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形成机理与检验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分析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非线性冲击的作用机理,然后采用2009年2月至2020年2月猪肉价格相关月度数据,以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作为阈值变量构建阈值回归模型,研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所存在的阈值效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滞后5期的生猪疫情宽度指数对猪肉价格增长率的影响存在1个阈值点,即猪肉价格波动存在两种运行机制:当生猪疫情宽度指数低于阈值0.35时,生猪疫情冲击对猪肉价格波动无显著影响;当生猪疫情宽度指数高于0.35时,生猪疫情对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要将阈值作为重大生猪疫情防控的参考值,强化生猪疫情应急调控机制,提高价格预期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猪出栏监管力度,建立疫情期生猪标准重出栏制度,缓解突发性重大生猪疫情对猪肉供应链的剧烈影响,以促进猪肉价格的长期平稳运行.
其他文献
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土地转让权合法性演进,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织互动的结果.首批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区的实践显示,各地对入市范围、入市途径、入市主体等制度安排较为一致,制度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总体来看,试点地区调节金征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土地用途,其次是地块区位因素.调节金计征基数以土地净增值额为主,但各地计征比例差异较大,且对商服用地征收比例高于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征收比例高于出租、出资入股方式.首批试点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不同于以引导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聚为建设路径的粮食产业带,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引导粮食产业集聚并打造"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新型粮食经济形态.对标到2035年保障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发展定位是要建成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优势集聚的粮食产业格局、现代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立足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业的发展基础,针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升、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建设国家
农村女性作为家庭老年照护的主要承担者,劳动参与受到严重抑制.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长期护理保险的世代交叠模型,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提升农村女性就业概率,并促使她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CHARLS数据建立多时点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与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地区相比,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地区的农村女性就业概率更高、潜在工作时间更长,政策效果分别为8.14个百分点和0.48小时/天;受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农村女性选择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的概率分别提高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为实现人类美好未来提出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作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中国外交访问活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会对双边外交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有利于中国实现新时代外交工作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外交访问活动在总体上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或升级伙伴关系,在考虑了"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实施、美国遏制以及其他前期类似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提高了其他国家与中国外交政策的相似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