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咨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以利培酮为对照,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 6例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疗效相当,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利哌唑组(P<0.05)。结论:阿利哌唑治疗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服药方便,更适合青少年儿童临床使用。
  【关键词】阿立哌唑;利培酮;分裂症;青少年儿童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处在生理及心理发育成长和发展的特殊阶段,抗精神科药物的选择越来越备受家属—患者—精神科医生的关注。国内文献[1~3]利培酮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疗效较好,副反应少。阿立哌唑是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科药,近几年来它以稳定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得到广大患者和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认可。本文以利培酮为对照研究,旨在探索阿立哌唑对治疗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收益和风险。本文对66例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分成两组分别给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对照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入选标准:(1)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由门诊收住院7~17岁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2)入组病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 60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及药物过敏史。 (3)入组66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住院,入院前未服用过任何抗精神科药;其中男34例,女32例,病程20天—3年,平均病程(1.070.84)年,(4)随机分2组,阿立哌唑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14.52.6)岁,平均病程(1.070.84)年,利培酮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14.13.1)岁,平均病程(1.080.87)年,两组病例各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
  1.2方法阿立哌唑组剂量,第1-3天5—10 mg/天,一周后剂量增加致10-15 mg/天,最大剂量到20mg/天,均为单次给药,平均治疗剂量(152.78)mg/天;利培酮组剂量,初始1-3天为1-2mg/天,一周后剂量增加致2-3mg/天,最大剂量到4mg/天,服药方式为2次/天,平均治疗剂量(2.050.88)mg/天,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依据疗效及副作用情况调整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睡眠障碍给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处理,心动过速给心得安治疗,出现药物副反应应给盐酸苯海索治疗,两组均不合用其他精神病药,治疗前后均进行体重和月经、血常规、肝功、 肾功、心电图、等检查以此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1.3评定指标选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8、12周末分别进行评定。依据BPRS总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好转,<25%为无效进行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末分别评定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月经,体质量等检查各一次,以此来评定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x.t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2周末,阿立哌唑组基本痊愈15例(45.5%),显著进步8例(24.2%),好转6例(18.2%),无效4例(12.1%),显效率69.7%,有效率87.9%;利培酮组基本痊愈13例(39.4%),显著进步9例(27.3%),好转8例(24.2%),无效3例(9.1%),显效率66.7%,有效率90.9%。两组间显效率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定结果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两组间比较,p>0.05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第2、4、8、12周末与治疗前PASS量表评定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临床总体疗效相当,治疗时间延长疗效进一步增加。
  2.3不良反应 两组药物在头昏、口干、恶心、失眠、心动过速、兴奋性激越、肾功异常等方面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但利培酮组在肌强直、震颤、静坐不能、体重增加、泌乳、月经紊乱等方面较阿立哌唑明显,差异有显著、血常规、肝、性(P<0.05),两组患者均能耐受以上药物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合用过药物8例,其中安坦4例,心得安1例,苯二氮卓类药3例;利培酮组合用过药物30例,其中安坦21例,心得安6例,苯二氮卓类药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阿立哌唑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研究究表明,阿立哌唑是多巴胺突触后受体拮抗剂,也是多巴胺突触前自身受体激动剂。是第一个被称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的药物[4]。它能在DA能神经传递水平降低时增强神经传递,而在亢进时降低神经传递功能。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它能下调亢进的DA活性,改善阳性症状;又能上调低兴奋状态的DA神经元,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同时维持正常的DA生理功能,不影响运动功能和催乳素水平[4]。从而减少或避免体重增加,过度镇静和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
  为了探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治疗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我们对药物临床疗效和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时疗效相近,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副反应阿立哌唑明显少于利培酮,差异有显著性。阿立哌唑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昏、兴奋、失眠,发生率低,一般程度较轻,且多发生在用药治疗初期,减少剂量或给小剂量安坦、心得安、苯二氮卓类药治疗后缓解,患者大多能够耐受。利培酮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EPS)为主,而起血浆催乳素(PRL)水平浓度升高,实验中未发现阿立哌唑引起的闭经和泌乳,与国外有关报道一致[5],阿立哌唑起效时间与利培酮相近,药物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初期,且程度较轻微,给调整剂量或相应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均能改善和消除,阿立哌组锥体外系副反应,体质量增加,对糖代谢、内分泌系统(月经、泌乳素)的影响比利培酮少,且引起体重增加不明显,女性分裂症患者更乐于接受,且每日仅需一次服药,提高了服药依从性,而且安全性高,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较好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两组相比较说明阿立哌唑无论是急性期或是康复期维持治疗都更加适合青少年儿童分裂症患者应用。青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体质量的增加,闭经或经期紊乱也可能与正常生理机能和个体内分泌代谢失调有关。此项研究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带有片面性。长期疗效和副反应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长时间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 郎艳,李红政,苏林雁. 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J]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 14 (6): 355—356.
  [2] 崔永华, 郑毅. 利培酮在少儿精神科中的应用[J] . 上海精神医学杂志, 2004, 16(3): 189—192.
  [3] 陈云芳, 张立勇. 利培酮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 2005, 31(5): 395—396.
  [4] 吴仁荣,李乐华. 新型抗精神病药:阿立哌唑[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77—178.
  [5] Potkin SG , SahaAR , Kujawa MJ , et al. Aripiprazole, an antipsychotic with a novel mechanism of action , and risperidone v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 Arch Gen Psychiatry , 2003 , 60 : 681—69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以壮医药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 例的疗效方法:壮医药罐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结果:经2 个疗程治疗,治愈39 例,占55.7%;好转27 例,占38.6%;无效4 例,占5.7%,总有效率达94.
目的:探讨重度宫颈糜烂采用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重度宫颈糜烂患者56例,均采用微波治疗仪对其进行诊治,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
目前,尚无成熟规范的网络成瘾矫治方案。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网络成瘾的发病机制,并提出中医治疗网络成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