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理想的转型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产生在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两者有着暧昧不清的表象。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在审美体验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由于时代语言和特质的变换,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核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早期现代主义的平民乌托邦理想转变为国际主义建筑的精英大梦。
  关键词:时代语境;精神内核;乌托邦理想;精英大梦
  中图分类号:J2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0-1
  18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酝酿,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形成,到了一战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建筑实践正式登上舞台。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演变,现代主义建筑理念逐渐偏移了它的初衷,成为后来广为应用的“国际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是师承和派生的关系。单从形式和设计手法上作对比的话,很难说两者具有明显对抗性的地方。
  国际主义建筑延续了大部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形式。他们都选用现代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并且会采用事先在工厂定制,然后现场拼装这一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发明的施工方法。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荷兰风格派的探索成果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中集中表现为直线运用和简单的几何形构造,以黑白为基本色彩,这些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核心被国际主义建筑沿用并更为简单化。
  但是国际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影响了世界各国设计的建筑风格,其外观必然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可区分的自身特点。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密斯“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国际主义建筑较之现代建筑表现的更为理性、冷漠、单一,其外观往往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形也就是长方体,其表面往往用玻璃幕墙全覆盖,因此外观也显得更加光鲜气魄,更高科技感,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阶层,他们希望出现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富裕和国家强盛的建筑形式。密斯主义的鲜明的现代特征就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这种“少则多”的风格可以代表现代化、大企业、大政府和权力,形式本身具备了象征性力量,因此开始大规模的普及。
  如果从时间的线性延伸角度上看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二者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国际主义建筑是以包豪斯领导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师发展的新的现代建筑,并且得以在战后美国实施,因此二者关系线索清晰可见。
  之所以说国际主义是对早期现代理想的转变主要是在精神内涵放面而不在形式方面,是在建筑设计的意识形态上的迥然差异。
  现代主义的设计初衷是希望为广大劳苦大众提供服务,因此设计师往往会为服务对象做经济考虑,主张实用,尽量降低建筑成本。前面说到国际主义是在美国战后经济的腾飞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繁荣起来的,无论中产阶级和国家都需要像世界展现他们的地位和权威,就这点来说国际主义建筑形式显得恰到好处。因此与现代主义对立的是,它为财团和权力者服务、注重经济效益、为投资商和建筑师自己考虑收入效益,并用超级现代感的形式竭力树立服务对象的形象,显示他们的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50年代末,密斯设计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西格拉姆大厦 ,西格拉姆大厦造价昂贵,而且不一定住着舒服,但这样宏伟的风格以及强烈的现代感却符合西格拉姆公司树立公司形象的要求,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它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重要里程碑。
  从早期现代主义的革命性和开创性来看,国际主义立场就显得羸弱平淡,国际主义服务权贵,受体制影响,并沦为为其服务的工具,但是孕育早期现代建筑的时代注定其具有浓厚的革命性和民主主义色彩。 有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积极介入到社会事务当中,或者直接提出设计为社会革命及政治服务,他们为穷人服务,幻想通过设计的力量来建立好的居民社区,改进社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革命流血牺牲,此举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乌托邦主义。他们有强烈的救赎心,并且有着精英情怀,希望通过他们来拯救受尽战争之害人们。对于建筑本身,国际主义建筑比之现代建筑的试验探索性已经成为一种很稳定很一律的样式,如今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看到矗立在城市中的标准的玻璃盒子。现代主义站在反对因袭传统和设计华而不实的立场上,是终结过去推陈出新的事物,设计师提出新的具有前卫思想的理论,他们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引入抽象艺术成果,脱掉繁琐装饰,主张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支点,形式跟随功能,讲究设计的目的明确。甚至柯布西埃提出了备受争议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说法,但是国际主义大师密斯则认为不能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他对形式是有要求的。在包豪斯,他要求学生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美学立场,作为一个非政治化的人物,主张单纯的设計,反对泛政治的影响。
  按照艺术反应时代的标准来看待建筑似乎也无可厚非。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产生在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两者总有着暧昧不清的表象。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在审美体验生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些新的推进还要归功于科技对于材料和技术的提升。但是时代语言和特质总是在不停的变换,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核不同以往,其产物表现出的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简介
  赵元亨,甘肃定西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雕塑创作。
其他文献
文中根据反辐射导弹(ARM)的攻击特点,建立了射击效率模型体系,详细探讨了反辐射导弹的命中概率及对目标的毁伤概率,深入研究了电子对抗措施对反辐射导弹射击效率的影响,最后
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自适应PID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模糊控制器的参数自调整以系统响应的最大超调量,调整时间,及稳态误差为性能指标,利用加速遗传算法搜索模糊控
摘要:意境被奉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没有了意境,山水画不仅会失去灵魂,更会失去审美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空灵美、人文美三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5-1  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
交叉定位是雷达组网抗干扰的一种重要途径。介绍了一种利用雷达和弹上测向仪对目标进行交叉定位的抗干扰算法.并给出了目标距离定位解算模型。通过对目标定位精度的仿真分析,得
研究低信噪比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和跟踪问题。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小目标检测算法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和适应性,而粒子滤波则是一种处理非线性和非高斯动态系统状态估计的有效方法。结合两种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与粒子滤波的红外弱小目标跟踪方法。仿真试验表明,与单特征跟踪算法相比,该算法对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具有更好的跟踪与检测性能。
空间谱估计用于阵列测向,其典型MUSIC算法将天线阵列输出信号的自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把特征向量构成的空间划分为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利用信号的方向向量和噪声子空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独特色彩观念,传统中国绘画在这种背景下也具有独特完整的色彩理论及运用体系。在中国画领域,水墨长期占统治地位,色彩居于次。当代中国画继承了传统色彩观念,在其基础上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民间色彩的运用、西方色彩理论及西方绘画材料在国画领域的运用和对“随类赋彩”的超越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念;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否解决其抗干扰能力成为系统成功的重要环节。文中就PC/104嵌入式计算机在导弹测试控制系统应用中如何实现和提高整体抗干扰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在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中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测控系统正常工作。
分析了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燃烧特性和二次压力峰值对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对传统的降低二次压力峰值方法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星孔装药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效率及其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