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的 启程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文坛多面手,邱华栋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生活也是十分丰富而宽广的,这就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趣味,《马可·波罗的启程》即为小小的明证。
  在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马可·波罗游记》、古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以及泉州刺桐港历史沿革的谙熟,使得文章内涵大为丰满,同时释放出很强的思维张力。就写作技艺来说,也达到了散文应有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标题传达的信息,是要写马可·波罗自泉州启程归国,开笔之后却先追溯马可·波罗访问中国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可资把握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背景知识;过渡到主题时,一会儿引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片段文字,一会儿通过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心境,做到了虚实相生;对泉州今昔变迁的插叙,又扣住了副标题“泉州小记”,可谓收放自如;文末的画龙点睛,既是对马可·波罗精神和贡献的概括,也能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我曾经仔细读过《马克·波罗游记》,还沿着他走过的道路,画出了一幅由地点构成的手绘地图。
  马可·波罗是忽必烈在位的时候来到中国的,他到达中国,首先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他的家庭几代人都经商,因此有着商人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他的父亲就曾经带着弟弟,也就是马可·波罗的叔叔,前往现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当时的钦察汗国的首都萨莱做生意。因为一路上战事频繁,他父亲和他叔叔南下东进,到达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的不花剌,也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住了几年,恰巧遇到了伊利汗旭烈兀派往上都,去给忽必烈处送信的使团,就一路随行,来到了上都,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
  后来,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跟随带着忽必烈给罗马教廷国书的特使前往罗马,半途中那个元朝使臣染病而死,国书被托付给他的父亲和叔叔。他们一路西行,打算觐见教皇,但在十字军控制的地区,听说教皇去世,新教皇还没有诞生,就返回了威尼斯。
  这时,马可·波罗已经十五岁了。父亲的归来能够让我们想见俄狄浦斯的归来一般的盛大,在年轻的马可·波罗内心里唤起的激情。父亲和叔叔,他们俩一定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马可·波罗讲述了这一路东行的东方见闻,引起了马可·波罗的极大兴趣。少年马可·波罗就是这样萌发了要远游的梦想。
  几年之后,他的父亲和叔叔带着马可·波罗觐见了新教皇,并作为教皇的特使,前往元上都拜见忽必烈。他们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最终在1275年抵达了上都,见到了忽必烈。
  对于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来说,他们是第二次见到了忽必烈大帝,这次来是复命的,带来了教皇的信件。而对于马可·波罗来说,则是人生的一次最大的探险,最远的远游,最新鲜的观察和最深入东方的见证。在中国的那些年月里,他作为随员,到达过中国的很多地方: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大理,胶东半岛的济南,江南的扬州、镇江、杭州,以及南闽的福州和泉州。
  1291年,思念故乡的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在泉州启程,沿着海路回程。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他们抵达了忽里模子。1296年,马可·波罗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在一次海战中被热那亚人俘虏,在狱中讲述了自己的远游见闻,特别是在中国那么多年的见闻,由一个狱友、碰巧是个作家整理成书,1298年写成。
  马可·波罗的游记经过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其真实性,虽然这本书有夸大的成分,但其中记载的很多历史大事,都是吻合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写到泉州的景象: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需要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马可·波罗看到的泉州,在那么久远之前,就已经是世界上的大港和货物集散地了。来到了泉州,在马可·波罗启程的码头,我看到的是一片空茫。我似乎看到了马可·波罗一家所乘坐的大船,帆影远去的情景。在中国待了十多年,在他内心里,涌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别愁离绪?如今,这个码头废弃了,但新泉州港早就突破了一亿吨的货物装卸量。
  泉州是在宋代以后,随商品经济急剧发展起来的。根据历史记载,泉州出口的商品主要有:瓷器、丝绸、金银、铜铁、其他金属制品、漆器、化妆品原料、大黄、白矾、朱砂、樟脑、茶叶、大米、烟叶、糖酒等等。其中,最大宗的商品,还是丝绸和瓷器。这也是为什么,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进口的货物也很多,从非洲、阿拉伯、中东和印度、东南亚一带,进口的货物非常多,以香料和珍珠等海产品为大宗。
  当时,世界上两大港,一个是亚历山大港,一个就是泉州刺桐港。自从明代后期禁海之后,这里就一落千丈,繁盛不再了。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泉州才再度焕发了生机,并将在未来的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蓝图里,再现辉煌。
  在泉州的码头,马可·波罗登上了歸程的大船,起航了。在那个年代,经过了唐代和宋代中国天文学和导航术的发展,在大海上航行,除了靠指南针,还有别的方法。我可以想象马可·波罗一定是学习了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发明的导航术。
  在茫茫的大海上,马可·波罗要回到家乡,他首先学习到的,就是望着日月星宿前进。东方大陆基本是南北走向,因此,只要是望见北极星,就能够不断前进。但当马可·波罗穿过现在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到印度洋之后,海岸线十分复杂,且沿着大陆边行走,路程太长,需要截弯取直。马可·波罗依靠的,是一把中国人发明的尺子,那种尺子叫做量天尺,也就是现在的几十厘米长,有格子和刻度,专门用来测量北极星,然后计算出夹角读数,就能判断出海船的位置了。
  马可·波罗能够回到家乡,可以依靠的第二种航海技术,就是指南针。我猜测在马可·波罗乘坐的那艘四桅十二帆的大船上,一定安装了固定支点的指南导航针。马可·波罗需要时不时地看看指南导航针的状态,然后判断船的位置和走向。
  马可·波罗还有可能拿着一本《海岛算经》,这是唐代数学家李淳风所著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能够计算出岛屿和岛屿的距离,通过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就能知道船所在的位置了。马可·波罗不光可以手拿一本《海岛算经》,他还可以依凭经验丰富的水手的目视心记,可以依赖一些当时就出现的画在皮子或者厚纸上的海图,来导航,让自己乘坐的大船顺利返航。
  后来,在威尼斯被俘后,马可·波罗在监狱里对那个拿着鹅毛管记录他的见闻的作家说的话,开头可能就是:那一年的那一天,我离开刺桐港的时候,我看到了港口上到处都是帆船,我们的四桅十二帆船起航了,我将离开这个国家,你记录我说的见闻将变成书籍,我将以新的方式,重新返回那个有着广袤的国土、山川秀美的伟大国家。
  后来,马可·波罗的游记果然回到了中国。站在马可·波罗启程的港口,我的思绪纷飞。我仿佛看见了马可·波罗所乘坐的四桅十二帆的大船逐渐远去,他带着对东方中国的纷纭记忆,依依不舍地与我对望。
  对于探险家来说,对未知世界的探寻是他们的动力,而对于作家来说,想象力将使历史、现实和未来打通,并且创造出一个文学的瑰丽世界。
  摘自《人民文学》
其他文献
/ 01  “我睡了多久?”  “617年零3个月。”  “什么?600年……为什么才叫醒我!”我想坐起来,却发现刚醒来全身虚得慌。  “因为您患的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直到去年才研究出特效疗法。您是临床上第一个康复案例!”  “我家人呢?”  “您父亲在2113年去世了,享年118岁,母亲长寿一些,活了134岁,于2129年故去,他们都是寿终正寝。您的孪生弟弟,在您冬眠之后立志要找到治好你的方法
2018年又到了最后一个月,《文苑·经典美文》走过了它经历纠结、挣扎、蜕变的一年。这一年的关键词有两个:改变、归来。新老编辑交替磨合,新版旧版碰撞融合,最终,《文苑·经典美文》带着它既厚重又年轻的内核,似曾相识燕归来。在接到的电话、收到的来信、看到的微博留言里,你们有很多旧要跟我们叙,我们也有很多感恩要对你们说。最后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这一路走来兜兜转转,你们还是选择回来;这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我们
2020年3月18日,年仅53岁的洪烛不幸因病魂归道山,引发了文坛内外一片哀悼和叹惋之声。洪烛以诗立世,同时兼及散文和小说创作,但诗人是他的底色,他的种种文字也都是诗化的文字,《梦见屈原》便可以看作一首精美的散文诗。  本文以亦幻亦真的梦境贯穿始终,独出机杼地抒写了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检视,与此同时,又有对自己人生的体察。文中还两度引用了当代诗人海子的诗句,这就使得全文成为了三位诗人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和
怎么办?青海青,人间有我用坏的时光;  怎么办?黄河黄,天下有你乱放的歌唱。  怎么办?日月山上夜菩萨默默端庄;  怎么办?你把我的轮回摆得不是地方!  怎么办?知道你在牧羊,不知你在哪座山上;  怎么办?知道你在世上,不知你在哪条路上。  怎么辦?三江源头好日子白白流淌;  怎么办?我与你何时重遇在人世上。
权蓉  女,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百余篇文字见于各类刊物。  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  001  年底参加青年作家创作会,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合影,后来被同学转发到中学群去了。这张照片把潜水的大家纷纷炸出来,有人说,这里面我一个也不认识。有人说,我们学校竟然真有人搞写作?有人说,怎么会是她?  最后我只好戰战
我念过文科,也念过理科。在课堂上听老师提到艺术这个词,还是理科的老师次数更多:化学老师说,做实验有实验艺术;计算机老师说,编程序有编程艺术。  老师们说,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要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理科老师教给我的。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
她见过许多地方的雪。离开了落后的村庄,她背着行囊,四处谋生。  她见过松散的朔方的雪。在那个雪天,被无数家公司拒绝后,她拎着冰凉的公文包走在雪花飘洒的街道上。听到肚子咕咕的鸣声,她才意识到,早已过饭点。她找到一家饺子店,店里腾腾的热气暂时融化了她的烦心事。老板娘热心地冲着刚进门的她说:“这雪下得真有劲,冻坏了吧?”她笑着应了一句。看着老板娘麻利地包饺子、煮饺子,正如门外的雪一样有干劲。  她也见过
张庆和,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定居北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有多篇诗文作品入选数百种图书,或被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或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已出版散文集、诗集《记忆不敢褪色》《哄哄自己》《灵笛》《山野风》《写作没有技巧》《该说不该说》《娃娃成长歌谣》等十余部。  正如苦苦地追寻诗神缪斯而难得一见却又痴心不改,至今我依然顽固地认为:分行排列的文字不等
我有过很奇特的等风经历。  秋天,大批的庄稼运到场院,垛得到处都是。女人们在切谷穗,男人们在碾场。  父亲就是个碾场的人。他站在场院的中心,牲口拉着碌碡,绕着父亲转。沉重的石碌碡碾压过谷穗,饱满的谷粒就从细长的穗体脱离出来。  如何把谷粒從一堆杂合体中彻底地分离出来呢?答案是:扬场。  扬场需要风。用木锨把碾压后的所有高高扬到空中,谷粒会留下来,而那些轻盈的杂物就会随风飘远。  把牲口喂好,父亲便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关于元宵节的一首作品。诗人听说都城正月十五夜张灯,他想象着那里月光如水、花灯如山,装饰华丽、散发着香气的马车堵塞了宽敞的大道,这样的盛况自己竟无缘目睹,而只能跟着乡民参加赛紫姑的活动,不由内心充满了羞惭与遗憾。   原来唐都长安的元宵节,不仅为当代的我们所向往,它也是大唐人自己的梦想与渴望。  唐代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