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它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动态地促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动态生成提供前提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动态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之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动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动态的数学教学表现为教师不重在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动态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就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头脑中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能也得到提高。
三、注重开放题的设计,它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思维,使每一个学生对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为动态生成提供了条件。如:在六年级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后,可以问学生:“你能在一个平行四边形里再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每个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画出了平行四边形以后,教师再让他们证明自己所画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道开放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画图并证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比如,把正方体的一个角切去,剩下的物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土豆块拿来,用小刀切一切。这样,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切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不同的作品在这种开放的活动中得到展现。
四、运用激励评价,让健康心理动态生成于成功体验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动态的评价,是引领课堂由预设走向科学生成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一句亲切鼓励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和动作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比较、交流,得出多面体的棱数、顶点数、面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顺势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们真了不起!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发现的公式竟被你们给发现了……”这时候他们的心里有无比的自豪感,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这里生根,他们的个性思维在这里得到张扬,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教师给予学生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便可以使健康的心理动态生成于成功的体验之中,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无穷的情感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由此达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效果。
五、生成资源的捕捉,可以促使动态生成更具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要能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动态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因此,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是当前课改向教师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都不尽相同,因此,学习活动中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为了推进教学,促进资源的动态生成,首先,教师要有渴望意料之外情况发生的开放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深层次的关注;其次,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不断得到生成和推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动态生成提供前提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动态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从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之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动态生成提供时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动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动态的数学教学表现为教师不重在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动态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就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头脑中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能也得到提高。
三、注重开放题的设计,它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动态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开放题的教学,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思维,使每一个学生对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为动态生成提供了条件。如:在六年级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后,可以问学生:“你能在一个平行四边形里再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每个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画出了平行四边形以后,教师再让他们证明自己所画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道开放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画图并证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比如,把正方体的一个角切去,剩下的物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土豆块拿来,用小刀切一切。这样,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切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不同的作品在这种开放的活动中得到展现。
四、运用激励评价,让健康心理动态生成于成功体验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动态的评价,是引领课堂由预设走向科学生成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一句亲切鼓励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和动作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比较、交流,得出多面体的棱数、顶点数、面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顺势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你们真了不起!著名的数学家欧拉发现的公式竟被你们给发现了……”这时候他们的心里有无比的自豪感,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这里生根,他们的个性思维在这里得到张扬,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升华……教师给予学生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便可以使健康的心理动态生成于成功的体验之中,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无穷的情感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由此达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的效果。
五、生成资源的捕捉,可以促使动态生成更具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要能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动态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因此,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是当前课改向教师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都不尽相同,因此,学习活动中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为了推进教学,促进资源的动态生成,首先,教师要有渴望意料之外情况发生的开放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深层次的关注;其次,教师对课堂信息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向着“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过程不断得到生成和推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