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物质文化发展的推动之下,广场舞开始在我国各大城市之中掀起,成为城市发展的印记。本文在探讨广场舞基本概念的背景之下,分析了其对群众文化活动展开的作用。
关键词 广场舞蹈;群众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8-01
引言:
现在的群众活动形式多样,广场舞凭借自己的动感活力受到了很多群众的欢迎,很多群众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这已经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不断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广场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地方文化局开展了不少的广场舞比赛,使得广场舞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学习。要开展群众活动,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地点就是在广场,广场不仅开阔平整,而且环境也比较好,很多人平常都会在广场散步,在广场开展群众活动能够吸引很多群众共同参与。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其中的一种,充满了活力,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场舞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广场舞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自娱性,广场舞的形式多样,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还展现了一定的社会性,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广场舞被更多人所知道的之后,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活动的发展确实是对群众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意义,并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一、广场舞蹈的特点
(一)集体性
广场舞蹈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数众多,人群不限,不论是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群众跟演员没有明显区另群众也可以是演员,演员也可以是群众。创造者、参与者、传承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故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的一个艺术形式,它的表演方式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更多人,场面较为热闹、壮观。因人数众多,表演场地一般比较开阔,如广场公园,社区阔地,还有路边等。所以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数是在广场上进行,只有场地够阔,都能成为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
(二)娱乐性、教育性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需求也相应提高,群众在广场舞蹈的练习与表演中,心灵得到了美与善的熏陶。人们参与广场舞蹈的练习并不是为了获得声誉,也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是从精神方面得到心情愉悦与精神充实,通过舞蹈活动是为了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广场舞蹈具有弘扬正气作用,那高尚的且上进的广场舞蹈作品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有价值的世界观与伦理观激励人们去热爱生活,从而推动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灵活机动性
由于广场舞蹈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人群,故广场舞蹈动作编排一般比较简单、易学,参与性强。演员和观众可以互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灵活性髙。在文化广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观看表演的群众,被舞蹈的表演气氛感染,具有灵活性,马上就成为表演者。人人可跳,随到随跳,随时都可以到场和离场,充分体现了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灵活机动性。
二、广场舞蹈对群众文化活动产生的作用
(一)良好参与性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一定层次之后,逐渐对精神文化有了一定的要求,而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良好的参与性符合了人们精神追求的愿望。舞蹈以肢体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使每个人都具有参与的先天基础。群众舞蹈不需要专业基础,也不需要对舞蹈有多少的感知度,提倡的是贵在参与,所以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欢迎。群众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主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主要动力。
(二)广场舞能够锻炼群众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群众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弄得精神特别紧张,亚健康越来越多,身体素质越来越低,很容易生病。广场舞虽然是一种群众文化,但是跳广场舞能够运动四肢以及头脑,听着音乐摆动身体,除了能够大脑的精神神经得到舒缓之外,我们的身体更能够得到锻炼。特别在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在晚上得到放松。和很多人一起跳广场舞,我们能够体会当中的快樂,和得到放松满足,对于现代人来说,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群众文化的建设的意义所在就是希望群众能够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释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广场舞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
广场舞的风格大方,动作简单易懂,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设的形象,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晚饭后积极参与到广场舞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丰富生活,人们在活动中可以享受轻松的环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四)为群众创造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人们常常在小区的广场上,或者是在文化广场,都可进行表演。同时广场作为集舞蹈表演、健身、歌曲表演、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节目内容形式都是多样化的,而且都能够体现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广场文化代表着一种群众文化生活。
(五)传承民族文化
在广场舞蹈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民间舞蹈所构成的,因此,广场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我国的北方,每逢过年过节,城镇市集都会进行一些秧歌舞表演,在秧歌舞中舞蹈演员所穿的传统的汉族服饰一些伴奏的乐器诸如锣鼓、唢呐、钹等都体现了浓浓的汉族文化特征。又比如,在草原地区,人们在跳舞的时候往往习惯抖动双肩,而在一些山地地区,那里的人们在跳舞的时候习惯运用踢踏有力的脚步动作来表达欢快的情绪等等。可以说在不同地区人们所跳的广场舞蹈中,通过歌曲、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都可以表现出浓浓的民族个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广场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中,一些民族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传承下来。
(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综观全国各城市和乡镇广场舞蹈文化的发展,广场舞蹈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其独特的时代魅力正在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家建立起友谊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跳舞健身,生活逐步走上健康轨道,与人待物更加文明有礼,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重要的是因为广场舞蹈的繁荣,使社会上打麻将、赌博斗殴、喝酒闹事的现象大大减少,社会文明风气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此看来,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七)群众文化的建设
广场舞作为群众的业余娱乐,反映出来了正是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大的追求。广场舞发展得越好,作为一种群众文化而言,体现出来的正是人们对于如今个人生活的追求和社会生活的满足,同时很具体地告诉我们,现在时代发展的状态良好,社会建设和谐,人们生活幸福,更多人参与其中,群众的幸福感就会越高,对于群众文化建设起着不断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城市的文明象征。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作为组织者,为广场舞编排需要注入新鲜的元素,以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给人们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活形式,使广场舞不仅可以成为人们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广场舞内涵。通过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陶冶人们的情操,将地方文化特色展现出来,以带动一个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培莉.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神州,2013,33:27.
[2]高洁.浅谈广场文化与群众舞蹈的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03:69-72.
[3]牟涵.浅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广场舞蹈[J].音乐大观,2013,04:242.
[4]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2-68.
关键词 广场舞蹈;群众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78-01
引言:
现在的群众活动形式多样,广场舞凭借自己的动感活力受到了很多群众的欢迎,很多群众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这已经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不断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广场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地方文化局开展了不少的广场舞比赛,使得广场舞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学习。要开展群众活动,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地点就是在广场,广场不仅开阔平整,而且环境也比较好,很多人平常都会在广场散步,在广场开展群众活动能够吸引很多群众共同参与。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其中的一种,充满了活力,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场舞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广场舞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自娱性,广场舞的形式多样,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还展现了一定的社会性,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广场舞被更多人所知道的之后,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活动的发展确实是对群众文化建设有很大的意义,并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一、广场舞蹈的特点
(一)集体性
广场舞蹈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数众多,人群不限,不论是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群众跟演员没有明显区另群众也可以是演员,演员也可以是群众。创造者、参与者、传承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故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的一个艺术形式,它的表演方式都是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更多人,场面较为热闹、壮观。因人数众多,表演场地一般比较开阔,如广场公园,社区阔地,还有路边等。所以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数是在广场上进行,只有场地够阔,都能成为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
(二)娱乐性、教育性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精神需求也相应提高,群众在广场舞蹈的练习与表演中,心灵得到了美与善的熏陶。人们参与广场舞蹈的练习并不是为了获得声誉,也不是为了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是从精神方面得到心情愉悦与精神充实,通过舞蹈活动是为了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广场舞蹈具有弘扬正气作用,那高尚的且上进的广场舞蹈作品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有价值的世界观与伦理观激励人们去热爱生活,从而推动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灵活机动性
由于广场舞蹈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人群,故广场舞蹈动作编排一般比较简单、易学,参与性强。演员和观众可以互动,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灵活性髙。在文化广场,我们很多时候看到,观看表演的群众,被舞蹈的表演气氛感染,具有灵活性,马上就成为表演者。人人可跳,随到随跳,随时都可以到场和离场,充分体现了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灵活机动性。
二、广场舞蹈对群众文化活动产生的作用
(一)良好参与性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一定层次之后,逐渐对精神文化有了一定的要求,而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良好的参与性符合了人们精神追求的愿望。舞蹈以肢体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使每个人都具有参与的先天基础。群众舞蹈不需要专业基础,也不需要对舞蹈有多少的感知度,提倡的是贵在参与,所以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欢迎。群众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主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的主要动力。
(二)广场舞能够锻炼群众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群众每天的工作都很繁忙,弄得精神特别紧张,亚健康越来越多,身体素质越来越低,很容易生病。广场舞虽然是一种群众文化,但是跳广场舞能够运动四肢以及头脑,听着音乐摆动身体,除了能够大脑的精神神经得到舒缓之外,我们的身体更能够得到锻炼。特别在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在晚上得到放松。和很多人一起跳广场舞,我们能够体会当中的快樂,和得到放松满足,对于现代人来说,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群众文化的建设的意义所在就是希望群众能够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释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广场舞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
广场舞的风格大方,动作简单易懂,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设的形象,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和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晚饭后积极参与到广场舞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丰富生活,人们在活动中可以享受轻松的环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四)为群众创造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人们常常在小区的广场上,或者是在文化广场,都可进行表演。同时广场作为集舞蹈表演、健身、歌曲表演、乐器演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节目内容形式都是多样化的,而且都能够体现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广场文化代表着一种群众文化生活。
(五)传承民族文化
在广场舞蹈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民间舞蹈所构成的,因此,广场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我国的北方,每逢过年过节,城镇市集都会进行一些秧歌舞表演,在秧歌舞中舞蹈演员所穿的传统的汉族服饰一些伴奏的乐器诸如锣鼓、唢呐、钹等都体现了浓浓的汉族文化特征。又比如,在草原地区,人们在跳舞的时候往往习惯抖动双肩,而在一些山地地区,那里的人们在跳舞的时候习惯运用踢踏有力的脚步动作来表达欢快的情绪等等。可以说在不同地区人们所跳的广场舞蹈中,通过歌曲、舞蹈服饰、舞蹈动作等都可以表现出浓浓的民族个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广场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中,一些民族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传承下来。
(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综观全国各城市和乡镇广场舞蹈文化的发展,广场舞蹈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其独特的时代魅力正在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家建立起友谊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通过跳舞健身,生活逐步走上健康轨道,与人待物更加文明有礼,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重要的是因为广场舞蹈的繁荣,使社会上打麻将、赌博斗殴、喝酒闹事的现象大大减少,社会文明风气得到进一步提高。如此看来,广场舞蹈的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七)群众文化的建设
广场舞作为群众的业余娱乐,反映出来了正是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所以对于生活质量有了更大的追求。广场舞发展得越好,作为一种群众文化而言,体现出来的正是人们对于如今个人生活的追求和社会生活的满足,同时很具体地告诉我们,现在时代发展的状态良好,社会建设和谐,人们生活幸福,更多人参与其中,群众的幸福感就会越高,对于群众文化建设起着不断促进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城市的文明象征。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作为组织者,为广场舞编排需要注入新鲜的元素,以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给人们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活形式,使广场舞不仅可以成为人们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广场舞内涵。通过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陶冶人们的情操,将地方文化特色展现出来,以带动一个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培莉.浅谈广场舞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神州,2013,33:27.
[2]高洁.浅谈广场文化与群众舞蹈的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03:69-72.
[3]牟涵.浅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广场舞蹈[J].音乐大观,2013,04:242.
[4]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