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道”与“王制”——从传统“王道”思维中走出来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道”是王权体系下的一种政治理想,对现实的王虽有某种批判意义,但又寄希望于王,其核心是王制:越是张扬王道,就越肯定王制;越是把王道作为一种理论追求,那么所谓的“道”就越依附于王,两者可谓相反相成。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王道”属于古代的一种政治思维,是一种历史的形态,与现代政治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王道”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很稳定的思维方式,影响至深。如何从传统“王道”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这既要改变产生“王”、“道”互相论证的社会结构,又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柯尔施通过追问“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他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持有一种革命性立场,代表的是新阶级的利益。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它表明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都可溯源于“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并不是抽象的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核心,它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获得了更深刻和更普遍的意义。
在布迪厄对康德美学进行猛烈批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美学”这一术语的合法性:巴迪欧提出“反美学”,舍费尔采用分析美学,利奥塔重谈崇高,他们都对“美学”这一陈旧的名号展开攻击,因为美学话语似乎要取代艺术品的地位。但是,实际上,对“美学”的不满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美学也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言,要对艺术品取而代之,相反,正是因为美学的存在,艺术方能被识别。历史上识别艺术的体制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影像的伦理体制,第二种是艺术的再现体制,第三种是艺术的审美体制。美学的出现正是一种新的艺术识别体制的诞生,其
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化进程中生成了中心一边缘结构,这一结构中不仅包含着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依附关系,而且,这些方面的依附也反映在或表现为或根植于智力依附。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中,知识分子扮演了执行者的角色。虽然知识分子在“殖民地”、“民族国家独立运动”以及“和平发展”等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但在边缘国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方面,都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身影。正是知识分子,成为边缘国对中心国智力依附的桥梁,或者说,边缘国的知识分子推动了和实施着其国家对中心国的智力依附。其实,出于国家和民族利
当代文学史料作为去今不远的精神文化积淀,它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料之间存在着难以切割的内在关联。如果说古代文学史料是它隔代承续的一种“流”,那么现代文学史料就是其前后连贯乃至一脉相承的一种“源”。而从自身的现实发展的角度考察,当代文学史料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曲折过程,在此期间,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当代“前三十年”,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规约,其史料塑形僵硬单一,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政治史料文本与文本的政治史料;在当代“后三十年”,因“意识形态重构”以及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促成,它从史料的生产与存
对黑格尔法权体系的批判与超越是马克思脱离黑格尔哲学立场的真正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主题。马克思通过论述德国的政治、现代国家与黑格尔法权哲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明了有关法权与政治的批判何以对准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通过拆解黑格尔构筑的观念与现实的“圆融体系”,批判了黑格尔虚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统一方式,指认了黑格尔国家形式主义的困境,重构了哲学与城邦、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中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实践看,地方政府控制了城镇规划和决策的权力,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与企业形成合谋关系,普通民众则难以参与城镇化发展,这诱发了民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现代规制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在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形成一种均衡的规制结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须扭转目前地方政府、企业、民众之间规制力量失衡的状态。
从体制的制度结构树状图的位置来看,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突变式的转型;自下而上的改革是一种目标有限的局部改革,本质上是制度结构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调整,但不同于自发的制度演化,而是宏观决策主体主动自觉的调整。过渡性制度安排是减小改革阻力、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机制。自下而上改革的风险主要在于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和变性,使体制长时间处于扭曲、不稳定的状态,社会经济失序。因此,改革信念、改革文化和领导者的改革决心和勇气,是实现体制平滑转型的重要条件。
产能过剩源于不顾比较优势原理局限条件——分工的社会基础——而造成的城市竞争与产业地域分工的冲突。遏制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回归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但需要使竞争机制与社会治理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中相辅相成、互有补助。从这一观点出发,现阶段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在完善城市竞争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重新构筑以大都市区为地理单元的区域治理新体制。
文体学研究是通过语用学研究进行的文本学研究。我们以《共产党宣言》为例,阐明文体学研究对于文本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逻辑和修辞的结合是一切“宣言”的表述方式。作者在创作“宣言”时,需要选择位置,控制现场,营造氛围。因此,我们解读“宣言”,一是通过“结构阅读法”,还原文本的结构,呈现理性的逻辑;二是通过“场景阅读法”,还原文本的场景,领会激情的修辞。《宣言》是一部历史剧或思想剧,有四幕戏,前两幕是全剧的重头戏。剧本按照唯实论的方式编写,演员以阶级、党派、主义的共相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我们将《宣言》每一段落解析为独
生态文明所指涉的对象或客体是由人类、社会、环境、自然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意味着人类-环境-自然三者相互关系中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优先性,而其中的“文明”则意指人对社会一环境~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观念把握,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关系的实践建构。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包含着不可或缺且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对生态系统及其运动的自在的和必然的规律的观念把握,对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社会建构,以及对人类-社会-环境之间新型价值关系的实践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