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孔子“春秋笔法”简析(上)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fongfong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当世之时,世衰道微,孔子作《春秋》以正社会风气,以明伦理纲常。“春秋笔法”,古有“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的美誉,讲究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关键词:“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微言大义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2177(2021)18-0029-02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鲁国十二公的历史。当世之时,世衰道微,诸侯混战,周天子地位与日俱下。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逐渐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甚至相继出现“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等种种乱象,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法和礼乐被融入政治领域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孔子忧心这种状况,作《春秋》以正社会风气,以明伦理纲常。《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1 春秋笔法释义
  春秋笔法,是孔子倡导的文章写法,意在文章记述中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春秋笔法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特指《春秋》一书的“笔法”,广义还包括后世对《春秋》之“笔法”的应用发挥,本文特讨论《春秋》一书中的“笔法”。孔子把他一生的原则和主张,倾注于《春秋》一书,以期为后人所知。《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对于《春秋》之笔法,许多当代学者提出自己看法,江湄认为:“所谓史书‘义例’,其实是史书撰述中史‘例’和史‘义’的结合。‘义例’思想始于孔子著《春秋》。《礼记·经解》说:‘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属辞’就是指遣词造句、缀辑文辞,如同是记战争,有伐、侵、入、战、围、救、取、执、溃、灭、败等不同写法。这种固定的写法或许在上古史官记述史实时已经具备,而孔子则将‘褒贬之义’即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史事作出的认识和评价贯彻其中,形成‘义例’。对同一性质的史事的不同写法,其实是表现了不同的或是或非的价值判断(1)。”高希中指出:“中国史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于《春秋》史观。所谓《春秋》史观,一曰记录史实,讲求信而有征;二曰倡言人伦价值,褒贬善恶,意在‘彰显’人物不朽于青史之中……《春秋》史观所主张的善恶褒贬,并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而这种道德标准也并不仅仅在于善恶褒贬,而是其中蕴涵着一种中国特有的历史意识、一种著史理念——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信念,乃至一种信仰:‘坚信行善者即使生前有德而无福,多经苦难,也一定会获善报,会获历史褒扬;坚信作恶者即使生前无德而有福,多享富贵,也一定会遭恶报,会遭历史唾骂(2)。’”
  《春秋》笔法,深层次层面在于维持人类文明于不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无可厚非。为贤者讳,齐桓晋文,皆录其功,使人慕而心向往之,一定搜出秦桓晋文之过失而痛斥之,将天下之大,无可师法之人,世风之靡,岂可想象?以讦为直,发扬尊者之过失,痛斥亲者之微瑕,人心又岂能问?所以《春秋》书法褒贬之学,使中国史学到达一最高境界:维持人类文明,运载天地元气。史学之此而可发挥宗教性功能,令中华文明延续,人类文明发展,中华之“史”,通天地而不朽。孔子以后的中国史学家,大抵都能尊此“春秋笔法”不渝,历史之真价值,至此彰显。
  2 《春秋》字字珠玑,讲究秉笔直书
  《春秋》字字珠玑,“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左丘明认为《春秋》用词细密而词意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当为圣人所作:“《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给予“春秋笔法”高度评价:“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左传》记晋国史官董狐不畏权贵,坚持秉笔直书之事。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太史辛有的后裔。董狐为史官,不畏强权,在赵盾族弟赵穿弑晋灵公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留下“董狐直笔”的典故。《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加以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指责赵盾做为执政大臣,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
  此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崔杼杀害国君,“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齐国崔杼杀害国君,一个“弑”字,定格崔杼的罪行。“杀”“诛”和“弑”字意义不同,“杀”,是指对方所加害的是无罪的人;“诛”,是具有绝对正义性和正当理由的,所消灭的是坏人;“弑”,则专指以下犯上的杀害君主或长辈的大逆不道行为。“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为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为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崔杼杀死太史。太史的弟弟接着写“弑”,因而死了两人。太史还有一个弟弟又这样写,崔武子就没杀了。南史氏听说此事,手执照样写好的竹简前去,听到已经如实记载,这才回去。太史兄弟付出三条性命,只为在史书写“崔杼弑其君”五字,彰显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   3 《春秋》惩恶劝善,讲究微言大义
  《春秋》讲究微言大义,《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自见于后世矣!’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子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春秋》载:“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称“共叔段”为“段”,没有用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弟弟不尊重兄长,不遵守做弟弟本分,所以不提他乃庄公之弟,直呼其名以示批评;兄弟俩如两个国君,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纵然后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后消灭。赶走共叔段出于郑庄公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如此处理可见责难郑庄公。
  又有《春秋》庄公九年载:“九年春,齐人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传》曰:“九年春,雍廪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既,齐无君也。”讲的是齐国公子无知杀掉齐国的齐襄公,自己当上国君,庄公九年的春天,无知被大夫雍廪杀死。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在既地结盟,这是因为当时齐国没有国君。在这条记录中,孔子在无知的名字前没有冠以国名或公子的字样,表示这个人死有余辜。用“杀”而不用“弑”,则表示就算无知坐上齐国国君之位,也不被时人认可。
  此外,《春秋》隐公十一年载:“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夏,公会郑伯于时来。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讲的是隐公十一年春季,滕侯、薛侯来朝见鲁君。秋季七月壬午日,鲁隐公同齐僖公、郑庄公一同攻入许国。这里讲齐、鲁、郑三军联合杀进许国的事。这里也有春秋笔法,使用郑伯、齐侯来称呼郑国国君姬寤生和齐国国君僖公,批评他们侵略别国。“入”字表示許国进行抵抗。
  注释
  (1)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J].中国史研究, 1996年第3期.
  (2)高希中.道德标准于当今史学之意义[J].学术论坛,2007 年第2期.
  (责编:李慧娟)
其他文献
摘 要:特早熟灵武长枣是从灵武长枣品种群体中选出的早熟芽变枣鲜食新品系。果实长椭圆形,平均单果重14.07 g,最大单果重20.0 g;果实纵径为47.43 cm,横径为27.32 cm;果实紫红色,果顶凹入或微凸;果肉淡绿色,肉质脆,汁液较多,味甘甜,核内无仁,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4.04%,总糖含量22.82%,总酸含量0.27%,果肉硬度14.0 kg/cm2,维生素C含量451.1
期刊
摘要:司法鉴定改革浪潮背景下,对笔迹鉴定意见提出审查不仅是当事人的合法诉讼权利,也反映出司法公正的现实需求。但当前笔迹鉴定意见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与专业性,致使笔迹鉴定意见审查面临着实效性困境。而笔迹鉴定的过程与方法所具备的特殊性深刻影响着司法实践中对其审查的具体方式。因此,以笔迹鉴定特殊性为区分,划分质询者、审查者主体,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认证予以实体与程序内容的改进设计,以期实现笔迹鉴定意见的
期刊
摘要:法律规定基础建设及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均应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施工承包商,其目的是从源头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如期交竣工,以维护公共利益。但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长期存在搞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导致大量中标无效,严重扰乱了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正常秩序,背离了招标投标法的立法目的。本文拟解析招投标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社会危害性及原因分析,并对重构招投标秩序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步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所有的群团组织在面对新的历史任务迅速调整自己的职能定位。而共青团作为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人民团体,党中央对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与履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市级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明确职责定位、履职困境、对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市级共青团组织在党和国家社会治理改革大环境中的
摘要:“通知-删除”规则作为平衡保护互联网领域各方主体权益的重要制度工具在实践中遭到不少诟病。《电子商务法》第43条关于15天“静默期”的规定为恶意的投诉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创造了条件。相关法律法规在构建“通知-删除”规则时规定过于抽象,仅运用概念法学和法教义学难以解决电商平台恶意投诉这一难题。引入“汉德公式”进行经济分析,我国电商领域适用现行“通知-删除”规则后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电商平台内经营者之间的
期刊
近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保持在每年300多件,环境风险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天津港“8·12”事件发生后,我国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同年新《环保法》颁布,要求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并且颁布了多项环境应急管理相关办法、制度、指南,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始逐步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门工作职责划归于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并不包含环境应急管理的工作,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仍为生态环境部门。完善
摘要:剥夺政治权利刑是我国附加刑之一。刑法理论界对该刑种的保留、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质疑。该刑种是否应该保留,该刑种的打击面是否过宽,该刑种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剥夺权利还是限制权利。我国应该保留此刑种,但应调整名称,并且明确适用范围和刑罚内容,采取限制权利的方式实现刑罚。  关键词:剥夺政治权利刑;发展过程;保留与废除;打击面;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D924.13;D92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早期党组织,将主要工作及时准确地指向了对日斗争,率领辽宁民众从经济、政治上开展反日行动。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中共始终站在辽宁抗日第一线,宣传组织抗日活动,支持扶助义勇军武装斗争,并且创建义勇军部队与关东军作战。义勇军斗争失败后,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几经壮大,发展成东北抗日联军,继续坚持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真正起到了全民抗战中流
期刊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税收环境日趋复杂,税源隐蔽性越来越强,大量涉税信息流入税务机关以外的第三方部门,加剧了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税收风险管理问题不断增加,造成税款流失严重。加强涉税信息的应用,深度挖掘涉税信息价值,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质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对当前税收管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且富有时代意义。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探索了第三方涉税信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M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第三方涉税信息的现状进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高校治理中也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依法治校。但是高校管理观念的落后、高校规章制度的不完备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阻碍了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工作的发展。破解高校依法治校中的现实困境,需要从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和强化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积极探寻高校依法治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