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视域中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选择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展示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局限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感恩的“无意识”表现,因此应该采取新的教育策略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而高校外语教育因其自身的语言特征、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不失为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化;大学生;感恩教育;高校外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5-0153-07
  
  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在网络化的背景下,结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一时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方法,大张旗鼓地在大学生中宣传感恩教育,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如大力宣讲“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古训;另一种方法则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开展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每年五月的“母亲节”和九月的“教师节”开展对父母、老师的感谢活动等。从总体上看,这些关于感恩的教育和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于激发广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关于感恩的教育和活动许多还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深处,更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新举措,因而实际效果也就差强人意。所以,无论从实施的途径,还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在网络化前提下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依然有进一步探讨、以切实提高成效的具体工作可做。
  
  一、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愈来愈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生活已经并还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尤其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兴起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的全过程,可以说网络时代是不期然间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我国的网民数也逐年增加。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从网民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数占到24.3%,即达到9331.2万人;从网民职业分类来看,学生网民数占到28.8%,即达到1.106亿人。
  从上述几组正式发布的数据不难看出,就网民的学历构成和年龄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在校的两千多万本专科大学生都应是互联网的“忠实”网民,可谓是全民皆“网”,而我们在大学的具体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下表是根据对教育部所属某高校土建学院一年级三个班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而得出的相关数据,而且随之年级的增加,相关比例数据也随之相应的增加。
  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在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组在南京地区六所高校的调查_2_,大学生上网行为频数最高的五项依次是:查阅资料或学术讨论(52.6%),聊天交友(38.8%),欣赏音乐电影(35.8%),收发邮件(34.8%),浏览时事新闻(33.5%)。可见,电脑和网络已经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个调查同时也告诉我們,由于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不同程度上养成了对网络的依赖,其中“较重依赖”和“严重依赖”的比例已经达到15%以上,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依赖”,在大学生们全方位地拥抱网络的同时,网络也在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特征,这种改变突出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极端“个性化”。网络世界往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世界,长期沉湎其中,就容易养成自我意识,而目前“80后”、“90后”的大学生几乎就是与电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空间就是网络,惯于在网络世界中驰骋,从而养成了极强的自我意识。这种突出的个性犹如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是自信心的集中体现;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个人意识的自我膨胀。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其次,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平面化”。由于长期使用电脑,大学生中的许多人长于通过指尖的、运用特殊网络语言的“平面”交流,而疏于通过口头的、付诸于实践的“立体”交流,“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现实社会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网络毕竟是一个冷冰冰的框架,它传递信息的媒介只是一些简单的代表符号,长期通过这些符号进行思考和交流,使得他们中间许多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平面化”,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怯于交流、蹙于表达、憷于沟通,沉湎于虚拟世界而不能、不会、不善也不愿意自拔。
  第三,大学生价值标准的“异化”。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情绪表达的自主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情感好恶的个体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极其容易受到传统价值标准“异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一些所谓的网络达人不分美丑、不分善恶,一味炒作,哗众取宠,以“上位”为唯一目标,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为此不惜颠覆许多传统的价值取向。这些网络行为由于其在形式上的刺激性表现,在内容上的反传统展示,极易引起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的追捧,从而使一些同学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价值标准扭曲,在盲目追求个性、突出表现的前提下,对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正确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异化”,这一点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当代大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无意识”
  
  大学生是系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群体。承载着家庭、社会乃至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是高校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已达607.66万人,比十年前的1998年增加了499.3万人。增幅达461%。
  


  不言而喻,每一个有幸进入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固然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无私奉献的合力促成。人们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尤其是道德品质也就 有了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然而,通过一些问卷调查可知,在当今大学生中还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学术界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文献很多,比如,张贵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朱桂萍,姚本先:《大学生感恩、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育》,等等。虽然这些问卷调查的高校不同,调查的学生数量也不同,但显示的问题却是相似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是80%的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就是要钱,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一定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些高校的个别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对家长、老师的极端行为,等等。这些调查数据和行为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与放大,使人们日益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由此,许多调查者得出结论,“缺乏爱心、良知和责任感的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亦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缺乏感恩之心,漠视学校和老师的培育教诲之情,对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缺乏感恩之意,社会责任感淡漠等。一时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似乎成为了一个定论,成为了众多文章立论的基础。
  毋庸讳言,虽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感受,在当代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感恩意识“弱化”乃至“缺失”的现象,但细细究其根源,应该说,当代大学生这种感恩意识的缺乏,实际上是一种对感恩“无意识”的体现,结合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流影响的新特点来分析,就清楚地表明这种“无意识”突出表现在自我意识过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别人的感情,喜欢虚拟世界中的情感满足;热衷于追捧一些吸引人眼球的网络事件,对自身现实所有的东西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能意识到家人、师长对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等等。这种对于感恩的“无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它是我国现存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的产物。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长期的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威力,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搞好学习就是其生活的全部,学校比的是升学率,学生比的是考试名次,只要成绩好,其余的都可以忽略,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高考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凝聚了全家几代人的希望,特别是城市中的"80后”、“90后”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小就是家庭的呵护中心,是全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对于他们的各种要求,即使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尽量予以满足,无形中则助长了他们个人中心意识的形成,看不到家人为自己所做的奉献;对于社会教育而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成名风”、“攀比风”、“选秀风”、“恶搞风”等等一时甚嚣尘上,其间突出宣传的是如何一夜成名。如何“享受”成功生活等,却少有成功后对艰辛的回味。对支持的感恩。上述这些教育的“短板”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造成了在许多大学生中间存在的对别人帮助的忽视、漠视和无意识,往往认为自已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无意识”,本身即是网络化背景下的时代影响和教育不到位的结果,“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致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对于这种“无意识”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在情感上要关怀他们,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等都向正确方向发展。所以说,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以高校外语教育为视角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策略选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㈦。这一方针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实践中。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依赖于辅导员等专职的德育工作者,但高校扩招的现状、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新特点又使得他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全面细致,以教育部所属某重点高校为例,现在在校的本科生已超到25000人,而一线的学生辅导员只有102人,师生比达245:1.因此辅导员们经常接触的往往是一些学生干部,多以安排组织学校的各项活动、处理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工作内容,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来到大学校园中的低年级大学生们的感恩“无意识”,以及他们在短时间内遭遇的各种不适应,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固有生活模式的枯燥单调、亲情的远离、爱情和友情的烦恼等基本情感诉求,只能有大致宏观上的了解,难以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并获得他们的认同和共鸣,这时就必须寻求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从大量卓有成效的高校感恩教育实践中,我們不难发现,将感恩教育与具体学科的教学联系起来,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渗透点,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失为一条感恩教育新策略的选择,因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这一寻求新途径、新策略的过程中,语言教育,特别是高校外语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往往会取得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突出成果。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外语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还涉及到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地理、社会制度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是学习者本民族与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审美观与道德观、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比较与碰撞。文化内涵是语言教育的灵魂,语言教学是可以、也应该与文化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所谓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因此,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高校外语教师的特点,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条件。当前 在我国,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课程是我国高校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具有普遍性特点。高校外语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例如,在教育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㈣,根据此要求,即便是完成其中的基本要求部分,一般高校也要连续两年在一二年级开设至少两门,且每周4-6课时的大学英语类课程,总学时在300小时左右,而一般本科专业的四年全部学时在2200-2600之间,也就是说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占他们学时近三分之一的为英语教学时间。这就使得英语课程成为各高校课时最多、涉及学生面最广、授课周期最长的基础课程,而这也成为感恩教育渗入外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高校外语教师一般授课班级比较固定,在较长的授课时间里能与学生有长时间的接触,可以对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除了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外,自身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仅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者的基本心理,而且熟悉中外两种语言文化,能与学生有更多的思想交流。
  再次。高校外语教学内容中的感恩教育因素,是大学生摆脱感恩意识的“无意识”,形成正确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精神食粮”。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内化“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致施恩”的思想品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必需的,而外语教学内容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则是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结合教材,深挖其中的感恩主题
  目前各高校选用的外语教材可能不同。但大多数教材都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不乏流传很久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记载了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体现了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些教材既是外语教学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素材,也是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同时,由于外语教材先天的国际化特色、全球化视角,也容易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所接受。这时,就需要结合教材。深挖寓于文章表面文字之下的感恩主题。
  以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系列教材为例,其中就有许多文章蕴含着很好的感恩素材。比如在其第一册题为"The Present"(《礼物》)的一课中,就记叙了一位年迈的母亲期待女儿送来生日礼物的漫长等待过程,文笔朴实,情感真挚。教师就可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寻找合适的感恩教育切入点,设计一些关于学生是否知道自己父母生日,以及是否会准备礼物等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口语讨论话题。再对照设问他们的父母是否会记得他们的生日、是否会准备礼物、准备什么礼物等问题,鼓励学生换位思考,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对文字背后作者真实意图的思考,以及对自己父母的回报之情。相类似的主题还多次出现。在第三册另一篇题为“The Day Mother Cried'’(《媽哭的那一天》)的文章中,记叙的是进入中年的母亲克服工作中的困难重新就业的故事。教师就可以设计与课文相关的提问以及话题讨论,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父母也会有脆弱的一面。从而激发他们自立的意识以及对父母的关爱情怀。类似的可以在课文中渗入感恩主题的文章还有很多,具体可见下表。
  


  当学生领悟了教材中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感恩主题和感激情怀之后,再通过外语口语来表达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感悟,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情绪触发点和文章的真情实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终实现以真情的力量去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生命、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感恩情怀的渴望和追求。
  
  2.根据授课日志,将感恩教育渗入中外节日文化介绍中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观念信仰、道德情操以及价值取向的历史积淀,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因为外语教学的授课时间很长,课堂授课的日子几乎可以经历到所有的国内外重大节日(具体可见下表)。因此,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介绍也应该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种介绍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语言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通过节日文化的分析与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相对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包含了敬祖、守孝、团圆、报恩的厚重伦理道德思想,清明祭祖、端午敬贤、中秋团圆、重阳尊老等节日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就连建国后确立的教师节、劳动节等节日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则凸显感激咏恩情怀,比如:圣诞节感谢耶稣,感恩节(主要在美国)感谢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母亲节感恩母亲,父亲节感谢父亲的关爱,情人节感谢自己的爱人,等等。中外节日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些节日内涵大多富有感恩情怀、以感恩为主要活动内容,自然也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现成题材。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融感恩认知与行动与外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于一体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包括认知阶段和行动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指感恩意识的唤醒和情感认同,是识恩、记恩的过程,而行动阶段则是感恩意识内化、融人为思想品德,是谢恩、报恩的行为。语言学习包括听、读的语言输入阶段和说、写的语言输出阶段。当感恩教育融入外语教学时,感恩教育的两个阶段则能和语言教学的两个阶段合二为一,两者相辅相成。高校外语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外语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具体教学活动中。尤其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电影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外语教学中恰当地突出其中的感恩主题。这样,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知觉感知触动之下,便能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其感恩内涵。当学生在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到了或者读到了可以触发他们感恩情怀的内容时。在随后的外语口头和书面交流环节就可以说出或者写下他们曾经接受到的恩。想要感谢的恩,并最终促生他们课后付诸于实际的感恩、报恩的意识和行动。因此,教师一般会组织很多语言交流的教学活动,而交流的深层内涵必然是知识和信息、思想和文化。这就一方面使外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促生了学生的感恩心理感知,引导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另一方面,有了感恩主题的语言课堂也会更加丰富,更容易创造良好的课堂生态。
  
  四、结语
  
  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使得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必然要采取符合时代特征和教育客体特点的新途径、新策略,即应该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体制外另辟蹊径。寻求高校“第一课堂”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点,从这一新视角出发以达到提高感恩教育实效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语言教育所承载的一定的人文素质与文化教育内涵,以 及高校外语教学的对象和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等因素的特点,使得在外语教学中渗入感恩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授课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融人感恩教育。可以提升語言教学的人文思想内涵。拉近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大学生可以从对网络世界的“依赖”中、对虚拟世界的沉湎中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体味因为真情实感的分享与交流而更加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外语语言教学内容与活动也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感恩熏陶与启示的载体和物质内核,促进大学生对于生命,对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感恩与回报意识,共同推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www.cnnic-net,cn,2010-1-15.
  [2] 王梁,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6(5):52—57.
  [3] 王孟图,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2004(7):128—129.
  [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D],光明日报,2005—6—27.
  [5] 张贵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I):30—32.
  [6] 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
  [7] 朱桂萍。姚本先,大学生感恩、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J]脘西学院学报,2009(10):78—80.
  [8] 龚宇平,“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5l-53.
  [9] 张韩,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归因及其培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123—125.
  [10] 黄春春,庸如前,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成因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1):66—67.
  [11] 胡红霞,高校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12]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中国教育报,2010-5-7.
  [13]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8.
  [14] 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6.
  [1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融资平台体系的建设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安徽省融资平台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介绍,本文认为需要多渠道建设融资平台体系,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农村金融、合作金融、快速融资以及作为这些平台外部支撑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同时随着时间的推进,融资平台必然会出现新的形式,需要不断的补充,以保证各类资金需求得到及时合理满足,保证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关键词:融资平台体系;银行;资本市场: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媒介建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塑造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文章从传播学理论出发,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媒介建构问题为依托,具体地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中尚待注意和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建构;议程设置;“知沟”假说;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子游在秉承孔子礼乐教化之道的同时有所发展和创新,“武城弦歌”便是其礼乐教化思想的积极实践。子游为武城宰时以礼乐治邑、以大治小,提倡“领恶而全善”,并能以才取人、选贤任能;教化育民时,又倡导礼乐教化拖诸全民的教育观,主张“先本后末”。  关键词:武城;弦歌;子游;礼乐教化;阐微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5-0086-04    《
期刊
摘 要:交易成本政治学是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在其专著《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一书中将交易成本经济学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提出较为完整的政治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并形成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基本思想。本文在分析迪克西特的政治交易成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框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并尝试指出了交易成本政治学未来可能
期刊
摘 要:执行力是完成任务的手段和能力,是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直接性、综合性、创新性、决断性、灵活性是乡镇干部执行力的显著特点。乡镇干部在执行上级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时存在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不灵活等问题。力量配备、教育培训、培养选拔、激励约束、转变作风是提高乡镇干部执行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乡镇干部;执行力;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
期刊
摘 要: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肇论》完成了哲学的思辨。同时,在“因因而果,,的基础上《肇论》诠释了因果的不灭性。因果不灭与宗教信仰休戚相关,这样,《肇论》从哲学的思辨自然过渡到宗教的信仰。般若自得与信仰自足是《肇论》终极关怀的基本进路,般若与信仰指向的皆是那“契神于有无之间”的人类生存之最高境界。  关键词:《肇论》;般若;信仰;终极关怀  中图分类号:B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因多种因素的合力导致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存在各种现实困境。文章在对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现实困境进行宏观层面探讨的基础上,指出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应成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取向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困境;发展路径;资产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刑法》第236条第3款第4项规定的“二人以上轮奸”的情节,性质上属于强奸罪的共同正犯。只要二人以上基于共同轮流强奸的故意,连续、轮流地对同一妇女或者幼女实施奸淫的,即构成轮奸,其中的参与人是否都具有责任能力不影响轮奸的认定,但无责任能力的参与人因具备阻却责任事由而不负刑事责任。轮奸的成立至少要求两人的奸淫行为达到既遂,奸淫未得逞者不以轮奸论处。轮奸、共同实行强奸的场合,各正犯的犯罪形态的
期刊
摘 要:当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将“违法建设行为人”作为行政处罚相对人。这一认定模式未能预见违法建筑“建设行为人”与“持有人”相分离的场合,因此造成制度失语和实践混乱。通过对违法建筑行政处罚规范的解读、对一般处罚模式的病灶诊断发现,一种建立在“行为责任”与“状态责任”两分基础上、以物为中心的行政处罚模式,以灵活、高效、符合妥当性原则等优势或可成为化解制度困境的新路径。  关键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状
期刊
摘 要:政府是社会建设的积极主体,政府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运行机制的选择。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对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三维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是一种较为高效的社会建设运行机制,但是探索阶段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行模式的变革和突破将会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宣城市水阳镇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