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主要从高校现状出发,介绍了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项目,分析了基层就业项目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解决此问题,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中。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
自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教育部等决策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新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把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连年创新高、大中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农村和中西部基层紧缺人才以及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旧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介绍
基层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本文所指的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主要包括: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选调生项目、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三支一扶支教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
1、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这一项目选择的对象是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志愿工作经历,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扶贫支教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自1999年以来,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3529名青年志愿者,先后奔赴中西部78个贫困县的300多所中小学校支教一年。今年8月,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45名志愿者将接过支教接力棒,续写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的新篇章。
2、选调生项目: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的简称。这些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2000年,中央组织部发布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3、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简称“硕师计划”,于2004年启动实施。这是通过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岗计划”等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4400多名“硕师计划”研究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
4、三支一扶支教计划项目: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选派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5、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简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
6、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它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于200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几年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已招募3392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5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以上11个专项行动的志愿服务。其中12243名志愿者服务两年,几年累计在岗服务人数为46163人次。加上北京、辽宁、河北、江苏等23个省(区、市)实施的地方项目派遣的38000名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总规模达到71920人。
二、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不平衡原因分析及对策
面对众多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反映也是冷热差别很大,有的项目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有的则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就业项目的管理经验及对众多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学生的调查发现,最热门的是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由于该项目选拔条件的限制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志愿工作经历,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扶贫支教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不仅保证了人员质量,也让这些支教队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在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中是最受欢迎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其次是选调生项目,由于选调生属于公务员系统,虽然与普通公务员还有一定区别的。但由于工作稳定,选调到基层工作后,组织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抽调到上级党政机关跟班学习,鼓励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得力措施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帮助选调生脱颖而出。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相对与前两个项目来说,学生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存在一定的违约率,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供求关系失调,无业可就与求才若渴并存
据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48%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7%的毕业生希望留在中小城市就业,仅有3%选择在乡镇就业,2%的毕业生愿意去边远地区农村就业。湖北省人事部门日前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更令人吃惊,在收回的2560份问卷中,竟无一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城市就业、高端就业”仍然是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现实选择,仍以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城市为首选,而一些偏远省区,急需人才的基层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许多毕业生宁愿去东部沿海省、市从事基本没有技术要求的非对口专业工作,也不愿去偏远县城从事社会保障周全且专业对口的工作,更不愿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创业。现实出现极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城里的大学生宁可不就业也不下基层,人才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求贤若渴,难以招揽人才,大学生在基层成了“稀缺资源”。
2、传统观念作怪,不能正确看待基层就业
许多大学生仍然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思想看待就业,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到基层去就是没有本事,更加没有面子,“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有怕发展受限制,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环境差,缺乏良好的发展空间,培训、进修的机会几乎为零,毕业生担心一旦到了基层,自身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影响后代;加上基层的收入、地位确实比大城市要差很多,这让他们更加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结果又回去,事件很丢人的事情。说到底,是学生对基层就业不能理性看待。
3、优惠政策“不优惠”,不能留住优秀人才
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但很多地方不能落到实处。据了解,有的地方苛扣大学生应得的工资和奖励,原本就少的工资仅仅能维持生活,有的甚至不发工资,由于档案、编制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给地方政府谋福利,却不用在激励人才上。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那些胸怀满腔热情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使得他们恨不得一有机会就迅速脱离这个地方,更不要说能留住他们。
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这一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切实保障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利益。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状况,了解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体制改革的情况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十五”期间的五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090万人,年平均增幅达到27%。特别是多年高校毕业生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2)毕业生要更新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从基层做起从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要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固然需要政府和学校加强引导,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更需要大学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别”的观念。面对大城市残酷的生存竞争,在濒临淘汰的边缘还在苦苦挣扎,死守大城市,不如到基层去就业、创业,同样能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了解自我,准确定位。面对基层复杂的社会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相对滞后的文化和自身社会经验的缺乏,大学生要想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不仅要有热情,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丰富基层工作阅历,了解自己的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3)政府要切实兑现优惠政策,激励人才。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兑现优惠政策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城乡就业待遇差别;为投身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安家费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税收、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提供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提供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的优惠待遇,约定的服务期满后,去留自由的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韩冰.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2):70-72.
[2]余韵,朱晓东.高校加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路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46-48.
[3]高玖伟.基于就业指导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5):
77-81.
[4]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8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
自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教育部等决策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新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把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连年创新高、大中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农村和中西部基层紧缺人才以及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仍旧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介绍
基层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本文所指的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主要包括: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选调生项目、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三支一扶支教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
1、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999年,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这一项目选择的对象是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志愿工作经历,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扶贫支教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自1999年以来,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3529名青年志愿者,先后奔赴中西部78个贫困县的300多所中小学校支教一年。今年8月,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645名志愿者将接过支教接力棒,续写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的新篇章。
2、选调生项目: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的简称。这些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2000年,中央组织部发布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3、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简称“硕师计划”,于2004年启动实施。这是通过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岗计划”等政策导向,鼓励和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造就大批高层次高素质骨干教师的重要举措。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4400多名“硕师计划”研究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
4、三支一扶支教计划项目: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选派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5、大学生村官计划项目: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简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
6、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它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于200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几年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已招募33920名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5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以上11个专项行动的志愿服务。其中12243名志愿者服务两年,几年累计在岗服务人数为46163人次。加上北京、辽宁、河北、江苏等23个省(区、市)实施的地方项目派遣的38000名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总规模达到71920人。
二、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不平衡原因分析及对策
面对众多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的反映也是冷热差别很大,有的项目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有的则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就业项目的管理经验及对众多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学生的调查发现,最热门的是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由于该项目选拔条件的限制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志愿工作经历,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扶贫支教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不仅保证了人员质量,也让这些支教队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在高校基层就业项目中是最受欢迎的,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其次是选调生项目,由于选调生属于公务员系统,虽然与普通公务员还有一定区别的。但由于工作稳定,选调到基层工作后,组织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抽调到上级党政机关跟班学习,鼓励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得力措施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帮助选调生脱颖而出。其他基层就业项目相对与前两个项目来说,学生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而且存在一定的违约率,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供求关系失调,无业可就与求才若渴并存
据某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48%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业,37%的毕业生希望留在中小城市就业,仅有3%选择在乡镇就业,2%的毕业生愿意去边远地区农村就业。湖北省人事部门日前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的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更令人吃惊,在收回的2560份问卷中,竟无一人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城市就业、高端就业”仍然是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现实选择,仍以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城市为首选,而一些偏远省区,急需人才的基层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则少有人问津。许多毕业生宁愿去东部沿海省、市从事基本没有技术要求的非对口专业工作,也不愿去偏远县城从事社会保障周全且专业对口的工作,更不愿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创业。现实出现极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城里的大学生宁可不就业也不下基层,人才资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求贤若渴,难以招揽人才,大学生在基层成了“稀缺资源”。
2、传统观念作怪,不能正确看待基层就业
许多大学生仍然用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思想看待就业,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到基层去就是没有本事,更加没有面子,“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有怕发展受限制,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环境差,缺乏良好的发展空间,培训、进修的机会几乎为零,毕业生担心一旦到了基层,自身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影响后代;加上基层的收入、地位确实比大城市要差很多,这让他们更加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结果又回去,事件很丢人的事情。说到底,是学生对基层就业不能理性看待。
3、优惠政策“不优惠”,不能留住优秀人才
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但很多地方不能落到实处。据了解,有的地方苛扣大学生应得的工资和奖励,原本就少的工资仅仅能维持生活,有的甚至不发工资,由于档案、编制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给地方政府谋福利,却不用在激励人才上。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那些胸怀满腔热情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使得他们恨不得一有机会就迅速脱离这个地方,更不要说能留住他们。
要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这一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转变。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切实保障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利益。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状况,了解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体制改革的情况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十五”期间的五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1090万人,年平均增幅达到27%。特别是多年高校毕业生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毕业生面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压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2)毕业生要更新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化”就业观。从基层做起从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要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固然需要政府和学校加强引导,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更需要大学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别”的观念。面对大城市残酷的生存竞争,在濒临淘汰的边缘还在苦苦挣扎,死守大城市,不如到基层去就业、创业,同样能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了解自我,准确定位。面对基层复杂的社会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相对滞后的文化和自身社会经验的缺乏,大学生要想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不仅要有热情,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丰富基层工作阅历,了解自己的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3)政府要切实兑现优惠政策,激励人才。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兑现优惠政策应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城乡就业待遇差别;为投身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安家费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税收、贷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实行优惠;优化基层就业大学生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千方百计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提供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提供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的优惠待遇,约定的服务期满后,去留自由的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韩冰.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2):70-72.
[2]余韵,朱晓东.高校加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路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46-48.
[3]高玖伟.基于就业指导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5):
77-81.
[4]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