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s of Seeing,在电影中凝视二战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797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当代的我们虽然并未身处真正的战争,却一直通过电影在想象、讨论、记忆着战争。举例来说,最近一部关于二战的波兰电影《浴血华沙》,其中的片段在网上广为流传,电影中血腥的残酷景象委实令人颤栗。
  由于目前国际情势经常紧张,一派网友主张透过影片传达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也有网友认为,战争的残酷并不应该是重点,人们更需要反抗侵略的勇气。这些网络争论本身就像是一场场小小的、无硝烟的战争。
  战争片的大诘问,是电影应该如何呈现战争暴力?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楚浮在访谈中的话常被引用—访问者问他,为什么很少在电影里呈现暴力?他说:“我觉得暴力在电影里是种很暧昧的东西。有些电影说是反战,但我不觉得我看过什么真正的反战电影。凡是关于战争的电影都是支持战争的。”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反思,当人们转传《浴血华沙》的片段时,除了想要传达和平的信息,也可能是由于暴力影像本身的声光刺激,而这就是战争片的暧昧之处。
  如果说战争是基于国界的,战争片往往也同样基于国界。不同国家的电影呈现着不同的故事与情绪,世界各国的人们如何经历与呈现战争?

俄罗斯的“核心强项”


  《T-34坦克》是2019年俄罗斯票房最高的电影。在电影中,1941年纳粹德军逼近莫斯科,一名英勇的坦克车长伊武什金被俘至集中营,还被德军指派驾驶坦克当作猎杀的活靶,几名被俘苏军士兵却在绝境中驾着一辆坦克对抗德军,全力杀出重围。
  战争片可以说是俄罗斯电影的核心强项。影评人形容,战争片之于俄罗斯,就如同功夫片或警匪片之于香港般重要。俄国影史上拥有最高票房的,也是2013年的《斯大林格勒》。
  苏联是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国家,德苏战线的艰苦对抗则是纳粹德国最后战败的关键。而呈现二战这场“卫国战争”的电影,从苏联时期到现在一直都经典迭出。相较于好莱坞式娱乐或后现代神剧,许多作品以深刻性得到赞赏。

  战争片之于俄罗斯,就如同功夫片或警匪片之于香港般重要。

  苏联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哀伤的《雁南飞》,它描述了一对热恋情侣由于战争而被拆散,女孩苦等男孩参军归来的一天,却被迫承受现实的磨难。这是1956年斯大林时期结束后的苏联“新浪潮”电影代表作,由于绝美的拍摄技法与出色的演技,夺得戛纳金棕榈奖与摄影大奖。
  如果说《雁南飞》是体现忧伤,1985年的《自己去看》则是从儿童的视角看见《现代启示录》式的恐怖地狱,观看前不妨先掂量自己对末日景象的承受能力。

德国的自省


  谈到德国的二战电影,最有名的自然是2004年的《帝国的毁灭》。除了在世界各地衍生了无数“元首的愤怒”恶搞视频之外,这部电影上映后,越来越多的德国二战历史电影才开始登场。而在这之前,与之相关的电影在德国相对较少,且由于题材敏感,电影难以深入呈现,可以举出的大概只有1981年气氛压抑的潜艇战争片《从海底出击》。
  战后大部分描绘纳粹历史的电影作品都来自好莱坞,但《帝国的毁灭》不仅从德国的视角出发,而且直接呈现出希特勒在绝境中濒临崩溃的真实模样。不过,电影推出时引起了是否将希特勒“人性化”了的舆论争议,这是由于战后德国全力防范纳粹死灰复燃的整体社会环境所致。
《浴血华沙》中血腥的残酷画面
《T-34坦克》剧照
《斯大林格勒》
《帝国的毁灭》
《永远的零》
《战场上的快乐圣诞》

  在《帝国的毁灭》之后,众多关于二战的德国作品相继问世。有以纳粹军事学校为背景的《希特勒的男孩》,有让世人知道德国当年地下反抗组织的《希望與反抗》,有关于纳粹找了一名犹太演员假扮希特勒的喜剧片《拜见希特勒》,有制造伪钞者的故事《伯纳德行动》,还有关于一群反纳粹少年的《雪绒花海盗》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脱离真实二战历史背景来谈论纳粹课题的电影,最有名的就是2015年的《希特勒回来了》,一部想象希特勒穿越到今天会做些什么的政治喜剧电影。
  2018年代表德国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的《无主之作》,是一幅从二战时期延续至今的画卷。故事改编自德国画家里希特的真实人生,他曾经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在世画家”,但画作晦涩难懂;看过片中他在纳粹时期所体验的残酷经历,可以帮助看懂德国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一窥德意志历史的灵魂拷问。

  建造“大和”号不过是为了让它被击沉,让它代替日本被毁灭。

日本的“樱花式哀伤”


  不久前日本偶像三浦春马自杀身亡,许多人可能知道2013年他演出了导演山崎贵的电影《永远的零》,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相当的争议。因为电影虽然呈现了战争的可怕灾难,但情节仍然演绎了典型日式的悲壮“玉碎”美学——主角驾着神风特攻队的零式战机撞向美国航母,仿佛“虽然知道战争不可欲,但是为了义务还是必须牺牲”,这是一种标准的日式战争情结。
  这种认为战争应该避免,但仍然对走上战场送死充满同情的态度,如果放在德国是无法想象的,等于是拍一部电影呈现纳粹军官的积极作战,然后说其实他们也有苦衷。但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这是可被允许的,因为呈现战争之苦也就算是反战态度了,做不到直接批判战争错误、对抗天皇与军部的程度。
  当然,这也不是日本电影唯一的態度。相较于这种樱花式哀伤美学的英雄挽歌,战后一些电影大师确实集中呈现了侵略战争的丑陋,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师级导演小林正树的六部《人间的条件》——主角是一名前往伪满洲国的日本人,他试着对抗军国主义但最后失败,见证了日军内部的各种丑恶与虐待;山本萨夫的《战争与人》三部曲也是鸿篇巨制,批判了天皇、军部与财阀,把各种可怕的侵略行径都毫不隐藏地呈现在电影里。
  这些批判侵略战争的电影,或许能做到某种程度的分庭抗礼,但是无法完全取代那些同情军国主义的战争片,日本的战争记忆在暴力美学与丑陋灾难之间持续纠结。这种态度使曾经受到戕害的中国、韩国等国家,始终觉得日本社会欠缺真正的反省。
  2019年导演山崎贵再次推出新的战争片,这次的《阿基米德大战》改编自脑洞大开的漫画,讲述了一名数学家櫂直受海军之命加入设计巨舰“大和”号,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櫂直逐渐发现海军内部早已意识到日本不可能打赢,建造“大和”号不过是为了让它被击沉,让它代替日本被毁灭,寻求更快结束战争。这一剧情巧妙地保留了对战争美学的认同,同时又表达出对战胜的幻灭。这种呈现方式很日式,但或许这就是“日式反战”。

东南亚的迷茫与挣扎


  二战期间日军在东南亚大范围进攻,与殖民地军队、中国军队及当地反抗军作战,因此关于东南亚的二战电影并不少见。最早的代表作,就是美国老电影《桂河大桥》,讲述了英国战俘在泰国替日军修建大桥,俘虏们虽然是被迫建桥,但是后来当大桥面临被英军炸毁的命运时,却反而极力想保护大桥。
  在日本导演大岛渚的名作《战场上的快乐圣诞》里,日军大尉与英军战俘在印尼爪哇岛上的战俘营里彼此羁绊,既有文化的冲突纠结、战争的疯狂,也有同性之恋的禁忌;另一部较不有名的日本电影《独立》,则讲述了日本军人在二战结束后,留在印尼协助对抗荷兰殖民军队。
  东南亚二战电影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是世界上其他地区少见的。前面提到的几部电影是美国与日本拍摄的,但近年来东南亚各国开始有更多自己拍摄的二战电影,以呈现这种复杂的身份认同。
  泰国的《日落湄南河》既有电视剧也有电影,讲的是日本海军军官和泰国女孩间的恋爱故事,由于在爱情与抗日运动之间的挣扎,两人的关系饱受折磨,最终走向悲剧。
  2003年马来西亚电影《巴罗》(Paloh)中的关系更加复杂,当地的马来男孩为了生存,选择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华侨女孩爱上马来男孩,但华侨的立场是支持马来共产党的抗日活动,马来人、华人、日军、英国殖民者形成了当地二战期间的一种纠结关系。
  剧情关系的复杂纠结虽然虐心,但是身份认同所跨越的界线,其实未必不可以帮助人们质疑侵略战争的残酷,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去看,去理解战争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去思考与质疑背后的合理性。
  法国导演楚浮说,所有战争片都是支持战争的;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则说过相反的话,他说所有战争片都是反战的。这两者都不完全正确,因为关键在于我们作为观众,如何去理解我们所看到的暴力。
  编辑邮箱 jw@nfcmag.com
其他文献
《艺术家的罗曼史》[ 英] 凯特·布莱恩 著何昆仑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4 月  名声既是一头狡猾的野兽,也是最精巧的放大器:它可以把一个人身上最坏的特征或弱点放大。  1949 年,《时代》杂志把杰克逊·波洛克推崇为美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他的名字,一下子响彻了全美。这不仅激发了他的自我意识,也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李·克拉斯纳一直以波洛克的遗孀身份为人所知,后来她又作为20 世纪最
海南鸡饭是新加坡经典的“平民美食”  新加坡是一個地道的“混搭”美食城市。  除了马来菜、中式菜、印度菜、娘惹菜等当地美食,日本料理、美式风味、欧洲菜系也在这里稳占一席之地,并由此衍生出许多“混搭料理”。从米其林星级餐饮到经典小贩食物,从高级餐厅的精致料理到组屋区的平凡大排档,食物的滋味并不被预算高低左右。  如今,不管各式菜系如何混搭,当中最能代表当代南洋风味的,还要属以下这几样。吃南洋式面包,
吕品  几年前曾去过爱丁堡附近一处很特别的古迹,它属于苏格兰国家托管会的物业,对公众开放。到达之后,从停车场出发,沿林中小径走一段路,来到一堵高大的石墙面前,穿过墙上的一扇小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长方形的果园,在四周高墙的保护下惬意地生长。  此行的目的,是来看果园一侧一座三层楼高的八角形塔状建筑,因为其楼顶是一只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巨大菠萝。  这就是有着“苏格兰最奇怪建筑”之称的鄧莫尔菠萝(Dun
2022冬奥会崇礼滑雪道  201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这是自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以来,中央首次发布标题带“冬奥会”字样的政策。有关冰雪运动产业的政策之风,无疑将继续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越刮越烈。  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引导冰雪运动的发展,是北京申冬奥时的承诺。有关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最具代表性的
钱克锦  “黑人的命也是命”大游行是美国2020之夏的一道风景。  这个运动的看点之一,是特朗普和地方政治领袖,如州长和市长之间的争议。  这个争议,在特朗普派联邦执法人员前往俄勒冈州最大城市波特兰执法时,还带有小小戏剧性:波特兰市长、民主党人泰德·维勒上街支持抗议者,被联邦警察施放的催泪弹呛得涕泗横流。特朗普不失时机地嘲笑“泰德·维勒真是太可怜了!”  戏剧性背后,是很严肃的争论:在没有得到地方
紐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并称“四大湾区”。  湾区经济,依湾傍港,各有千秋。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4.0的需求加大,各个区域都在努力组团发展,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发展。  在以海运作为重要运输途径、以运费作为工业选址关键因素的时期,湾区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成为原料地与市场连线之间的关键节点。它乘着海运的东风,一跃成为传统工业的优势选址地,并通过发展制造业完成了自身的崛起。 
从古罗马竞技场上的人兽相斗的血肉横飞,到现代拳击台上的拳拳入肉,人类对体育竞技中的暴力有着持久的痴迷。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领域,暴力都被压缩到了极小的范围,唯独在格斗比赛里还能肆意纵横。  风靡全球的美国职业摔角(WWE),正是满足了人类这一经久不衰的“暴力”需求。独特风味  首先要说明,“摔跤”和“摔角”是有区别的。竞技体育中的“摔跤”项目,是在规则约束下,击败对手以获得竞技积分,
2019年7月29日,上海,CBA选秀大会,王少杰当选状元  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选秀大会进入第五个年头,纵然姚明主席大力推广,资源不断汇聚,但结果依然乏善可陈。  选秀大会举办之初,是为了筛选更多的人才进入CBA,直接效仿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选秀大会。但中国篮球仍属于举国体制向市场化的过渡期,中美之间的青训体系截然不同,照搬“选秀大会”往往只能选出“矮子里的将军”,实际上离CBA
又届美国独立日。  今年这个节,赶上疫灾与骚乱,还有大选战鼓擂,美国人想对外展示一下团结和友爱都难。  不过,这倒是个反思美国地区和族裔发展不均衡的契机。两大党执政的根据地,也不妨各派代表州,来比较、切磋一番。  富美国、穷美国,指向不同的地区,也指向不同的代表人群。从历史上看,美国由穷变富也有个过程。  合众国的开国先贤们,未预见到东部13州的光环在维持一个多世纪后,让位给了原先他们仅在地图上见
奥卡万戈三角洲的狮群  那时我乘坐的六座小飞机正低低掠过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空,那是一班隶属于博茨瓦纳航空公司的民航客机,而我的座位号恰巧在副驾驶,视野良好。  成群的非洲象在河中漫步,河马和鳄鱼在岸上各自安好,长颈鹿被阳光雕刻成剪影;绿色植被覆盖的大片湿地在阳光下闪动着暗金色的光芒,零星的湖泊倒映着天空的碧蓝,灵动得像一块块巨大的水晶;蜿蜒的河流在大地上分割出古老的图画,人类从未涉足的原始和天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