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及其影视表达

来源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zhe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具诗学和人格意蕴的温柔敦厚对中国审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影视即在其潜移默化的浸润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本土气息的创作传统。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在叙事方式上淡化情节冲突和矛盾,以非情节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散文诗特征;二是在镜头语言上追求委婉含蓄,巧用古典诗词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方式传达韵味无穷的审美内蕴;三是在人物塑造上重中和之美,无论是个体品格的修养还是人际关系的实践都以“中”为尺度,以“和”为目标,从而刻画出温柔敦厚的理想形象。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对老龄化率的内涵、理论价值和发展演变等进行总结,厘清既有研究在应用老龄化率和老年人口比例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老龄化率”的概念界定和人口老龄化衡量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提出建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中,影像记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非遗从口头文本讲述逐渐转向影像书写的记录过程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在非遗的影像实践中,集体记忆与个体意识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传承人的个体技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同时其所代表的非遗项目又在集体的知识记忆框架体系中得以建构。因此,在当下如何更合理、更全面地用影像解读非遗,记录非遗传承人和项目就显得尤为紧迫。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只有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价值的引导力、社会功能的整合力、内容体系的解释力和表达方式的亲和力等要素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涵,并系统分析其面临的错误思潮、市场经济逐利性、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变化等挑战,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主流话语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