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民居设计尤为重视气候适应性,民居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民居设计形式也就不同。本文以我国传统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设计形式进行探讨,得出相关结论,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传统民居;设计
我国地理面积辽阔,民族种类较多,不同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在气候环境不同、民族风俗不同的条件下,我国传统居民的外观造型、设计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传统民居设计实况,下面笔者对基于适应气候下的传统居民设计形式作详细分析,内容如下。
一、严寒地区的民居设计
我国严寒地区以东北为主,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东北地区冬季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夏季为凉爽、低温。一年中,冬季时间比夏季时间长很多,常年处于寒冷状态。结合这一气候情况,东北居民设计多采用防风防寒形式。
我国东北地区的居民设计以采暖、防寒、保温为主,具有极其鲜明的保暖特点。在居民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设计者往往会将建筑的外围墙体厚度增大,并尽量扩大朝南方向的窗户通风面积,缩小朝北方向的窗户通风面积。这一做法能很好的保证居民建筑的防风性,减少冷风对建筑室内环境的侵袭,让建筑吸收到更多的太阳光,汲取热能并保存起来,起到采暖、保温作用。
除此之外,寒冷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很好的密闭性,如建筑窗户往往采用双层形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冷风进入室内,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强化其保温性能;在民居间距上,设计者会适当拉大民居和民居之间的距离,以便民居建筑在晴朗天气能更好的接收阳光,储蓄热量;民居室内结构设计会将采暖放到首位,采用火炕、地炉等方式进行室内采暖。我国东北传统民居的室内空间造型两间一套,外间为客厅,内间为卧室,卧室以炕作床,并长期保持暖和状态,为居民创造舒适、保温的居住环境。在我国,与东北地区气候类似的地方还有西藏、内蒙古,这些地区均属于严寒地区,为了适应寒冷的地域气候,民居设计一般都以防风、防寒、保温、采暖为主。以上便是严寒地区下的传统民居设计形式。
二、夏热冬冷地区的民居设计
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夏热冬冷的鲜明特点。分析该地区的气候情况,发现该地区多属于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白天气温高,日照足,晚上气温低,温度变化程度大。基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当地居民在建造和设计居民时多选择封闭式院落作民居造型,利用该造型或设计形式来适应气候,制造冬暖夏凉的效果,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所谓封闭式院落结构,实际就是将建筑的前院、后院、厨房、马厩等结构全部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围合院落。一般情况下,新疆民居住宅楼层有两层,上层住人,下层设置马厩。该类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墙体为土墙形式,厚度较大;窗户数量很少,并且面积不大,目的是为了保温,适应夜晚的低温天气;民居地下室会设置“风兜”,建造出一个供人纳凉的场所。
三、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设计
广东、福建属于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夏季炎热、持续时间长,冬季温暖,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设计者在设计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时,多注重建筑的通风性和防潮性。比如著名的西关大屋,该建筑在设计时增加了诸如坡屋面、敞厅、庭院等多个避暑纳凉场所,并利用外墙作阳光屏障,遮挡住了夏季阳光,优化窗户设计,将普通门窗转换成了通透性极好的通风门窗,切实提高了建筑的通风性,充分发挥出了建筑的隔热纳凉效用。又如岭南的骑楼,该建筑虽然为商业建筑形式,但设计时同样注重通风、防潮、遮阳、纳凉性,引入了柱廊、厅堂、天井设计,利用住宅向外突出,骑跨人行通道手法创造出了一个遮阳场所,保证人行通道的行走舒适性。
外墙设计方面,夏热冬暖地区民居建筑的外墙高度很高,巷道宽度较窄,属于典型的高墙窄巷形式。这一设计手法更利于巷道遮阳,能避免阳光对巷道的直晒。要提及的是,该地区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很短,建筑密度相对较大,可能会出现采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设计者会在建筑内部适当设计走廊、厅堂和天井,利用这些结构来实施建筑采光。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格局比其他地区混乱,但能与当地气候适应,所以能成为当地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除了广东等沿海城市之外,还有些地区常年处于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中,因此在民居设计中都考虑良好的通风设计,其中最典型的民居设计形式就是干阑。例如在西双版纳,常年气温很高且多降雨,因此当地气候非常潮湿,為了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当地人多采用干阑的设计形式进行房屋建造设计。即就地取材,用竹木建造了干阑式住宅,底层架空,四周无墙,只有几排柱子支承上面的重量,木或竹的楼面留缝,使较凉的空气从底层透入,改善微气候。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通各间。
四、温和地区的民居设计
在我国的云南高院地区,气候环境较为温和,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并且日照较强,多雾且有雷暴。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当地的传统民居住宅空间多像凹斗,以便于通风,尤其是内院起着通风、采光和排水的作用。墙厚、瓦重(筒板瓦),外墙很少开窗。由于当地春季风大,这样处理有利于防风避寒。其布局十分紧凑,常见形式为“三间两耳”,即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组合成高度和面宽都相近的方形院落。
五、其他地区的民居设计
除了以上结合气候特点的传统民居外,我国比较典型的民居还有广州“竹筒屋”、客家“围龙屋”、潮汕“四点金”和“爬狮”(三间两廊)、开平碉楼、水乡水棚、粤中明字屋(“单佩剑”)、闽南土楼、白族"三坊一照壁"、傣族"热相宅"、侗族木楼、纳西族“木楞房”、布依族石头寨、江南民居、徽派民居……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气候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几种较为典型的气候性传统民居设计形式,指出在建筑设计时,只有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光热环境、地理特征、植物特点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的将民居设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浩.我国传统民居气候设计的启示[J]. 陕西建筑. 2010(03)
[2]杨志华.与气候相适宜的建筑节能——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启示[J].华中建筑. 2009(09).
[3]何海霞,张三明.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筑.2011(12).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传统民居;设计
我国地理面积辽阔,民族种类较多,不同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在气候环境不同、民族风俗不同的条件下,我国传统居民的外观造型、设计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传统民居设计实况,下面笔者对基于适应气候下的传统居民设计形式作详细分析,内容如下。
一、严寒地区的民居设计
我国严寒地区以东北为主,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东北地区冬季气候特点为寒冷、干燥,夏季为凉爽、低温。一年中,冬季时间比夏季时间长很多,常年处于寒冷状态。结合这一气候情况,东北居民设计多采用防风防寒形式。
我国东北地区的居民设计以采暖、防寒、保温为主,具有极其鲜明的保暖特点。在居民建筑的结构设计上,设计者往往会将建筑的外围墙体厚度增大,并尽量扩大朝南方向的窗户通风面积,缩小朝北方向的窗户通风面积。这一做法能很好的保证居民建筑的防风性,减少冷风对建筑室内环境的侵袭,让建筑吸收到更多的太阳光,汲取热能并保存起来,起到采暖、保温作用。
除此之外,寒冷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很好的密闭性,如建筑窗户往往采用双层形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冷风进入室内,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强化其保温性能;在民居间距上,设计者会适当拉大民居和民居之间的距离,以便民居建筑在晴朗天气能更好的接收阳光,储蓄热量;民居室内结构设计会将采暖放到首位,采用火炕、地炉等方式进行室内采暖。我国东北传统民居的室内空间造型两间一套,外间为客厅,内间为卧室,卧室以炕作床,并长期保持暖和状态,为居民创造舒适、保温的居住环境。在我国,与东北地区气候类似的地方还有西藏、内蒙古,这些地区均属于严寒地区,为了适应寒冷的地域气候,民居设计一般都以防风、防寒、保温、采暖为主。以上便是严寒地区下的传统民居设计形式。
二、夏热冬冷地区的民居设计
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夏热冬冷的鲜明特点。分析该地区的气候情况,发现该地区多属于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白天气温高,日照足,晚上气温低,温度变化程度大。基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当地居民在建造和设计居民时多选择封闭式院落作民居造型,利用该造型或设计形式来适应气候,制造冬暖夏凉的效果,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所谓封闭式院落结构,实际就是将建筑的前院、后院、厨房、马厩等结构全部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围合院落。一般情况下,新疆民居住宅楼层有两层,上层住人,下层设置马厩。该类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墙体为土墙形式,厚度较大;窗户数量很少,并且面积不大,目的是为了保温,适应夜晚的低温天气;民居地下室会设置“风兜”,建造出一个供人纳凉的场所。
三、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设计
广东、福建属于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夏季炎热、持续时间长,冬季温暖,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设计者在设计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时,多注重建筑的通风性和防潮性。比如著名的西关大屋,该建筑在设计时增加了诸如坡屋面、敞厅、庭院等多个避暑纳凉场所,并利用外墙作阳光屏障,遮挡住了夏季阳光,优化窗户设计,将普通门窗转换成了通透性极好的通风门窗,切实提高了建筑的通风性,充分发挥出了建筑的隔热纳凉效用。又如岭南的骑楼,该建筑虽然为商业建筑形式,但设计时同样注重通风、防潮、遮阳、纳凉性,引入了柱廊、厅堂、天井设计,利用住宅向外突出,骑跨人行通道手法创造出了一个遮阳场所,保证人行通道的行走舒适性。
外墙设计方面,夏热冬暖地区民居建筑的外墙高度很高,巷道宽度较窄,属于典型的高墙窄巷形式。这一设计手法更利于巷道遮阳,能避免阳光对巷道的直晒。要提及的是,该地区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很短,建筑密度相对较大,可能会出现采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情况,设计者会在建筑内部适当设计走廊、厅堂和天井,利用这些结构来实施建筑采光。夏热冬暖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格局比其他地区混乱,但能与当地气候适应,所以能成为当地建筑设计的主要形式,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除了广东等沿海城市之外,还有些地区常年处于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中,因此在民居设计中都考虑良好的通风设计,其中最典型的民居设计形式就是干阑。例如在西双版纳,常年气温很高且多降雨,因此当地气候非常潮湿,為了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当地人多采用干阑的设计形式进行房屋建造设计。即就地取材,用竹木建造了干阑式住宅,底层架空,四周无墙,只有几排柱子支承上面的重量,木或竹的楼面留缝,使较凉的空气从底层透入,改善微气候。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和杂用,二楼储藏粮食。底层和第二层外墙不开窗,上两层为住房,向外开窗,内侧为廊,连通各间。
四、温和地区的民居设计
在我国的云南高院地区,气候环境较为温和,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并且日照较强,多雾且有雷暴。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环境,当地的传统民居住宅空间多像凹斗,以便于通风,尤其是内院起着通风、采光和排水的作用。墙厚、瓦重(筒板瓦),外墙很少开窗。由于当地春季风大,这样处理有利于防风避寒。其布局十分紧凑,常见形式为“三间两耳”,即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组合成高度和面宽都相近的方形院落。
五、其他地区的民居设计
除了以上结合气候特点的传统民居外,我国比较典型的民居还有广州“竹筒屋”、客家“围龙屋”、潮汕“四点金”和“爬狮”(三间两廊)、开平碉楼、水乡水棚、粤中明字屋(“单佩剑”)、闽南土楼、白族"三坊一照壁"、傣族"热相宅"、侗族木楼、纳西族“木楞房”、布依族石头寨、江南民居、徽派民居……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气候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传统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几种较为典型的气候性传统民居设计形式,指出在建筑设计时,只有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光热环境、地理特征、植物特点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的将民居设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浩.我国传统民居气候设计的启示[J]. 陕西建筑. 2010(03)
[2]杨志华.与气候相适宜的建筑节能——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启示[J].华中建筑. 2009(09).
[3]何海霞,张三明.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筑.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