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软硬件建设,都将跟上时代潮流。农村面貌将出现崭新的变化,农民的素质如何与之相适应?有人曾这样说过: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国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曾题词号召:“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河北省农村体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状态,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将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的今天,而河北省农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回答时,农村居民的3500份调查问卷中,知道并了解的仅占4.38%,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的占27.14%,完全不知道占68.48%。在对了解纲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95.72%的农民了解纲要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通过组织学习或传达文件了解纲要的几乎为零,足以说明农民之所以对纲要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纲要的力度差。在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中,农民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坏习惯,体育锻炼。但在调查中发现,有81.4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9.3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说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较为认可,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与原理并不清楚。在对“是否想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方法”的调查中,表示无所谓或不想的农民占78.35%。可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定位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每周1次为较经常,一个月1-2次为偶尔参加,1年不足10次定为根本不参加或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7.34%,较经常为12.75%,偶尔参加为24.73%,根本不参加者55.18%。农民参加运动的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55.37%的农民选择独自锻炼,29.43%的农民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15.2%的农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散步、慢跑、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3.农村体育管理及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设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对部分乡镇农村农民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84.3%的乡镇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体育俱乐部。89%的乡镇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占91.3%。农村除了校园的简陋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93.55%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可见,河北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极端匮乏。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河北省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许多地方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哪里有钱搞体育工作呢,经济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这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村一级的体育领导机构更是少得可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4.其他因素:河北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要使农民能充分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须从多方面给予保障,但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前提,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其他各项措施才能得到落实,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若干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措施,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体育工作落在实处。
2.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3.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健身观念:要做到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在广大农村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农民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指导农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让农民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和快乐。
5.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由于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是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特色体育: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加强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交流。
7.结合高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体育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河北省教育厅委托河北农业大学负责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他们最终还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如果在传授各种实用技术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他们不仅是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羊,而且也会成为农村的体育骨干。
四、结语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注: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604012);河北农业大学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06-18))
(1.2.4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部;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河北省农村体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状态,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将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的今天,而河北省农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回答时,农村居民的3500份调查问卷中,知道并了解的仅占4.38%,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的占27.14%,完全不知道占68.48%。在对了解纲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95.72%的农民了解纲要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通过组织学习或传达文件了解纲要的几乎为零,足以说明农民之所以对纲要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纲要的力度差。在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中,农民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坏习惯,体育锻炼。但在调查中发现,有81.4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9.3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说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较为认可,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与原理并不清楚。在对“是否想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方法”的调查中,表示无所谓或不想的农民占78.35%。可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定位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每周1次为较经常,一个月1-2次为偶尔参加,1年不足10次定为根本不参加或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7.34%,较经常为12.75%,偶尔参加为24.73%,根本不参加者55.18%。农民参加运动的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55.37%的农民选择独自锻炼,29.43%的农民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15.2%的农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散步、慢跑、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3.农村体育管理及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设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对部分乡镇农村农民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84.3%的乡镇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体育俱乐部。89%的乡镇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占91.3%。农村除了校园的简陋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93.55%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可见,河北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极端匮乏。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河北省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许多地方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哪里有钱搞体育工作呢,经济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这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村一级的体育领导机构更是少得可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4.其他因素:河北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要使农民能充分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须从多方面给予保障,但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前提,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其他各项措施才能得到落实,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若干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措施,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体育工作落在实处。
2.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3.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健身观念:要做到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在广大农村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农民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指导农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让农民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和快乐。
5.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由于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是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特色体育: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加强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交流。
7.结合高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体育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河北省教育厅委托河北农业大学负责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他们最终还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如果在传授各种实用技术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他们不仅是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羊,而且也会成为农村的体育骨干。
四、结语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注: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604012);河北农业大学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06-18))
(1.2.4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部;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