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00-01
《多变的价格》一节在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对价格机制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它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如果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上存在问题,那我们可能失去整个《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学的基石。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学的“常识性”,并不代表它的常理性、公理性和浅显性,而是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笔者认为,在本节课教学中,要建立有效课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注意课本中所指影响价格因素是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微观因素
的确,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生产成本、季节变化、气候、地域、生产条件、经济政策、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等都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更进一步说,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来影响的,确切的说,上述各因素是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微观因素,这些微观因素首先通过影响需求和供给,再通过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来影响价格的。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镜头反映的都是影响需求与供给微观因素。
2 要注意影响价格的宏观因素
作为刚刚接触经济学知识的青年学生,他们虽然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但他们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对经济问题的思考早已有了,特别是当今媒体非常发达,经济话题已经是老百姓茶余饭后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新词汇,诸如金融危机、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等等,都会给同学们深刻的影响,也给他们以思考的空间。而课本中所给出的四个镜头,均是通过微观经济因素影响需求和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的事例,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于是出现了老师在按部就班地按课本讲授,同学们在七嘴八舌地说什么“炒作”、“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的现象。其实经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对某一经济问题的解释也往往有多种答案。本节内容在设计时,就暗含了一个影响价格变动其它宏观经济因素不变的假设。有时,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可能成为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做不到胸有成竹,就很可能出现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将自己和学生带入更加迷茫的境地。教师在讲授完本节内容后,可适当加入“通货膨胀”、“炒作”、“心理预期”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性趣。
3 要注意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在论述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时,课本中论述“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即需求规律。但是也有需求规律的例外,如有些奢侈品,因价格大幅降低,失去了炫耀功能,对其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在论述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时,课本中从生产者的角度阐述了供给规律,即某种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即供给规律。但是市场上存在供给规律的例外情况的特殊商品,如古董、字画等,无论价格再高,它的供给量是不变的。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用几句话给学生交待清楚,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疑惑。
4 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要深刻理解价格变化,对需求与需求量、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供给与供给量、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这四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特别要明确,需求变化是需求曲线本身的水平移动,而需求量变化是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同样,供给变化是供给曲线本身的水平移动,而供给量变化是供给曲线点的移动。本节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几组概念,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这些概念的涵义与区别,势必使自己的思路处于混乱和模糊状态,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
5 举例一定要符合经济生活逻辑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建立有效课堂,通过案例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如有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说明价格对生产的影响:2010年荔枝供不应求,价格升至35元/斤,2011年高一(1)班农场该怎么办?有三个选项:1.扩大生产规模;2.缩小生产规模;3.生产规模不变。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是扩大生产规模,接着教师给予如下点评:高一(1)班农场觉得种荔枝有利可图,2011年扩大荔枝的种植,结果2011年所有的农场都扩大荔枝的生产规模,造成2011年荔枝价格跌至1元/斤。到2012年又会缩小秤规模。在教师创设的这一问题情景中,存在以下问题:1.荔枝价格的涨落幅度过大,那么大的涨落幅度,不是价格调节生产,而简直就是价格灾难;2.违反自然规律,忽视了荔枝生产的周期性。以上两点使这一问题情境经不起经济生活逻辑的检验,使这一问题成为伪命题。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时,一定要注意收集大量现实的经济案例,不能闭门造车杜撰案例,更不能信口开河天上地下。只有真实的案例和问题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取和热情。
《多变的价格》一节在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对价格机制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它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如果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上存在问题,那我们可能失去整个《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学的基石。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学的“常识性”,并不代表它的常理性、公理性和浅显性,而是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笔者认为,在本节课教学中,要建立有效课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注意课本中所指影响价格因素是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微观因素
的确,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如生产成本、季节变化、气候、地域、生产条件、经济政策、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等都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更进一步说,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来影响的,确切的说,上述各因素是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微观因素,这些微观因素首先通过影响需求和供给,再通过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来影响价格的。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镜头反映的都是影响需求与供给微观因素。
2 要注意影响价格的宏观因素
作为刚刚接触经济学知识的青年学生,他们虽然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但他们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对经济问题的思考早已有了,特别是当今媒体非常发达,经济话题已经是老百姓茶余饭后不可缺少的内容。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新词汇,诸如金融危机、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等等,都会给同学们深刻的影响,也给他们以思考的空间。而课本中所给出的四个镜头,均是通过微观经济因素影响需求和供给,进而影响价格的事例,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于是出现了老师在按部就班地按课本讲授,同学们在七嘴八舌地说什么“炒作”、“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的现象。其实经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对某一经济问题的解释也往往有多种答案。本节内容在设计时,就暗含了一个影响价格变动其它宏观经济因素不变的假设。有时,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可能成为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做不到胸有成竹,就很可能出现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将自己和学生带入更加迷茫的境地。教师在讲授完本节内容后,可适当加入“通货膨胀”、“炒作”、“心理预期”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性趣。
3 要注意需求规律与供给规律的例外
在论述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时,课本中论述“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即需求规律。但是也有需求规律的例外,如有些奢侈品,因价格大幅降低,失去了炫耀功能,对其需求量反而会下降。在论述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时,课本中从生产者的角度阐述了供给规律,即某种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即供给规律。但是市场上存在供给规律的例外情况的特殊商品,如古董、字画等,无论价格再高,它的供给量是不变的。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用几句话给学生交待清楚,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疑惑。
4 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的涵义与区别
要深刻理解价格变化,对需求与需求量、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化、供给与供给量、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这四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特别要明确,需求变化是需求曲线本身的水平移动,而需求量变化是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同样,供给变化是供给曲线本身的水平移动,而供给量变化是供给曲线点的移动。本节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几组概念,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这些概念的涵义与区别,势必使自己的思路处于混乱和模糊状态,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
5 举例一定要符合经济生活逻辑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建立有效课堂,通过案例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如有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来说明价格对生产的影响:2010年荔枝供不应求,价格升至35元/斤,2011年高一(1)班农场该怎么办?有三个选项:1.扩大生产规模;2.缩小生产规模;3.生产规模不变。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是扩大生产规模,接着教师给予如下点评:高一(1)班农场觉得种荔枝有利可图,2011年扩大荔枝的种植,结果2011年所有的农场都扩大荔枝的生产规模,造成2011年荔枝价格跌至1元/斤。到2012年又会缩小秤规模。在教师创设的这一问题情景中,存在以下问题:1.荔枝价格的涨落幅度过大,那么大的涨落幅度,不是价格调节生产,而简直就是价格灾难;2.违反自然规律,忽视了荔枝生产的周期性。以上两点使这一问题情境经不起经济生活逻辑的检验,使这一问题成为伪命题。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时,一定要注意收集大量现实的经济案例,不能闭门造车杜撰案例,更不能信口开河天上地下。只有真实的案例和问题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取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