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制”研究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聚焦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通过“一课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工作思路。“一课制”,就是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自愿申报研究课,集教研组共同智慧,一课多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
  1.行政推进,建立“一课制”研究流程
  学校从研磨流程、研磨方式、研磨内容三个方面对“一课制”研究的实施进行了细化。研磨前,人人确定并上报“一课制”研究课题;研磨时,人人参与,并确保每学期重点研磨人员不重复,确保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课。
  我们依据学校每学期制定的“教学推进点”确定研磨内容,每学期都会邀请特级教师和区研修学院的研修员,通过“听—说—研—用”四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共同进行“一课制”研究。为了开阔研究思路,学校每学期还会围绕“一课制”研究开展校际交流,如邀请城区学校的名师到校上课研讨;与外区县干部教师进行“一课制”研究分享,在不断地交流共研中,完善“一课制”研究。
  2.扎实研究,助力“一课制”走向深度研究
  一是任务驱动,让教研组研究变被动为主动。首先,结合课题统一规定,确立教研组常态活动内容。其次,各教研组将评优课、视导课、示范课等与学校“一课制”研究进行整合,评优课结束后记录整个研磨过程,从“专家引领—教研组示范课—课制研究—评优课展示”对整个流程进行记录。第三,组织教研组长论坛,围绕本组课题进行“一课制”研究。
  二是“一图一单”,让“一课制”研究厚起来。学校结合区级课题,试行“核心素养导向下情趣课堂文化实施路径”的设计,力求通过“路径图”的设计,撬动教师对备课的深度思考。每周精备课,以及评优课、校级研究课、集体诊课都要附有“路径图”设计。学校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完善路径图——修订了“路径图”2.0版,帮助教师厘清1.0版本中大目标、小目标与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推出3.0版本,使“路径图”更具可操作性,进而达到增强教师备课实效的目的。此外,推出“一课制”研磨清單,供教师思考。
  3.改进完善,激发教师自主发展
  “一课制”研究已经实施了两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反思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我们将继续做实“一课制”研究,一是更加深入探索“情趣课堂核心素养路径图”的有效实施,使教师能够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思考教学设计;二是优化“一课制”研磨清单,通过撰写研磨清单,使教师真正立足课堂,在不断改进中调整教学设计及实践;三是通过信息技术助力“一课制”研究,用线上及线下多种教研形式丰富活动形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CDFB18375)研究成果
  编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教育惩戒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惩罚要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本着及时、公平与个性化的原则实施,让学生在惩罚中获得成长.rn1.及时惩戒,
期刊
在学校“F+”育人模式指引下,学校以英语学科为引领建设外语课程群,帮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n1.教材整合,目标明确rn教材采用北师大
期刊
在后工业化、老龄化、全球化等背景下,增加托幼服务供给成为全球性的政策选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托幼服务治理模式存在显著的制度差异,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托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