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识图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识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保障。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适应国家“1+X”证书机制,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教材、教法、教师”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建筑识图;教材;教法;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82-02
   建筑识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石,如施工图的识读基础知识是建筑工程概预算工程量核算、计价的必备技能。为响应国家政策,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OBE理念,分析传统教学弊端,在教材、教法、教师方面进行探索,寻求突破。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职业教育的作用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19号)中提到“1+X”证书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学校作为实施主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对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标准员、机械员、劳务员规定的识图能力,同时,应符合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证书要求。
   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大学梦,掌握好一门技术,得到一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内容之多、课时之少
   建筑识图第一章介绍民用房屋建筑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民用房屋的组成,了解民用房屋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分类和分级,本章节内容简单易懂。第二章讲解民用房屋建筑图纸,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制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点、直线、平面、基本体和组合体的投影及剖面图、断面图的绘制,本章节概念繁多,记忆量大,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第三章讲解建筑施工图识图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建筑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的识读与绘制、建筑详图的识读与绘制,本章节具有抽象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第四章主要讲解结构施工图识图基础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平面图、详图、梁板柱和楼梯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方法,具有抽象性、综合性、实践性。第五章识读某框架结构施工图,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教学内容见表1。课程结束之后有长达一周的绘图实践课。
   传统线下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新知、课堂答疑和作业分析,时间紧凑,课时安排不尽合理,学生疑问日益增多、自信心受挫,教师任务重、学生压力大,教学效果不佳。
   (二)知识系统抽象,学生基础薄弱
   通过表1可以发现,各章节内容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第二章的正投影、剖面图和断面图部分均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学习。第三章的平立剖部分是系统地、不同角度地展示一栋建筑物,难度增加,需要学生耗费大量脑力想象。第四章知识系统庞大、相互关联,学生掌握该部分耗时耗力,效果不一定显著。
   河南省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统招、单独招生或者“3+2”形式录取,录取分数仅200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克己能力弱,部分是文科生,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进度跟不上。此外,学生缺乏施工现场经验,学习起来空洞难懂。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矛盾突出,可以在教材、教法、教师三方面进行改革,寻求突破。
   三、教材改革
   (一)配套资源库
   傳统教材以白纸黑字并配有表格、图片形式阐述章节内容,部分教材采用彩版区分不同意义的线条,如结构施工图章节中钢筋混凝土梁的钢筋分类,钢筋种类多,数量大,相互穿插,学生不能直观地了解。
   随着智能手机、计算机的普及,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供载体。很多教材已配套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拓展资料、微课等立体化资源,MOOCs中也有对应的精品课程。知识点以微视频、动画、三维立体呈现,简单易懂。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建筑服务于人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需求亦在改变,例如木门窗已被复合门窗、塑钢门窗代替,选用的教材应与时俱进,避免出现内容滞后现象,如参考的规范过时。
   2.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是工程图的部分内容,教材的课程内容编排围绕一个实际工程案例介绍,可以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建施和结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法改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兴起“成果导向教育”,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教学资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随堂测试
   鉴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内容和课时之间的矛盾,重难点细讲,概念知识进行随堂测试。
   第一章民用房屋建筑相关知识,通过雨课堂测试;第二章的图纸介绍是GB/T50001-2017《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的部分内容,通过随机点名软件测试学生,带动课堂气氛。
   (二)引入BIM、VR技术    鉴于知识系统抽象、学生基础薄弱,引入BIM+VR技术。学生根据BIM创建的建筑构件可以了解门、窗、墙体的物理特性和功能特征,依据BIM的显示和编辑特性探索二维平面表达(平立剖等)与三维立体的相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VR技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感知的反饋,实现具体化、可视化。利用VR技术的沉浸式和交互式,学生可以在营造的氛围情景中体验出现实生活中相互活动的感觉。
   (三)“课、证、赛”融通
   为落实 “1+X” (建筑信息模型证书)试点决策,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建筑识图技能竞赛有“鲁班杯”建筑识图竞赛、“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建筑识图技能大赛等,参加技能大赛,师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最新需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兴趣、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师改革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基础素质、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技能鉴定等职业素养。其中,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实现。比如,引进有企业BIM工作经历的教师,有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经验的教师等。现有教师可以参加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班或其他大赛培训班,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下企业锻炼来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六、总结
   为提高建筑识图教学质量,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内容之多与课时之少、知识系统抽象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改革过程中需要精选教材、优化教法、提高师资力量,保证教学效果,培养符合时代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琼霞,胡先祥,肖明.“1+X”证书制度中培训评价组织与院校共同促进“课证融通”路径探索:以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证书为例[J].绿色科技,2020(23):224-225,228.
   [2]朱晓丽,张献梅.高职建筑识图与CAD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96-100.
   [3]朱晴.“建筑识图”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9(10):276.
   [4]SpadyW G. 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 Arlington:Amer  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
  istrators,1994:212.
   [5]赵昂.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6.
   [6]唐智,董文明.VR技术支持下高职思政课教学问题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5):64-67.
   [7]杨小玉.BIM与VR技术的CAD制图课程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15.
   [8]李飞燕,盖东民.BIM+产教融合下应用型高校土建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107-111.
   [9]丁馨.从1+X证书制度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1(1):78-82.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储备,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是为国家输出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因此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将专业培养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
[摘 要] 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对高职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完全无法达成预期效果,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职业心理素质行为训练课程展开教学设计研究,以期为学生未来职场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建构主义;职业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行为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
[摘 要] 计算机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计算机课程的显著特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将教、学、练结合在一起,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实训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高职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的分析。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
[摘 要] SPOC是互联网时代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来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将SPOC这种教学模式引入高专英语课程教学中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深入分析当前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SPOC;高专英语;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除了注重认知教学外,还需注重情感教学。情感是人际交往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情感是主体在思维活动认识和了解中与外界接触所导致的心理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反映。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学前卫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界开始推行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教学任务要求。比赛教学法是按照体育课程不同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学生个人体育条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及激励,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比赛教学法;高职;体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融合起来。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建设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推动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刚开始不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可以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阐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分析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探究“
[摘 要] 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当前工学交替课程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方面系统改革,以使教学效果与课程实质要求相吻合。就“工学交替”下如何开展药剂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工学交替;药剂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现阶段深受高校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是现如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案例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当中,对学生的钻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可有效地开展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案例教学
[摘 要] 教育文学评论翻译,不同于既定意义的语言翻译,文学评论翻译主观意识较强,内容翻译不仅要基于评论者传达信息内容做好翻译优化,同时,还要加强对词汇结构、语义内容的整合,帮助专业翻译人员更好地了解评论导向,使文学评论翻译从专业化角度为学者研究国外教育文学作品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与帮助。  [关 键 词] 教育类;文学评论;翻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