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岩性和结构面产状的岩体成拱效应研究

来源 :土工基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滑桩间岩体成拱的分布形式、成拱后桩周岩体的应力分布特征和合理桩间距设置,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考虑岩体的结构面发育特性对抗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滑体为土体和泥岩时,抗滑桩间成拱现象很明显,当滑体为砂岩时,几乎没有成拱现象;当结构面的倾角增大时,岩拱效应现象在不断增强.研究成果可为抗滑桩的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云南某工程原始地形高低起伏较大,冲沟发育,沟深超过20 m,场地分台平整后回填深度仍达到10~35 m,由于工期紧张,场地回填平场完成后立即要施工主体工程和场区道路挡土墙,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处理地基及如何控制工后沉降成为本工程的最大技术难点.经技术方案及经济造价对比后采取了分层强夯及分层碾压+铺设加筋格栅的方式进行处理,工程竣工后,经过四年的沉降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场地工后沉降量较小,沉降量满足设计和工程使用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针对公路隧道施工穿越粉质黏土地层时出现的沉降变形问题,分析了引起隧道沉降变形的原因,总结出了粉质黏土地层隧道沉降变形控制方法.以池州市汪家山隧道施工为背景,基于地表沉降、拱顶下沉、下台阶位移及周边位移等监测数据分析,总结了粉质黏土地层隧道结构受力和变形规律,对比分析了左、右线隧道采取的两种不同处治方案沉降变形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地层隧道开挖时地表沉降与洞内沉降变形呈同步变化关系,同时采用基础注浆加固方案不仅有效地减小地表沉降和洞内变形,还可以缩短沉降变形稳定时间,且对隧道沉降变形控制效果比换填方案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绿色无机高性能纤维,国内对于玄武岩纤维改良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玄武岩纤维的成分、种类和相较于传统改良剂的特殊物理性质.重点归纳了玄武岩纤维掺入的含量和掺入方式对于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掺入后耐久性、导热性的影响,探究玄武岩纤维改良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及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前景,整合玄武岩纤维对土的作用机理,为深入探索玄武岩纤维在各类特殊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采用试验法与反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滑动带岩土体c值和φ值进行综合取值.以重庆市城口县龙田乡四湾村复合滑坡为例,对该滑坡所在区域的6组剖面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比较了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解法与显示解法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显式解法求取计算结果略大于1时,应该进行隐式解法的复核,防止出现评价程度偏大的情况;当显式解法远远大于1时,其简化条件已不满足求解要求,同样建议进行隐式解法的校核.从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结论可为滑坡稳定性分析、抗剪强度指标的合理取值提供参考.
以深圳某地铁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例,应用渗流分析基坑止水帷幕底端所处地层不同时对基坑外侧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坑止水帷幕底部进入的土层透水性质不同对外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差别较大,当基坑止水帷幕应全部进入相对不透水层,才能确保防止因降水渗流影响而导致的基坑外侧大量失水.通过对土体可能产生的固结沉降做进一步分析计算,为控制由基坑降水带来的沉降变形风险提供依据和判断.
运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分别模拟分析参数弱化和未弱化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研究了不同降雨类型参数弱化对树坪滑坡坡体含水率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雨类型下其坡体表层的含水率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一定降雨条件下,后期降雨强度愈大,边坡稳定性愈小;边坡稳定性的参数弱化效应的出现时间有所不同,降雨集中型和降雨减弱型发生在降雨中期,而降雨平均型和降雨增加型发生在降雨的后期.
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应力路径为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应力路径下土体力学特性的研究,对解决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软黏土的力学性质与其在不同工况下所经历的复杂应力路径有关,简述了复杂应力路径影响下软黏土的静力特性、动力特性与本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归纳阐述.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多种组合支护方式在基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应用.以北京某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在限定支护条件下,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和工程特点选择了土钉墙、桩锚、挡土墙等多种支护方式的组合支护型式,监测数据表明支护工程是成功的.该工程实践能够为类似的复杂条件下基坑施工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沿海的大部分区域都分布着深厚的软土地层,由于软土地层自身的低渗透性、高压缩性等物理力学特点,使得这些区域的路基沉降机理十分复杂,造成这些区域内路基沉降预测的难度.为更好地预测软土地区路基的沉降发展,综合研究了最常用的双曲线法、指数平滑法等多种经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数据,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表明:三次指数平滑法可精确可靠地对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进行预测,双曲线法不太适合用于预测软土地区的路基沉降.
通过土工试验和浸水载荷试验,对灰土挤密桩法和夯实水泥土桩法两种不同的孔内深层挤密桩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进行分析,判断孔内深层挤密桩法处理后的地基土的湿陷性是否消除.通过对灰土挤密桩和夯实水泥土桩的复合地基承载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为某电厂冷却塔区域的地基处理采用何种方法提供试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