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家,找准切入点
17年前,年仅17岁的黄光裕与哥哥黄俊钦,带着4000元钱从家乡广东汕头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进军北京,开始在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这就是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黄光裕说,用于投资珠市口店的十几万元钱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产生的利润积累。
北京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的创业切入点之佳。虽然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上,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谁掌握了货源,转手就能赚钱。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家用电器作为“大件”在人们消费生活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也预见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最终必将转向买方市场的大趋势。因此,他们没有采取一般商家所采用的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做法,而是确定了“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店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使国美在北京迅速站稳了脚跟。这一策略延续至今,成为国美立业之本。
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国美电器创业初期可能是靠贩卖二手家电赚取了可观利润。这种判断的背景是,80年代啤后期进口家电门槛很高,像国美这种个体户式的零售店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保证货源供应,而乘虚而入的二手家电正好满足了国美的需求。
黄光裕对这种质疑的回应是:自已所卖家电产品都有正规手续包括供贷方提供的发票。他非常肯定地表示:“没有去窜货,也没有从窜货者那儿进贷。作为一个零售企业,我做不到,也没必要去调查供货方、甚至供货方的供贷方,他们的货物是哪儿来的。”业内人士认为此说的潜台词便是,不直接参与二手链条,而是通过中间商买二道乃至三道的二手家电,这样既可保证贷源,又大大回避了投资风险。
1993年,国美开始在北京地区增开多家门店。1999年,国美迈出了建立全国连锁网络的关键一步,开始向全国扩张。黄光裕在迈出中国家电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第一步的同时,也打响了新连锁流通渠道向旧有渠道革命的第一枪。大单采购、买断、定制、直供、全面互动营销、开卖手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取消返卷、出击香港、开设旗舰店……在全国布点设局的国美开创了诸多崭新营销模式,并把这些经验一条条细致地写入了自己的《国美经营管理手册》。这就是国美能够飞速复制,保持平均每10天新增一家门店速度的重要原因。
从1987年北京珠市口大街路边一间不足百平方米的电器小店,到今天在京、津、沪、冀乃至香港等地拥有150余家连锁商城;从2000年30.2亿元的销售额,到2003年的177.9亿元,国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的连锁神话。难怪东芝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平田信正会由衷地赞叹:“国美17年就取得了东芝在130年历史中都没有取得的成就”。
壮大,漂亮的资本手腕
尽管国美经十余年的积累,自1999年始发力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而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正是因为这一点,国美的上市努力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此时,黄光裕把国美电器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张志铭,自己则另外创办了总资产约 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进行资本运作。2002年10月26日,黄光裕重掌国美帅印。
5年前的国内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屈指可数,排队等候融资的公司却连绵不绝,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国美?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认识了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这是黄光裕财富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正是与詹培忠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技巧,并最终超越了詹培忠。
2000年6月,与詹培忠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成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 Prof2,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培忠自己控制的BVI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万港元现金购得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绝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但是,对于有“壳王”之称的詹培忠来说,二级市场炒作才是其最终目的,实际想控制上市公司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
2000年9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詹培忠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华自动化的控制力度。2000年12月6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将用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以发展物业租赁业务,而卖方正是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运作完成后,黄光裕以持股3600万股(16.1%),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22.3%)。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 Shining OFOWl%现金认购。此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合计持有京华自动化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
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 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而中国鹏润的主要业务便是黄光裕收购的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思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黄光裕将部分地产业务装入中国鹏润以后,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其迅速扩张的电器连锁业务将会很快寻求上市融资,早在2002年初,便有传言称国美电器会在年内登陆香港股市。而后,在 2002年末,黄光裕将目光重新转向内地,与宁城老窖现简称ST宁窖的第一大股东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一年后,双方又产生纠纷并最终解除协议。
这一年多时间内,有关国美电器的上市方案传出多个版本,显得扑朔迷离。就在这一过程中,黄光裕已暗中拿定主意,决意将中国鹏润再做一次壳,这也是其甘愿放弃宁城老窖之壳的原因之一。
2003年初,黄光裕重组国美电器,将北京、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门店置入,由其全资公司北京鹏润亿福持有国美电器65%的股份,黄个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鹏润亿福又把所持国美电器股权全部出售给了BVI公司 Ocean Town,由黄光裕通过Go Hodmgs全资持有,国美电器转眼间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
两个月后,又一场大戏开演。这一次,黄光裕直接出演。今年6月7日,黄光裕通过控制二级市场股价、缩股及精确设定持股比例等方法,成功绕过了香港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则》、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商务部零售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65%等重重政策关卡,完成了以小博大的交易:将国美电器的94家门店以88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香港上市公司鹏润集团。此次收购完成后,国美电器借中国鹏润在香港上市,中国鹏润也更名为国美电器,其主营业务随之转向零售业,为投资者导演了一出好戏。期间,黄光裕通过减持套现总140亿元。9月28日,国美电器首次在香港公开配售股份,募集资金约12亿港元。在这场“左手倒右手”的收购游戏中,黄光裕身价一飞冲天。在国美借壳上市之初,有人帮黄光裕算了一笔账,通过定向配发和两次可换股票据的发行,中国鹏润3年后的市值有望高达 210亿元人民币,而黄光裕个人97.2%的股权也将坐拥204亿元资产。
首富,左手握右手的味道
认同李嘉诚“商者无域”的黄光裕,从1987年北京珠市口一家电器店的小老板,到今天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巨擘,仅仅用了17年时间。今天的黄光裕已不愿再回首往事,跃升中国内地百富榜首位的消息对他来说也没有多少兴奋。
登上胡润百富榜首位的黄光裕,保持一贯的谦虚,面对媒体,笑称“左手握右手,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的105亿元大多是“纸上财富”。
不少媒体认为:让黄光裕“一飞登顶”的力量正是今年在资本市场上演的一个被称为“左手倒右手”的收购游戏。在这项收购之前,胡润把黄光裕所有的财富定格在46亿元,而此次交易后,其则富估值当在135亿元之上。
黄光裕坦陈,他并不喜欢此类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财富,但他也表示不怕上榜,“因为这个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企业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为了胡润而存在的。我的则富是基于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现在不要突出我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把企业做好”。对于 105亿的个人资产评估,黄光裕认为那只是以胡润的标准来评估的,他本人对这个数字不愿评论,“股市有涨有落,我个人的资产也是变动的,不好说”。
不断求变的国美如今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断外拓。先是国美音像即将开业的消息在去年年底传出,还未等人们从对这一消息的关注山走出,国美在EVD、 IIVD方面的一些举动也引起了整个业界的关注。不过,对于部分人士据此而认为国美要进军制造业的传言,国美总部采销中心企划部部长宗向东却断然否定。他表示:“国美十分清楚自己的长处只在流通,所以未来我们也是要把在流通领域的各种优势做足做强。目前国美在一级市场的网络基本已经铺设完毕,下一步我们就要在网络向下延伸已取得一定成就的情况下,继续积极开拓二级市场。”
当谈及如何选择具体的投资方向与产业,黄光裕表示:“我投资不是只要赚钱就行,而是主要考虑这个行业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我现在怎么走,它来了以后刘我的内部有什么好处,跟我现在匹配不匹配,回笼的速度跟我是否吻合,现在的竞争是不是要花费很大精力,投进去是不是值得等一系列问题。”
“把国美的门店开到国外,这是我们一直在准备的事情。”黄光裕说。据透露,黄光裕正在考虑国美高层持股方案,但他自己决不放弃绝对控股地位。而按照国美集团的设想,到2008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如此看来,黄光裕仍有司能继续领跑国内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