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患者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的临床成功率。方法:将2003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注射法;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常规握拳静脉穿刺注射法。观查患者血管的显露情况以及穿刺的成功率。结果:患者采用不握拳穿刺法,由于皮肤松弛,血液在血管流动畅通,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率达98%。而传统的常规握拳法,在患者静脉穿刺时,由于患者握拳、皮肤绷紧,明显影响到手指的动脉流入及静脉回流,患者血管充盈较差,穿刺成功率较低,成功率仅达到76%。结论:手背浅静脉不握拳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背 静脉穿刺 方法改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8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确保病人治疗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与否关键措施[1]。
静脉穿刺的熟练技巧与成功率至关重要,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而且还减少了病人痛苦。为了使患者手背在静脉穿刺时可1次成功,我們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出了手背静脉穿刺的改进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来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输液的共100例患者。我们将其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都在18~70岁之间。
两组间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都无显著差异。
方法:①观察组:采用病人的手自然放置,操作者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握杯状态手型,右手示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与皮肤成15°~2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进针,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角度<15°向前进针,然后松放止血带,胶布固定好针头。②对照组:一般在患者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选择血管的方法是,先给病人上止血带,嘱其握拳,以促进患者静脉显露明显,护士右手持头皮针从血管一侧先刺入皮肤,再挑起皮肤向前进入血管。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体 会
有利于寻找血管进针点:临床上给患者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背浅静脉。当患者握拳时,指骨与掌骨处于垂直状态,掌骨关节突出,皮肤绷紧,患者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和皮下深处,不易摸清和看清。而采用握杯状手,皮肤较松弛,血管充盈,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深浅,有利于护士寻找血管进针点。
能使患者血管充盈:握拳可影响到患者手指的动脉血流入及静脉血回流。由于皮肤绷紧压扁静脉,影响血管充盈度。有报道说,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头皮针尖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肉切碎物堵塞针孔,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致使穿刺失败。不握拳时可使流入的静脉血易回流,皮肤松弛,使止血带下端静脉非常充盈,易于穿刺。
可有效促进穿刺成功率:采用传统方法穿刺时,由于人体解剖位置关系,握拳时手背低于掌指关节,因此,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而且护士左手不易握住病人的手,血管不易固定。而采用被穿刺者不握拳时,护士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或握杯状手,这样血管易固定,护士左手容易握着病人的手,且比较灵活固定,有效促进穿刺成功率。由表1可见,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法,既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减轻了紧张情绪,同时又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见表1。
缩短护患距离及减轻病人疼痛:如果病人用握拳姿态做静脉穿刺,往往影响操作者的灵活性,且在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使病人痛苦也大,尤其不适于小儿患者,经常使用手背静脉穿刺长期静滴给病人带来疼痛和紧张情绪。而采用握杯状手,操作者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易于穿刺,这样病人疼痛也较轻,同时该姿势成为一种护士与病人握手状,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轻病人紧张情绪,甚至有许多病人,在没有任何的感觉下已完成穿刺成功。

提高穿刺成功率:本组病人多数为有慢性病的老人,有多数病人经常在门诊静脉穿刺治疗,患者手背静脉均遭不同程度破坏,造成静脉穿刺上的操作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握拳时血管被拉长1~2mm,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在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时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输液速度正常,穿刺局部慢渗,液体渗漏和浮肿现象。而在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明显地提高了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讨 论
患者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它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抢救的成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利因素,我们采用了患者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方法,使患者成握杯状手时,此时患者的皮肤较松弛,血管比较充盈,静脉可以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和进针点,也可以方便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疼痛较轻,易于穿刺。与传统的患者握拳方法相比,患者的疼痛以及手背部位出现的青紫、破坏等现象均少见,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穿刺成功率也提高到98%。
对接受浅静脉穿刺,尤其是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成功率较低的患者,根据穿刺的部位、静脉的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等,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这些有效的方法,如能有机的结合应用,效果会更佳。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法,临床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又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艳.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的临床观察.现代护理,2003,85(10):785.
关键词 手背 静脉穿刺 方法改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08
浅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确保病人治疗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与否关键措施[1]。
静脉穿刺的熟练技巧与成功率至关重要,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的及时有效应用,而且还减少了病人痛苦。为了使患者手背在静脉穿刺时可1次成功,我們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出了手背静脉穿刺的改进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来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输液的共100例患者。我们将其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都在18~70岁之间。
两组间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都无显著差异。
方法:①观察组:采用病人的手自然放置,操作者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握杯状态手型,右手示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与皮肤成15°~2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进针,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角度<15°向前进针,然后松放止血带,胶布固定好针头。②对照组:一般在患者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选择血管的方法是,先给病人上止血带,嘱其握拳,以促进患者静脉显露明显,护士右手持头皮针从血管一侧先刺入皮肤,再挑起皮肤向前进入血管。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体 会
有利于寻找血管进针点:临床上给患者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背浅静脉。当患者握拳时,指骨与掌骨处于垂直状态,掌骨关节突出,皮肤绷紧,患者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和皮下深处,不易摸清和看清。而采用握杯状手,皮肤较松弛,血管充盈,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深浅,有利于护士寻找血管进针点。
能使患者血管充盈:握拳可影响到患者手指的动脉血流入及静脉血回流。由于皮肤绷紧压扁静脉,影响血管充盈度。有报道说,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头皮针尖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肉切碎物堵塞针孔,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致使穿刺失败。不握拳时可使流入的静脉血易回流,皮肤松弛,使止血带下端静脉非常充盈,易于穿刺。
可有效促进穿刺成功率:采用传统方法穿刺时,由于人体解剖位置关系,握拳时手背低于掌指关节,因此,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而且护士左手不易握住病人的手,血管不易固定。而采用被穿刺者不握拳时,护士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或握杯状手,这样血管易固定,护士左手容易握着病人的手,且比较灵活固定,有效促进穿刺成功率。由表1可见,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法,既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减轻了紧张情绪,同时又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见表1。
缩短护患距离及减轻病人疼痛:如果病人用握拳姿态做静脉穿刺,往往影响操作者的灵活性,且在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使病人痛苦也大,尤其不适于小儿患者,经常使用手背静脉穿刺长期静滴给病人带来疼痛和紧张情绪。而采用握杯状手,操作者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易于穿刺,这样病人疼痛也较轻,同时该姿势成为一种护士与病人握手状,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轻病人紧张情绪,甚至有许多病人,在没有任何的感觉下已完成穿刺成功。

提高穿刺成功率:本组病人多数为有慢性病的老人,有多数病人经常在门诊静脉穿刺治疗,患者手背静脉均遭不同程度破坏,造成静脉穿刺上的操作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握拳时血管被拉长1~2mm,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在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时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输液速度正常,穿刺局部慢渗,液体渗漏和浮肿现象。而在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明显地提高了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讨 论
患者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它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抢救的成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利因素,我们采用了患者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方法,使患者成握杯状手时,此时患者的皮肤较松弛,血管比较充盈,静脉可以充分显露于皮肤的表面,易于观察血管和进针点,也可以方便随时进行调节,使患者血管突出,疼痛较轻,易于穿刺。与传统的患者握拳方法相比,患者的疼痛以及手背部位出现的青紫、破坏等现象均少见,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穿刺成功率也提高到98%。
对接受浅静脉穿刺,尤其是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成功率较低的患者,根据穿刺的部位、静脉的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等,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这些有效的方法,如能有机的结合应用,效果会更佳。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不握拳手背静脉穿刺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法,临床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又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艳.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的临床观察.现代护理,2003,85(10):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