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教学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所以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所以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都要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自主发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准备。因此,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要先生动形象地讲清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或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学中要结合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实例有机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悠然心会;表现为怦然心动、妙不可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积极、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数量和质量。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即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即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三、创设各种情景,发挥主动性
(一)创设和谐情景,建立师生间深厚的感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而应以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真挚的微笑、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创设趣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妙趣横生的讲述、诙谐的手势,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时,运用“脑袋与帽子”的关系作比喻,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作用于生产力的抽象理论。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探索精神
古人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他们积极地自主思考。当他们“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只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联系生活,积极思维,踊跃发表意见,敢疑敢问,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四)创设认知情景,诱发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自主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丰富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创设感知情景,激发热情
情景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引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情景都能达到此种目的。若使学生顺利感知情景,我们必须注意感知的基本规律,即由具体到抽象。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学生所熟悉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模拟情景)“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设计这一情景是用中华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振奋人心的歌声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厚爱,使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六)创设理解情景,强化感受
感知的目的是理解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正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时机。这样可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中的意义,要注意直观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例如:讲授“公民”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澳门孕妇,在澳门开往法国的飞机上生了一双胞胎。问:⑴这一双胞胎属哪国公民?⑵你是如何判断的?⑶公民的划分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听后议论纷纷,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议论中,多数学生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说出这一双胞胎是中国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公民是按国籍划分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公民”一词,我将“公民”与“人民”作比较,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民”一词的理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这样的情景设计,亦情亦境,于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情趣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理解了情景,强化了感受。
一言以蔽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余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准备。因此,设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首先,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要先生动形象地讲清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或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学中要结合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实例有机运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研究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悠然心会;表现为怦然心动、妙不可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见解的机会,积极、动脑、动口,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数量和质量。只有既注重学生参与的深度,即在参与中积极思维的程度,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即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三、创设各种情景,发挥主动性
(一)创设和谐情景,建立师生间深厚的感情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之词,而应以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真挚的微笑、细微的动作和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语,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创设趣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生动的故事、贴切的比喻、妙趣横生的讲述、诙谐的手势,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时,运用“脑袋与帽子”的关系作比喻,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作用于生产力的抽象理论。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探索精神
古人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思想政治课要想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于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他们积极地自主思考。当他们“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再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只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联系生活,积极思维,踊跃发表意见,敢疑敢问,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培养创新精神。
(四)创设认知情景,诱发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其自主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丰富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创设感知情景,激发热情
情景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引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情景都能达到此种目的。若使学生顺利感知情景,我们必须注意感知的基本规律,即由具体到抽象。如在讲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学生所熟悉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模拟情景)“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设计这一情景是用中华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振奋人心的歌声使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情厚爱,使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六)创设理解情景,强化感受
感知的目的是理解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正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时机。这样可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中的意义,要注意直观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例如:讲授“公民”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澳门孕妇,在澳门开往法国的飞机上生了一双胞胎。问:⑴这一双胞胎属哪国公民?⑵你是如何判断的?⑶公民的划分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听后议论纷纷,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议论中,多数学生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说出这一双胞胎是中国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公民是按国籍划分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公民”一词,我将“公民”与“人民”作比较,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民”一词的理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这样的情景设计,亦情亦境,于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情趣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理解了情景,强化了感受。
一言以蔽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