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医文化人类学学术论坛”在长沙举行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5月19~21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医文化人类学学术论坛"在长沙举行,主题为"中医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中外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国辰,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毛泽禾,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智强、安定祥、郑洪、段晓华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大连理工大学王续琨作了主旨发言。
其他文献
通过呈现目前中国安宁疗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新发传染病引发“突然离世”为例,剖析当下安宁疗护实践与“突然离世”临终关怀需求在社会机理.上的矛盾。它体现在不同的时间资源框架、个体与集体的张力,以及人类脆弱性的社会隐喻以生命终结的方式得以突显。提出安宁疗护理念不应被特定工作模式和离世类型所束缚,而应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应对各种形态的生命终结,以更灵活、更本土化、更可行的方式,支持逝者与家属构建生与死的辩证转换意义,提升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18)于2018年11月获得立项。该项目以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教授为首席专家,集中了国内相关高校二十余名从事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的专家学者,横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开展合作研究,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方略体系。这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许小丽(Elisabeth Hsu)教授于1985年获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学学士和硕士双学位。1987年和1992年先后取得剑桥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和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并进入苏黎世大学人类学学院任教。2002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完成了汉学特许教授资格论文。
2018年首届中医文化人类学学术论坛收到王续琨教授《中医文化人类学学科元研究四题》一文,以科学学科学的专业视角对中医人类学进行回顾性分析,是学界首次清晰地讨论学科元问题。文章受其启发,从学科内部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医人类学学科元问题,如学科定位、学科概念和范畴、研究对象、与近缘学科的区分、学科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试图藉此对中医人类学"安身立命"的基本问题做初步界定和阐释。
以英国牛津大学Elisabeth Hsu教授三十余年来从事中医相关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人类学方法对中医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其作为西方中医人类学家的部分研究成果、观点和最新进展,并对中医人类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丁骕试图以人种学和历史记载为核心,建立贯通性的西南民族起源及其流变体系。丁骕的西南民族研究,以求新和学科融合为主要特点。求新方面,丁骕在民族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求新求变的态度,不囿于成见,敢否定自我。学科融合方面,丁骕以人种地理学为起点,以历史记载为主干,先后融合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阐述西南或云南民族的源流,促进了当时西南民族研究甚至整个边疆研究的开展,深化了当时国人对西南少数民族、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认知。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
以流向越南的中国人为研究主题,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从事业、择偶、生活、未来去留等多个维度对河内中国人的生活现状进行追踪记录,探索和展现从中国到越南的跨国流动者在河内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实践。
对老挝佬族家庭的研究离不开对家屋的讨论,家屋是理解东南亚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一方面,佬族家庭的分离与联合伴随着家屋的建立、维系与继替的过程,家屋的变化是家庭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家屋的变化也超出了家庭范围而与地方普遍社会关系发生了互动。这一过程表现为家屋自身的生命轮回过程,并通过人、家庭与地方的实践过程展现。
从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入手,考察了侗语"■11(真)"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11(真)"在句子中除了作为形容词做补语外,还可作为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做状语,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形容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
委婉语词的发生过程起始于语言主体的意向性。在意向性作用下,主体将注意力定向于由于特定原因不便直言的外部事物(委婉对象),语言主体在意向性作用下对委婉对象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形成主体对委婉对象的某一性状特征的感受并涌现为用例事件,主体意向性的选择是在心-物随附性的主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