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多学科、多专业的高级人才。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强调经典文化的重要价值,希望高校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化,让学生从中获益,成长,既传承中国文化,又打造健康的身心。
关键词:经典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250-02
一、经典文化的概述
(一)经典文化的含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经典文化是相应的产物。文化的含义宽泛,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特性和独特的民族性,经典文化亦是这般。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传承至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成为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向世界展示的名片,也是立于世界的标志。当下韩流盛行,韩国利用经典文化开展商业活动,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
(二)经典文化的特性
经典文化具备权威性和传统性。经典文化拥有持久不衰的“经典的魅力”和不可穷尽的“经典的张力”。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性使得经典阅读远比快餐文化更深、更远的影响人们的心灵深处。
(三)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一代代革命英雄、思想巨匠等,为了文化的繁荣,经历了矢志不渝地奋斗,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经典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塑造影响极大。
经典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在它所处的时代产生过巨大影响,又经受住了的历史长河严格的淘选;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先进文化,也构成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份;由于时代、历史和民众普遍的认同,它会转化为文明积淀、文化传统,成为民族的记忆,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1]。可知,经典文化对于个人、民族及国家等等影响之深之大。
二、文化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可以认识心理现象,找寻心理规律,构建理论体系等等。这些正是心理学的基础部分。
(一)文化心理学的定义
文化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Kakar首先使用“文化心理学”[2]。斯汀格勒则于1990年编撰出版了《文化心理学:比较人类发展论文集》,成为文化心理学诞生的重要标志[3]。
文化心理学原指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某种文化的学问,现在的学者尤其是美国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门以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格与文化间的互相影响的科学[4]。
1.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
人类创造并发展了文化,反之,文化又塑造了个人。针对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始终处于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题。所谓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指心理学在自身的研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文化的背景、与文化的历史以及与文化的根基、与文化的条件、与文化的现实等等所产生的关联[5]。
马金太尔等指出心理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自知提供了新的范型,也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半新的自我。之所谓半新,当然是因为即使是在心理学具有较深的文化影响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区域里,这种新的关于自知和个性的心理学范型也是和各种旧范型同时存在的[6]。
心理学历史短暂,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心理习俗。心理习俗是指常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创造、传承、演变和积累的,并伴有鲜明地域性、复杂性、民族性等文化历史征候的日常规范、准则、制度、习俗、谚语、神话、故事、诗歌、仪式等文化遗留物,作为人类历史承续、积淀享用的心理智慧,绵延不绝地支配、指引和解释着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和日常活动[7]。
2.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当心理与行为表现符合相应文化特征时,可以说此人是心理健康的。东方文化倾向于把谦虚、内敛、恭让看成人之美德,而西方文化则比较推崇竞争和张扬。文化不仅书写了人,同样也书写了人之健康心理的内涵[8]。
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中,研究者从梦的工作、积极想象和沙盘游戏入手,探讨中国文化之于心理分析实践的作用。其中,中国文化至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心理分析的目的与意义而言,可以用“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和“安之若命”来阐述[9]。让大学生熟悉中国文化,深入内心,在思想上、心理上都种下和谐的种子,为他们安宁的青春赋予强大的力量。
3.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文化对人格的发展有独特的影响。健康的人格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10]。个体在日常的交往中,文化对其人格的影响尤为突出。交往中,人们交流思想,分享资讯,调整自我,适应环境。个体会通过对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评价他人,影响自己,而文化在客观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米德、萨丕尔全面阐述了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此流派认为:1.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2.童年期的养育方式和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11]。大学时期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于是,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系列经典文化主题活动,助推大学生成长。
三、大学生阅读概述
柯文进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反复标举、一再推崇的那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高尚人格、民族精神正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所匾乏的[12]。当下的大学生由于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书籍的阅读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考什么,就读什么”,对于核心的,影响深远的书籍,一旦与考试无关,便漠视了。
(一)大学生阅读的意义
阅读经典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意义重大。经典文化涵盖了国家、民族的精髓,经典文化的阅读可以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教育终旨的体现。阅读经典文化是思考、理解和懂得的过程,从经典中汲取优质养料,获得指导人生的大智慧,获得正确面对人生的价值导航。大学生品读经典文化,可以读懂作者,领悟诗书等,也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构建正确的生活方式、处事风格;树立正确的信念、理想;平衡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使自己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阅读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
图书可以安抚心灵,增强身心健康。阅读疗法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式长期开展。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读书成为了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他人存在的压力和困惑一定程度上类似自身存在的问题,因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读者对照自身可能存在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心理问题,也会在对比中发现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且通过阅读,使自身扭曲的人生观得以更正和修改[13]。
在大学校园,倡导经典,鼓励大学生阅读经典,从经典文化中收获和成长,发展健全的人格,塑造健康的身心,是时代所趋,教育所向。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是大学生看待事物具有片面性,给高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高校不仅要注重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要充分发挥文化与心理两者间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日常工作中不断落实,为时代,为国家造就英才。
参考文献:
[1]肖云儒.经典文化五题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4-87.
[2]Nancy Much.Cultural Psychology[J].Rethinking Psychology,1992(1-12):99-102.
[3]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2006:54.
[4]陈国强 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75.
[5]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J].心理科学,2010,01:157-158.
[6]马金太尔,申荷永,高岚.心理学对文化的影响[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03:18-20.
[7]孟维杰,葛鲁嘉. 论心理学文化品性[J]. 心理科学,2008,01:253-255.
[8]丰怡,蔡华俭,施媛媛. 文化产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3,02:326-335.
[9]申荷永.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6:65-67.
[10]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87-288.
[11]杨秀莲.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J]. 教育研究,2006,12:79-83.
[12]柯文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2.
[13]吴芳.基于阅读疗法的大学生身心灵成长探究[J]. 图书馆学刊,2015,05:9-11.
关键词:经典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250-02
一、经典文化的概述
(一)经典文化的含义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经典文化是相应的产物。文化的含义宽泛,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地域特性和独特的民族性,经典文化亦是这般。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传承至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成为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向世界展示的名片,也是立于世界的标志。当下韩流盛行,韩国利用经典文化开展商业活动,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
(二)经典文化的特性
经典文化具备权威性和传统性。经典文化拥有持久不衰的“经典的魅力”和不可穷尽的“经典的张力”。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性使得经典阅读远比快餐文化更深、更远的影响人们的心灵深处。
(三)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一代代革命英雄、思想巨匠等,为了文化的繁荣,经历了矢志不渝地奋斗,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经典文化对国民精神的塑造影响极大。
经典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在它所处的时代产生过巨大影响,又经受住了的历史长河严格的淘选;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先进文化,也构成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份;由于时代、历史和民众普遍的认同,它会转化为文明积淀、文化传统,成为民族的记忆,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1]。可知,经典文化对于个人、民族及国家等等影响之深之大。
二、文化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可以认识心理现象,找寻心理规律,构建理论体系等等。这些正是心理学的基础部分。
(一)文化心理学的定义
文化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Kakar首先使用“文化心理学”[2]。斯汀格勒则于1990年编撰出版了《文化心理学:比较人类发展论文集》,成为文化心理学诞生的重要标志[3]。
文化心理学原指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某种文化的学问,现在的学者尤其是美国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门以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格与文化间的互相影响的科学[4]。
1.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
人类创造并发展了文化,反之,文化又塑造了个人。针对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始终处于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课题。所谓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指心理学在自身的研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文化的背景、与文化的历史以及与文化的根基、与文化的条件、与文化的现实等等所产生的关联[5]。
马金太尔等指出心理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自知提供了新的范型,也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半新的自我。之所谓半新,当然是因为即使是在心理学具有较深的文化影响的地理区域和社会区域里,这种新的关于自知和个性的心理学范型也是和各种旧范型同时存在的[6]。
心理学历史短暂,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心理习俗。心理习俗是指常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所创造、传承、演变和积累的,并伴有鲜明地域性、复杂性、民族性等文化历史征候的日常规范、准则、制度、习俗、谚语、神话、故事、诗歌、仪式等文化遗留物,作为人类历史承续、积淀享用的心理智慧,绵延不绝地支配、指引和解释着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和日常活动[7]。
2.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当心理与行为表现符合相应文化特征时,可以说此人是心理健康的。东方文化倾向于把谦虚、内敛、恭让看成人之美德,而西方文化则比较推崇竞争和张扬。文化不仅书写了人,同样也书写了人之健康心理的内涵[8]。
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中,研究者从梦的工作、积极想象和沙盘游戏入手,探讨中国文化之于心理分析实践的作用。其中,中国文化至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心理分析的目的与意义而言,可以用“安其不安”、“安其所安”和“安之若命”来阐述[9]。让大学生熟悉中国文化,深入内心,在思想上、心理上都种下和谐的种子,为他们安宁的青春赋予强大的力量。
3.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文化对人格的发展有独特的影响。健康的人格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10]。个体在日常的交往中,文化对其人格的影响尤为突出。交往中,人们交流思想,分享资讯,调整自我,适应环境。个体会通过对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评价他人,影响自己,而文化在客观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影响力,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米德、萨丕尔全面阐述了文化塑造人格的思想。此流派认为:1.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2.童年期的养育方式和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11]。大学时期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于是,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系列经典文化主题活动,助推大学生成长。
三、大学生阅读概述
柯文进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反复标举、一再推崇的那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高尚人格、民族精神正是当今许多大学生所匾乏的[12]。当下的大学生由于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书籍的阅读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考什么,就读什么”,对于核心的,影响深远的书籍,一旦与考试无关,便漠视了。
(一)大学生阅读的意义
阅读经典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意义重大。经典文化涵盖了国家、民族的精髓,经典文化的阅读可以对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也是我国教育终旨的体现。阅读经典文化是思考、理解和懂得的过程,从经典中汲取优质养料,获得指导人生的大智慧,获得正确面对人生的价值导航。大学生品读经典文化,可以读懂作者,领悟诗书等,也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构建正确的生活方式、处事风格;树立正确的信念、理想;平衡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使自己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阅读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
图书可以安抚心灵,增强身心健康。阅读疗法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可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方式长期开展。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读书成为了自我心理调适的良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他人存在的压力和困惑一定程度上类似自身存在的问题,因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读者对照自身可能存在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心理问题,也会在对比中发现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且通过阅读,使自身扭曲的人生观得以更正和修改[13]。
在大学校园,倡导经典,鼓励大学生阅读经典,从经典文化中收获和成长,发展健全的人格,塑造健康的身心,是时代所趋,教育所向。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是大学生看待事物具有片面性,给高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高校不仅要注重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而且要充分发挥文化与心理两者间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日常工作中不断落实,为时代,为国家造就英才。
参考文献:
[1]肖云儒.经典文化五题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4-87.
[2]Nancy Much.Cultural Psychology[J].Rethinking Psychology,1992(1-12):99-102.
[3]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2006:54.
[4]陈国强 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75.
[5]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关系[J].心理科学,2010,01:157-158.
[6]马金太尔,申荷永,高岚.心理学对文化的影响[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03:18-20.
[7]孟维杰,葛鲁嘉. 论心理学文化品性[J]. 心理科学,2008,01:253-255.
[8]丰怡,蔡华俭,施媛媛. 文化产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2013,02:326-335.
[9]申荷永.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6:65-67.
[10]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87-288.
[11]杨秀莲.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J]. 教育研究,2006,12:79-83.
[12]柯文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2.
[13]吴芳.基于阅读疗法的大学生身心灵成长探究[J]. 图书馆学刊,2015,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