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贫习惯”:20世纪40-60年代苏联生活水平衡量问题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作为一个相对范畴,与社会和历史背景相适应,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及不同历史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对贫困的衡量方法包括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主观贫困。从绝对贫困看,苏联居民的生活在20世纪40-60年代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苏联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的,国家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加速现代化进程以对抗外部威胁上,忽视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从主观认知来看,由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动员计划的推行,苏联民众在“暂时困难”、“敌对环境”观念支撑下和对最高政权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贫困的习惯使得民众认为生活水平低是理所应当的。这种双重性是苏联民众意识的矛盾之一。但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情况发生改变,对苏维埃政权、苏联意识形态和苏联社会形成了挑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自先秦以降,即有劳力一劳心之辨。就其发展大势而言,在中国历史上约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全民劳力劳心合一:二是跨入文明门槛至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前的劳力劳心分离:三是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后的劳力劳心在新的层面合一。而就人类文化史的大趋势而言,上述三个阶段经历了“合~离一合”的辩证历程,构成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圆圈。通常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第二阶段的文化,此阶段创制了丰富的政治一伦理学说、雄阔精微的哲学思想、汪洋恣肆的文学艺术,然其蔑视劳力、忽略生产技艺的倾向愈演愈烈.有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学术史上一直存在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之争,为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倾向于“社会价值取向”,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教育政策的偏差。当前,中国确立了教育的民生价值取向,并从民生价值取向出发,选择了适合国情的教育政策,这对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死亡"已经不再成为一种生命的"自然"事件,而变成一种"技术"事件或者"医疗"事故,死亡的生命属性被剥夺而成为一种"非生命化"的物理事件。这逼迫人们反思,死亡到底是不是我们个体生命的一种权利?如果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又该如何来落实这种权利?我们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和行使这份权利?
尊重自主原则是西方生命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在当代医学伦理中占据主流地位。但尊重自主原则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这包括以下三方面:偏执理性而轻视情感;凸显患者的自主性而极力压低医生的自主性;缺乏对美德的追求和超常义务的承担。儒家生命伦理所提倡的重视情感、推己达人、奉献牺牲的精神,可以弥补西方以尊重自主为基础的医学伦理体系的不足,推动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转向和谐发展。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出于文化史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的考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形象史学”这一概念,并同时创办了《形象史学研究》集刊作为宣传和交流的平台。目前该刊为一年双刊,四色套印。
期刊
立足于“现实的人”,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扬弃了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现实的人”具有巨大的理论潜能,文章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三个方面对这种潜能做初步探索:从世界观的角度看,“现实的人”能够破除传统哲学的镜像世界观;从价值观的角度看,“现实的人”能够确立一种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现实的人”能够建构一种不断反思的方法论。
“甲申政变”后,朝鲜被卷入国际政治的浪潮,列强在朝鲜的斗争日益激烈。为对抗中国和日本施加的压力,闭氏戚族寻求俄国保护,准备与俄国联盟,签订第一次《朝俄密约》。而“巨文岛事件”正是英国对俄国插手朝鲜的抗议,间接暴露了清政府的实力不足。当袁世凯推动积极的干预政策后,朝鲜不堪压力,又寻求引俄制华。但袁世凯很快阻止第二次《朝俄密约》的实施,并借清帝对藩属的“撤封权”,准备调兵问罪、废黜朝鲜国王,重整中朝宗藩体制,朝俄联盟也宣告破局。李鸿章担心引发列强干涉,终未同意废立计划。袁世凯虽能成功阻止朝俄联盟,却引发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