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显微解剖及其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症的诊断意义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束在第一肋处位于臂丛C8、T1神经根或下干的下方(底面),与第一肋的骨性部分或中斜角肌在第一肋止点增厚的腱性纤维紧密接触。大部分前臂内侧皮神经纤维束(89.2%)来源于T1神经根,而T1自椎间孔穿出后显著上抬(与水平成角近40°),形成弓形隆起而紧贴第一肋横跨之,由于这两大解剖形态学基础的存在,任何来自臂丛上方的卡压因素或其下方第一肋的略微抬高便可直接引起该神经纤维束受压而产生症状。

其他文献
报道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X线、CT平扫和脊髓造影CT(CTM)检查结果,并将三种检查方法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常规X线片仅可作为筛选,CT平扫虽能确诊,但无法直接显示椎管内脊髓、神经根受损情况,CTM检查则能弥补CT平扫之不足,使诊断更为精确可靠。
期刊
36例经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其中18例随访2年~8年5个月,平均3年11个月。术后完全恢复3例,不完全恢复14例,未恢复1例。作者总结了本病的5个临床特点,讨论其与马尾肿瘤之鉴别诊断,发病机理。提出预防意见,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
期刊
获得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我们放弃了下腰椎椎板广泛切除,改用下腰椎两侧多处开窗探查,黄韧带切除,棘突间和椎板上植骨融合,特别要求撑开棘突,使下腰椎维持在屈曲位,自1975~1987年共施行50例,随访最长14年,最短2年平均3年6月。47例优,3例良,无1例失败。此手术既探查了椎管内,摘除致压物,撑开棘突在棘突间椎板上植骨融合、维持下腰椎屈曲位,又可以扩大椎管和根管,稳定下腰椎,所以效果优良。
期刊
为了观察创伤性骨折及危重多发伤患者血浆纤粘素(简称FN)的变化及其与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关系,作者连续检测了316例临床患者FN,28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骨折无并发症者伤后5~48小时,其血浆FN降低并于4天恢复;合并感染和MOF患者,伤后第4和7天仍显著降低。在败血症和MOF的临床症状出现时,FN分别低于对照组44%和61%(P﹤0.001)。作者认为:(1)伤后无并发症患
报告15例临床应用前路脊柱内固定器进行胸腰部脊柱重建术的治疗结果。其中脊柱骨折11例,肿瘤4例。平均随访15个月,仅1例畸形矫正度部分丢失;伴神经并发症的14例中,2例无变化,余均有Frankel1级以上改善。初步体会,前路椎管减压或瘤椎切除后采用该前路固定器一期脊柱重建,具有直视下手术、加重脊髓损伤的机会小,截瘫恢复率高和固定坚强等优点。
4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1~4),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8%。列举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特点,放射学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所见。14例(31.1%)术前单侧或双侧下肢部分瘫痪;22例(48.9%)系多间隙突出;23例(51.1%)髓核破入椎管,其中3例破入硬膜囊;12例(26.7%)做了2~3次手术。随访1年以上者32例,平均随访2年4月,效果优良者31例(96.9%),差1例(3.1%)。本文讨论了高
本课题用多孔陶瓷羟基磷灰石(PHA)作为利福平(RFP)的载体,制成利福平—陶瓷人工骨核(R—PHA),一种治疗骨结核的植入式缓释体。实验表明,能在体内至少持续27周释放出有效浓度的药物,局部浓度高于口服给药组数10倍,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金葡菌,结核杆菌具有长时间的抑制作用;组织相容性良好。临床应用治疗骨结核44例,疗效满意,具有(1)缩短抗痨用药疗程;(2)适于治疗混合感染病例;(3)促
期刊
用导管法硬脊膜外腔造影术对48例主要为腰腿痛患者进行了检查,造影成功率达100%。此法优点为置入软质导管便于病人在检查台上随意翻转,因此可带管摄正、侧、斜各种体位的X线片。并可分次注入造影剂渐增剂量连续摄片,获得一系列不同剂量的图像,能动态地观察到除颈椎以外的椎管病变的X线表现。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无后遗症,术后还可通过导管向硬膜外腔注药进行及时有效地保守治疗。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