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系统中三端口变换器的解耦控制研究

来源 :太阳能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降低光伏-蓄电池联合供电系统中的双Buck/Boost与双有源桥集成式三端口变换器多控制回路间的耦合程度,提出基于小信号模型的解耦控制策略和基于大信号模型的解耦控制策略,并搭建一台400 W的实验样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种策略均可降低多控制回路的耦合程度,但基于小信号模型的解耦控制效果对于静态工作点敏感程度高,基于大信号模型的解耦控制效果对静态工作点敏感程度低,且在全功率范围内效果均优于基于小信号模型的解耦控制策略.
其他文献
基于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VSC)的中压柔性直流配电网适合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但发生单极接地故障时,其故障电流会迅速增大,保护装置必须快速识别出发生故障的线路.针对该问题,分析VSC端的单极接地故障时的暂态特征,对暂态故障电流的变化特征进行理论分析计算.根据各条线路的暂态故障电流信息的差值进行故障选线,所提方法可在3 ms内对故障快速可靠识别.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适合辐射状中压柔性直流配电网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保护选线算法
以单相LC型离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微分器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型数字微分器设计方法,改进型微分器与理想微分器的频率特性基本相同.最后,将改进型的微分器应用于电容电压有源阻尼控制策略中,硬件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提出了一种5G毫米波有源阵列封装天线.该阵列由8×16个微带天线单元组成,通过耦合式差分馈电,天线实现了宽带匹配和方向图高度对称特性.通过对天线与芯片进行合理布局,减小了芯片射频端口到天线子阵的馈电线损,提高了有源阵列天线的整体效率.测试结果表明,该阵列天线在工作频段为24.25~27.5 GHz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EIRP)大于60 dBm,并且阵列波束扫描至±30°、±60°时的增益下降分别不超过0.6 dB、4.1 dB,具有良
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又称Luys体,由法国神经科学家朱尔斯于1865年发现,位于丘脑下部或黑质背侧和内囊内侧,属于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核团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量文献表明,STN在大脑运动皮层-BG-丘脑-皮层神经回路中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因此,无论就解剖位置还是功能角度而言,它都是BG系统发挥调控运动功能的关键点,也是临床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干预区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迈入,以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为代表
失眠障碍、昼夜节律障碍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近期,不合适的光照引发越来越多的睡眠障碍.双过程睡眠调节模型认为:睡眠的时间和结构是由稳态和昼夜节律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的.Hubbard等[1]提出三过程睡眠调节模型,即光照、睡眠稳态与昼夜节律调节.本文将就三过程睡眠调节模型的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外泌体是一类直径为30~150 nm的膜囊泡,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够分泌外泌体,它含有许多来源于细胞的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介导的信号蛋白、RNA、核酸等多种分子的传递有助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干扰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塑造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等[1].
用传统湿式浸渍法制备La2O3掺杂的商业γ-Al2O3负载的沼气重整催化剂Ni-Co/La2O3-γ-Al2O3,通过对NiCo双金属催化剂上沼气重整制氢在常压下的宏观动力学分析,得出该催化剂上CH4与CO2消耗、H2与CO生成时的表观反应速率方程.通过改变进料中CH4与CO2的分压,求出各物质的反应分级数,确定总反应为拟一级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并利用Arrhenius方程求解出各物质的表观活化能与指前因子,从而推导出常压下反应温度为500~900℃时,CH4与CO2的表观消耗速率方程以及H2与CO的表
为确保光伏制冷的运行性能,该文针对离网型光伏冷库采用动态等效阻抗匹配的控制策略,通过阻抗变换器进行脉宽调制输出不同占空比,使光伏发电输出与负载相匹配,构建光伏最大功率点等效阻抗与温度、辐照度和标准测试条件下最大功率点等效阻抗之间的数学模型.基于所提的控制方法,搭建一套5.4 kW的分布式光伏直驱冷库实验系统,研究表明,采用动态等效阻抗匹配的控制方法能有效改善太阳辐射波动性对光伏冷库的影响,控制后的光电转换效率、制冰量和制冷系统利用率与常规控制的系统相比同比提高41.0%、64.1%和63.5%,为光伏冷库
目的:探讨圣草酚(eriodictyol)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幼龄Wistar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HIBD)组、HIBD+eriodictyol 1 mg/kg组和HIBD+eriodictyol 2 mg/kg组和HIBD+eriodictyol 4 mg/kg组,每组10只.采用Rice-Vannucci法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大鼠分别口服1、2和4 mg/kg的圣草酚,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则口服生理盐水;Y迷宫实验检测新异臂进入
近年来,人类寿命显著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增龄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衰老是生物体的必然结局,深入研究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延缓衰老、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对人类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衰老是机体衰老的始动环节,而血管细胞衰老是血管衰老的病理基础[1-2],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参与了血管衰老的过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