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本地人才队伍特点,认真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如何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以长沙为例,该市近年来围绕推进“三化”进程,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68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8.39万人,人均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与“十五”末期相比,人才总量增长和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明显增大。其次,学历结构有了改善。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幅度增加,具有大专以上文化者达69.5%。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尽管如此,该市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冷门专业和传统行业人才就业困难,转型较慢,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瓶颈之一。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把当地人才队伍的现状特别是人才供需情况作为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的风向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
二、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对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在具体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首先要着眼于当地市场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到准确、科学、规范。这既是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的需要,也是学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9%。具体来讲,本科国际金融、核工程与核技术、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城市地下工程、测绘工程、轻化工程、护理学、矿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就业率都达到99%以上;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软件工程、水产养殖学、机械电子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预防医学等专业就业率达到了98.2%以上。专科层次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金属材料工程、无线电技术、公路项目管理、分析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施工、广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园林与花卉等专业就业率都在99.5%以上。相反,本科层次的电子商务、美术教育、法学、化学教育、工商管理、音乐教育、财政学等专业就业率较低;专科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教育、旅游与英语、商贸与营销、工艺美术学、会计、经济管理与贸易等专业的就业率很低。
总体来说,近几年湖南省实用性、技能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重明显增大。从总的就业前景来说,工科类人才好于理科类人才,理科类人才又好过文科类人才,今年的情况仍然如此。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我国高级技术人才极其缺乏,导致对工科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
一所好的高校,必须主动针对市场需要对专业进行优化,让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挂钩,与社会需求合拍。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紧抓社会需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与本地区经济增长点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旅游、经贸等专业,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要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学院要更快地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近年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等等。对此,高等学院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既面向海内外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如何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以长沙为例,该市近年来围绕推进“三化”进程,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68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8.39万人,人均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与“十五”末期相比,人才总量增长和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明显增大。其次,学历结构有了改善。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幅度增加,具有大专以上文化者达69.5%。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两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尽管如此,该市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冷门专业和传统行业人才就业困难,转型较慢,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瓶颈之一。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把当地人才队伍的现状特别是人才供需情况作为学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的风向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学校人才的培养计划。
二、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对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在具体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首先要着眼于当地市场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做到准确、科学、规范。这既是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的需要,也是学院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9%。具体来讲,本科国际金融、核工程与核技术、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城市地下工程、测绘工程、轻化工程、护理学、矿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专业就业率都达到99%以上;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软件工程、水产养殖学、机械电子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预防医学等专业就业率达到了98.2%以上。专科层次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计算机辅助设计、金属材料工程、无线电技术、公路项目管理、分析与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施工、广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园林与花卉等专业就业率都在99.5%以上。相反,本科层次的电子商务、美术教育、法学、化学教育、工商管理、音乐教育、财政学等专业就业率较低;专科层次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教育、旅游与英语、商贸与营销、工艺美术学、会计、经济管理与贸易等专业的就业率很低。
总体来说,近几年湖南省实用性、技能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比重明显增大。从总的就业前景来说,工科类人才好于理科类人才,理科类人才又好过文科类人才,今年的情况仍然如此。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我国高级技术人才极其缺乏,导致对工科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格外迫切。
一所好的高校,必须主动针对市场需要对专业进行优化,让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挂钩,与社会需求合拍。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紧抓社会需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与本地区经济增长点密切相关的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旅游、经贸等专业,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要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学院要更快地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近年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不够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等等。对此,高等学院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既面向海内外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