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化肥减量增效与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芜湖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于长江生态大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芜湖市2017年化肥使用量,核算了种植业农田氮磷流失量,并剖析了芜湖市化肥使用现状.结果 表明,存在传统的施肥方法和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施用类型单一施用量偏大、高效施肥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研究提出并分析芜湖市适用的水稻机械化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生态沟渠拦截技术和农田尾水利用技术等化肥减量增效与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在技术研究与推广同时,需逐步建立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促进芜湖市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旨在探讨太子参在大田种植过程发生的叶片黄化及植株凋亡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明确光照影响太子参叶片黄化和植株凋亡的机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田间太子参叶片黄化特性和气候因子差异,利用生化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氮素水平对太子参叶片黄化及碳水化合物累积的影响,以揭示太子参叶片黄化的生理机制.对安徽宣城和贵州遵义的田间太子参叶片黄化特性和气候因子差异分析发现,光照强度是影响太子参叶片黄化的重要原因;田间和温室试验表明,叶片脱绿黄化程度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提高;电镜观察表明,光照强度
为探明晚熟桃\'秋彤\'年生长周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物候期,不同部位的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及丰度,以期为其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桃萌芽期和幼果期各部位的细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低于硬核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各部位,表明后期的细菌多样性较高;花期和幼果期各部位的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硬核期,表明前期的真菌多样性较高.同一部位、不同物候期真菌丰度比较发现,果实膨大期叶片和萌芽期枝条枝孢菌(桃疮痂病病原菌)丰度较高,硬核期
以12个甘蔗品种试验材料,通过桶栽试验,在苗期进行反复干旱胁迫处理,测定甘蔗幼苗存活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运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对苗期甘蔗各生理指标性状进行了反复干旱胁迫下的抗性评价和鉴定,为甘蔗抗旱品种的选择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同时为其抗旱育种和蔗区抗旱品种示范推广提供数据支持.结果 表明,反复干旱处理后,所有甘蔗品种幼苗存活率、叶片叶绿素含量、POD和SOD酶活性均有降低,而叶片Pro、REC、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各甘蔗品种间存
为探索AM真菌在牡丹组培上的应用效益及机理,保存和扩繁新优杂交牡丹资源及提供解决牡丹组培中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的新途径,选用牡丹新优杂交系种子进行胚培养得到胚根苗无菌体系,在瓶内对胚根苗接种AM真菌获得菌根化组培苗,继而研究AM真菌对牡丹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表明,AM真菌能显著促进牡丹组培苗菌根化和矿质元素的吸收,Gg+Gm的混合孢子接种的侵染率(93.12%)、侵染强度(31.23)极显著(P=0.01)高于Gm、Gg和CK;AM真菌显著促进了牡丹\'Z1-10-3
以武定县为例,探明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分析了武定县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深层土壤具一致性.除Cd、Pb、Zn外,表层与深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受区内断裂带控制,重金属主要富集在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在垂向分布上,Cd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Cr、Ni受自身理化性质的控制,As、Cu、Hg、Pb、Zn可能由地质背景控制.8种重金属
为更好地研究药用植物内生拮抗菌种,以6种药用植物(连钱草、小白酒草、毛茛、土三七、唐松草、白屈菜)作为植物材料进行菌种提取分离,并检测其抑菌活性.选择其中3种抑菌活性较高菌株通过18S rDNA序列测定,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表明,6种药用植物均含有多种内生真菌,连钱草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小白酒草2株,毛茛4株,土三七2株,唐松草1株,白屈菜2株.共获得对杨树叶枯病原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7株拮抗菌,分别为L J3、MJ2、MY1、TJ1、TJ2、J1、BY1.其中M J2对杨叶枯病的抑
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是中国特有的彩叶树种,春秋季叶片颜色红艳夺目,具有极高的园林观赏价值.随着中国“森林四化”工作的推进,乌桕逐渐被林业工作者们重视.本研究对乌桕容器苗开展3种不同比例的切根试验,并对其形态及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切根可显著促进苗高、地径、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及须根生物量的增加,但各切根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切根可明显优化乌桕容器苗的根系形态,其中1/3切根的各项指标最优,一级侧根数平均为4.56条,根系总长为484.26 c
针对当前桑园基础资料相对缺乏而限制了桑园碳汇评估的客观现实,本研究以统计资料较为完整的蚕茧产量数据为基础,在假设四川地区所有桑园都采用片叶育进行养蚕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统计资料的桑园碳汇估算模型(mulberry garden carbon sequestration estimation model,MCSD,以下简称:本研究模型).本研究以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的灌木模型(shrub model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measurement
为解决恩施高山蔬菜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问题,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加不同钝化剂(生物炭、羟基磷灰石、石灰粉、粉煤灰、混合有机钝化剂)对试验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及小白菜产量、品质及Cd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除石灰粉处理对小白菜生长抑制外,其他处理对小白菜鲜重、株高均有促进作用,且粉煤灰处理增加小白菜鲜重达109.72%.羟基磷灰石、石灰粉和混合钝化剂等3种处理分别提升土壤pH 25.18%、36.61%和28.21%.各处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生物炭、混合钝化剂处理显著提高磷酸
为探明番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溉施肥制度和最优水氮耦合模式,开展了不同滴灌水氮耦合方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与F0W0(土施100%N肥基肥,降雨+补充滴灌灌水)相比,F2W2(交替滴灌方式施用100%N肥和80%常规灌水量)、F3W2(土施40% N肥-基肥-交替滴灌方式追施60%N肥和80%常规灌水量)、F4W2(固定滴灌方式施用100%N肥和80%常规灌水量)和F5W2(土施40%N肥基肥-固定滴灌方式追施60%N肥和80%常规灌水量)分别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