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是以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位为目标,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在审美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个性和审美技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人生观。
  【关键词】和谐教育 审美观念 审美个性
  
  审美人生教育着力于人的情感教育,即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向往和自塑真、善、美之人性的能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德育”是前提,“智育”是关键,“美育”则是根本。美育则能够净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位,让学生能在审美教育中得到最纯美的心灵体验,使其在审美教育的熏陶中自由成长。
  晋代陆机曾说:“收百世之阕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他所说的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移用这个概念来阐述审美人生教育。审美人生教育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层次;还要由品文而悟道,把审美与育人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审美观念,阅读与鉴赏作品,侧重于在审美体验中感悟真善美,体味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意境的情景设置。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如何理解地坛成为作者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地坛是大都市里宁静的一角,作者怀揣着受伤的心灵,正需要一个供他冷静思考的空间。地坛“像是上帝苦心安排”地来到他的身边,爱抚着他。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大器的起点。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人出生后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長,人与自然的信赖、依恋之情无处不在,共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不解之缘。这样就使得“我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作者在走出心灵困境后,还是一如既往地钟情于那座古园,还是喜欢去那里寻找生命价值的哲学。地坛不愧为作者神交已久的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地坛有益地开启了作者的心智,是作者情绪化的产物,是作者生命哲学的一次真诚释放。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史铁生的一段真实思想经历,捕捉住作家给予我们的哲理灵光,自觉学会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努力培养审美个性。审美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艺术欣赏不但是艺术作品潜在功能得以实现的过程,也是欣赏者用审美经验对作品留下的“空白”、“不确定”结构加以想象补充的过程。比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传统的教材中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定位是“一个被资产阶级享乐思想腐蚀的女性”,小说的主旨即是批判小资产阶级身上的爱慕虚荣的弱点,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用同一种眼光来审视玛蒂尔德,却忽视了我们单一的评价观点可能是对文章的一种曲解。其实,玛蒂尔德的一生固然有因贪慕虚荣而带来的本可避免的悲剧,但她面对弄丢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项链的意外,面临着的人生选择并非只有用十年的艰辛岁月来偿还昂贵的项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玛蒂尔德如果不还项链,她可以有其它哪些选择?比如:赖着不还;买假项链还上;逃之夭夭;靠堕落还上……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自由发表见解,为玛蒂尔德设计另一种人生选择。但是,我们面前的玛蒂尔德没有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她就是老老实实地用十年的青春作为偿还的代价。如花的容颜消损,美丽的资本不再,这样的代价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未免太昂贵了!可是,我们也多么庆幸玛蒂尔德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她的心中连一丝“邪念”都没有闪过,她不自觉地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她身上的质朴、坚韧的本性,哪里还有原来的贪慕虚荣和不切实际?原来人性中原来被流俗欲望遮蔽的心灵正是在十年的艰辛岁月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我们完全有理由喜欢上这个玛蒂尔德,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这样的审美必定会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之能更客观、更全面地分析人性的弱点和闪光之处。而长期鼓励学生辩证而宽容地思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在审美教育中自由成长,让每一朵花都能吮吸真、善、美的甘露,美丽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以实现高效教学的部分。如何高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给出了几点文言文高效教学的针对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 高效教学 对策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文言文教学都占有很大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比重也在上升,足见它
【摘 要】目前的高考作文题,主要是还议论文,而在议论文写作中,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重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掌握并运用好哲学原理对提高作文的辩证说理力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考作文 哲学原理 辩证说理    哲学是聪明之学,高考作文如果学会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写起文章来就能居高临下,把问题分析得清楚透彻,从而增加文章的深度,增强说理的力量
【摘要】诗歌教学应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抓住一个“品”字,尽展诗歌教学的全新境界。“品”分三个层面:即品读、品义、品味。这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品读是初步感知阶段,品义是深层感知阶段,品味是高级感悟升华阶段。  【关键词】诗歌教学品读品义品味    诗歌是一种情感载体。诗歌教学应遵循诗歌本身的特点,抓住一个“品”字,尽展诗歌教学的全新境界。“品”分三个层面:即品读、品义、品味。这三者相辅相成,层层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使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受到忽视。笔者详细分析了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认为我们需要重新重视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高考 试题 语法    现今的教材都把语法知识打入了冷宫。其实,学一点语法知识,对语文教学,对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对平日的说话作文,甚至对高考都大有裨益。  下面以句子成分为例,略作说明。  句子成分包
【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乡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是作家内心深处永远的家园。对于这类作品应该如何去解读鉴赏,本文从情感、文化、审美等角度,对乡愁文学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学鉴赏 乡愁文学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是诗人反复吟唱的主题。多少年来,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总在百转千回中浸润着我们的骨髓。它是文人内心的柔软之处,是情感的纠结与缠绵,是游子无法拒绝的一种永恒眷恋。乡愁
【摘 要】《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如果眼界放宽一些,就会看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本文试图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切入文本内涵的解读。  【关键词】《庄子》 人物形象 河伯 海神若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教材选文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
【设计思想】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流转华美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习这首诗,应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这种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尝试欣赏诗歌,领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征即极度的夸张、奇丽的想象
【摘 要】在文言文翻译中,对形容词意动根据具体语境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文章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意动    在中学课本文言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对这些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语文教员们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而教学参考资料又各家各说,不能划一,因此学生也就稀里糊涂,不知所从。  一种意见认为,
据爱尔兰教育部网站2018年7月30日消息,爱尔兰政府将设立500万欧元的高等教育与创新基金(Highe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Fund)。该基金作为政府自2016年以来投资于高等教育的1亿欧元中的一部分,旨在促进爱尔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基金将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配,在2018年将优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申请:第一,在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方面进行创新、转型和质
摘 要:随着老挝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及与中国各领域交流的深入与扩展,汉语在老挝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老挝汉语学习的热潮。老挝的各类汉语教育机构层出不穷,规模和数量逐年扩增,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体系,众多民间机构也开展汉语培训。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介绍老挝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老挝汉语教育未来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