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产生在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两者有着暧昧不清的表象。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在审美体验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由于时代语言和特质的变换,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核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早期现代主义的平民乌托邦理想转变为国际主义建筑的精英大梦。
关键词:时代语境;精神内核;乌托邦理想;精英大梦
中图分类号:J2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0-1
18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酝酿,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形成,到了一战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建筑实践正式登上舞台。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演变,现代主义建筑理念逐渐偏移了它的初衷,成为后来广为应用的“国际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是师承和派生的关系。单从形式和设计手法上作对比的话,很难说两者具有明显对抗性的地方。
国际主义建筑延续了大部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形式。他们都选用现代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并且会采用事先在工厂定制,然后现场拼装这一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发明的施工方法。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荷兰风格派的探索成果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中集中表现为直线运用和简单的几何形构造,以黑白为基本色彩,这些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核心被国际主义建筑沿用并更为简单化。
但是国际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影响了世界各国设计的建筑风格,其外观必然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可区分的自身特点。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密斯“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国际主义建筑较之现代建筑表现的更为理性、冷漠、单一,其外观往往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形也就是长方体,其表面往往用玻璃幕墙全覆盖,因此外观也显得更加光鲜气魄,更高科技感,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阶层,他们希望出现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富裕和国家强盛的建筑形式。密斯主义的鲜明的现代特征就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这种“少则多”的风格可以代表现代化、大企业、大政府和权力,形式本身具备了象征性力量,因此开始大规模的普及。
如果从时间的线性延伸角度上看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二者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国际主义建筑是以包豪斯领导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师发展的新的现代建筑,并且得以在战后美国实施,因此二者关系线索清晰可见。
之所以说国际主义是对早期现代理想的转变主要是在精神内涵放面而不在形式方面,是在建筑设计的意识形态上的迥然差异。
现代主义的设计初衷是希望为广大劳苦大众提供服务,因此设计师往往会为服务对象做经济考虑,主张实用,尽量降低建筑成本。前面说到国际主义是在美国战后经济的腾飞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繁荣起来的,无论中产阶级和国家都需要像世界展现他们的地位和权威,就这点来说国际主义建筑形式显得恰到好处。因此与现代主义对立的是,它为财团和权力者服务、注重经济效益、为投资商和建筑师自己考虑收入效益,并用超级现代感的形式竭力树立服务对象的形象,显示他们的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50年代末,密斯设计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西格拉姆大厦 ,西格拉姆大厦造价昂贵,而且不一定住着舒服,但这样宏伟的风格以及强烈的现代感却符合西格拉姆公司树立公司形象的要求,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它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重要里程碑。
从早期现代主义的革命性和开创性来看,国际主义立场就显得羸弱平淡,国际主义服务权贵,受体制影响,并沦为为其服务的工具,但是孕育早期现代建筑的时代注定其具有浓厚的革命性和民主主义色彩。 有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积极介入到社会事务当中,或者直接提出设计为社会革命及政治服务,他们为穷人服务,幻想通过设计的力量来建立好的居民社区,改进社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革命流血牺牲,此举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乌托邦主义。他们有强烈的救赎心,并且有着精英情怀,希望通过他们来拯救受尽战争之害人们。对于建筑本身,国际主义建筑比之现代建筑的试验探索性已经成为一种很稳定很一律的样式,如今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看到矗立在城市中的标准的玻璃盒子。现代主义站在反对因袭传统和设计华而不实的立场上,是终结过去推陈出新的事物,设计师提出新的具有前卫思想的理论,他们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引入抽象艺术成果,脱掉繁琐装饰,主张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支点,形式跟随功能,讲究设计的目的明确。甚至柯布西埃提出了备受争议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说法,但是国际主义大师密斯则认为不能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他对形式是有要求的。在包豪斯,他要求学生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美学立场,作为一个非政治化的人物,主张单纯的设計,反对泛政治的影响。
按照艺术反应时代的标准来看待建筑似乎也无可厚非。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产生在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两者总有着暧昧不清的表象。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在审美体验生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些新的推进还要归功于科技对于材料和技术的提升。但是时代语言和特质总是在不停的变换,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核不同以往,其产物表现出的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简介
赵元亨,甘肃定西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雕塑创作。
关键词:时代语境;精神内核;乌托邦理想;精英大梦
中图分类号:J2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0-1
18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过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酝酿,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形成,到了一战后,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建筑实践正式登上舞台。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演变,现代主义建筑理念逐渐偏移了它的初衷,成为后来广为应用的“国际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是师承和派生的关系。单从形式和设计手法上作对比的话,很难说两者具有明显对抗性的地方。
国际主义建筑延续了大部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形式。他们都选用现代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并且会采用事先在工厂定制,然后现场拼装这一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发明的施工方法。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荷兰风格派的探索成果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在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中集中表现为直线运用和简单的几何形构造,以黑白为基本色彩,这些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核心被国际主义建筑沿用并更为简单化。
但是国际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影响了世界各国设计的建筑风格,其外观必然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可区分的自身特点。国际主义设计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等特点,设计方式上受密斯“少则多”原则影响较深,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国际主义建筑较之现代建筑表现的更为理性、冷漠、单一,其外观往往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形也就是长方体,其表面往往用玻璃幕墙全覆盖,因此外观也显得更加光鲜气魄,更高科技感,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阶层,他们希望出现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富裕和国家强盛的建筑形式。密斯主义的鲜明的现代特征就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这种“少则多”的风格可以代表现代化、大企业、大政府和权力,形式本身具备了象征性力量,因此开始大规模的普及。
如果从时间的线性延伸角度上看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建筑,二者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国际主义建筑是以包豪斯领导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主义设计师发展的新的现代建筑,并且得以在战后美国实施,因此二者关系线索清晰可见。
之所以说国际主义是对早期现代理想的转变主要是在精神内涵放面而不在形式方面,是在建筑设计的意识形态上的迥然差异。
现代主义的设计初衷是希望为广大劳苦大众提供服务,因此设计师往往会为服务对象做经济考虑,主张实用,尽量降低建筑成本。前面说到国际主义是在美国战后经济的腾飞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繁荣起来的,无论中产阶级和国家都需要像世界展现他们的地位和权威,就这点来说国际主义建筑形式显得恰到好处。因此与现代主义对立的是,它为财团和权力者服务、注重经济效益、为投资商和建筑师自己考虑收入效益,并用超级现代感的形式竭力树立服务对象的形象,显示他们的地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50年代末,密斯设计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西格拉姆大厦 ,西格拉姆大厦造价昂贵,而且不一定住着舒服,但这样宏伟的风格以及强烈的现代感却符合西格拉姆公司树立公司形象的要求,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它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重要里程碑。
从早期现代主义的革命性和开创性来看,国际主义立场就显得羸弱平淡,国际主义服务权贵,受体制影响,并沦为为其服务的工具,但是孕育早期现代建筑的时代注定其具有浓厚的革命性和民主主义色彩。 有的现代主义设计师积极介入到社会事务当中,或者直接提出设计为社会革命及政治服务,他们为穷人服务,幻想通过设计的力量来建立好的居民社区,改进社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革命流血牺牲,此举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乌托邦主义。他们有强烈的救赎心,并且有着精英情怀,希望通过他们来拯救受尽战争之害人们。对于建筑本身,国际主义建筑比之现代建筑的试验探索性已经成为一种很稳定很一律的样式,如今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看到矗立在城市中的标准的玻璃盒子。现代主义站在反对因袭传统和设计华而不实的立场上,是终结过去推陈出新的事物,设计师提出新的具有前卫思想的理论,他们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引入抽象艺术成果,脱掉繁琐装饰,主张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支点,形式跟随功能,讲究设计的目的明确。甚至柯布西埃提出了备受争议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的说法,但是国际主义大师密斯则认为不能将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他对形式是有要求的。在包豪斯,他要求学生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美学立场,作为一个非政治化的人物,主张单纯的设計,反对泛政治的影响。
按照艺术反应时代的标准来看待建筑似乎也无可厚非。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产生在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不同时代语境下,两者总有着暧昧不清的表象。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在审美体验生上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些新的推进还要归功于科技对于材料和技术的提升。但是时代语言和特质总是在不停的变换,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核不同以往,其产物表现出的差异也就理所当然了。
作者简介
赵元亨,甘肃定西人,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雕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