育。根据不同的公众,设置特色公共教育。如“阳光少年”活动课程,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优势,针对儿童教育特殊性,形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新模式;“社会大课堂”活动,针对中学相关学科知识点,进行博物馆现场教学;“文化博览”活动,基于成年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博物馆可定期举办文物品鉴会等,提升文化品位。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3400多家,如何在众多博物馆中凸显自我,需要各博物馆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对外塑造公共教育形象。博物馆利用巡展、巡讲等“走出去”的形式是进行宣传的有效途径。深入学校、社区等做讲座、举办培训活动,可以带动不同年龄层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五要深入馆校合作。“馆校合作”实质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教育的对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整合。博物馆是公共教育的积极力量,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学校结合,符合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博物馆可与学校结对,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基地,给师生提供馆藏资源,深入各學校举办讲座;学校教师可定期到博物馆讲授公共教育课程,为博物馆工做人员作教学培训。双方增强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刘鹏.一切为了观众:卢浮宫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侧记,江苏省美术馆.
[2]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新调整.http://blog.sina.com. cn/zggxbwg,2011.
[3]赵鹏.漫步博物苑.南通,2002:12.
[4]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94.
[5]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www.chnmuseum.cn.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博物馆界有一句话:“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可见教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通过教育方能发挥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实践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一、博物馆及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界定
2007年,国际博协的博物馆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较之于2001年的博物馆定义,有了重要调整,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
博物馆公共教育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及从私人收藏场所向社会公众展示、服务场所转变的过程而逐渐产生。人们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认识历经不同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到馆校合作,甚至更广范围的教育。博物馆公共教育是全民教育,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我国博物馆先贤张骞先生创立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来辅益他创立的通州师范的教学。[3]
2015年,作为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以整章篇幅突出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将教育功能摆在第一位,这与国际博协对博物馆运行的目的相一致。
二、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观我国3400多家博物馆,工作重点一般仍在收藏、展览、研究上,博物馆公共教育尚未真正进步。资料显示,美国博物馆的年观众量是其人口总量的三倍。美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國民教育思想,培养了对博物馆的深厚感情。[4]国内博物馆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与之存在明显差距。
目前,国内公共教育活动举办较成熟的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大多数博物馆仍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客观上,经济水平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公共教育体系开展的环境、制度等,限制了博物馆公共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观上,对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公共教育意识不强。
三、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卓有成效地开展着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
(一)持续开展“知南通·爱家乡”巡讲及公益科普巡回展活动
每年开展“知南通·爱家乡”公益巡讲,赴县区学校、武警校、南通市支队等免费讲解南通历史,并发放宣传资料,受到大家好评。
每年全省科普月、“爱鸟周”期间开展公益科普巡回展览。2013年走进启东市实验小学等开展科普巡展,为参观的学生热情讲解,并发送科普宣传资料。2014年,博物苑首次引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公益性展览——“中生代王者归来”流动科普车,并到各学校巡回展出,给观众以参与互动体验。
(二)推出“阳光少年”公共教育活动
“阳光少年”公共教育活动针对少年儿童,以苑藏文物为基础,进行系列教育课程的开发,目的在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共设有:“张灯结彩迎新春”和“新春纳福——传统年画”两个课程,都是“1 1”模式即理论加实践。“张灯结彩迎新春”课程,理论方面,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了解灯笼的来源、文化内涵等知识;实践环节,给学生们准备了灯笼制作材料包以及制作流程图,教他们制作灯笼。“传统年画”课程由指导老师讲解木刻年画的起源、题材等;实践方面,主要让小朋友身体力行,亲自在陶瓷上彩绘纹饰和印制年画。
(三)免费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
免费培训“小小讲解员”旨在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博物苑选择优秀学员成为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假日里为观众志愿服务,让他们成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此活动自2011年正式开始,每年一届。四年来共招募培训小学员495人,录取192人为小小讲解员,他们利用节假日到博物苑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四)开展“小小科普员”培训活动
“小小科普员”培训活动是一项针对未成年人推出的公益性科普实践性活动。培训课程设计有趣,以参与体验为主。整个活动新鲜有趣,无论是探幽园林小径,体验自然的奥妙,还是参观自然厅展览,动手制作植物标本,都积极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手去制作。
(五)相继开展“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格物明理”、“自然真趣”系列教育活动
举办“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系列活动之“植物园冬季奇袭营”、“探梅”等活动共9场,参与人数500多人;开展“格物明理——走进文保单位,亲近文化遗产”主题活动8场,观众400多人;推出“自然真趣——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由“叶贴画制作辅导”、“植物标本制作”等五大活动组成。活动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授课,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六)以加强馆校衔接为目标,开展互联共建活动
南通博物苑与栟茶中学联合举办“弘扬五四精神,担当社会责任”为主题的成人礼仪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八礼四仪”活动,为传播南通的历史与文化做出有益尝试。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共建协议,在社会教育、艺术设计等方面深度合作,为职工培训、交流创造良好的平台。高校将博物苑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提升公共教育活动的建议
博物馆是公共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尚未真正发挥公共教育职能,与学校教育结合不够,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要更新服务理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身在公共教育中的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公民公共文化素养。更新服务理念首要的即是扩大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受众面。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建设是建立在全民教育之上的,其服务对象普及社会的每一层面。
二要提升人员素质。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中,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公共教育的成效。工作人员具备博物馆专业背景,若能熟悉教学策略,熟练地运用于公共教育活动中,必将成效显著。博物馆可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教学培训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博物馆亦可建立高素质志愿者队伍,从专业教师队伍中产生志愿者,服务于博物馆公共教育。
三要丰富馆内教育活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除了馆内展览陈列外,可充分利用自身历史、人文等资源优势,进行阵地教育。根据不同的公众,设置特色公共教育。如“阳光少年”活动课程,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优势,针对儿童教育特殊性,形成寓教于乐的教育新模式;“社会大课堂”活动,针对中学相关学科知识点,进行博物馆现场教学;“文化博览”活动,基于成年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博物馆可定期举办文物品鉴会等,提升文化品位。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3400多家,如何在众多博物馆中凸显自我,需要各博物馆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对外塑造公共教育形象。博物馆利用巡展、巡讲等“走出去”的形式是进行宣传的有效途径。深入学校、社区等做讲座、举办培训活动,可以带动不同年龄层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五要深入馆校合作。“馆校合作”实质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教育的对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整合。博物馆是公共教育的积极力量,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学校结合,符合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博物馆可与学校结对,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基地,给师生提供馆藏资源,深入各學校举办讲座;学校教师可定期到博物馆讲授公共教育课程,为博物馆工做人员作教学培训。双方增强互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刘鹏.一切为了观众:卢浮宫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侧记,江苏省美术馆.
[2]宋向光.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的新调整.http://blog.sina.com. cn/zggxbwg,2011.
[3]赵鹏.漫步博物苑.南通,2002:12.
[4]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94.
[5]中国国家博物馆.http://www.chnmuseu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