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新理念不断涌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华丽新颖而忽视语文内核的“泡沫”,使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捉摸。
泡沫(一):性质不明
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既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压得语文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步履蹒跚,踯躅而行。
泡沫(二):根底浅薄
课堂上,引导学生谈体会、说感悟,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忽视了最基本的课文阅读。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就成了语文“分析课”、“感悟课”,影响了学习者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泡沫(三):追赶潮流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盛行。内容庞大、课件繁杂,整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从。扑朔迷离的课堂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导致學生的语文素养要么是“涛声依旧”,要么是“雾里看花”。
这不由使人反思。现在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是什么?笔者有幸听过几节特级教师和资深教师上的课,他们独特先行的教学理念、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闪烁灵感的教学机智,无一不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面对课堂出现的信息资源时,教师要能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语言去重组,让学生做到“字写好、话说白、书读懂、文写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留住形象、获得美的体验。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倡简
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等要简简单单,一目了然,以学定教,为学而设。例如《白鹭》的立足点就是引领学生去品读、感悟白鹭的美。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如孙建锋老师教学《白鹭》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课文开头的话和结束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白鹭的。孙老师告诉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两句话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能抓住“精巧、韵味无穷”两个词就是把课文读准了。接着又点出“精巧”表现在第2节和第5节中,而“韵味无穷”表现在第6、7、8节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显得简单、朴实。学生既了解了段落的内容,又理解了段落的表现形式,知道了段落是怎样一句一句地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清楚的,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孙老师成功地抓住了一个个“立足”点,简简单单教学语文,一下子就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课上到了学生们的心里。
二、奠基固本显本色——务实
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师:把这句话划下来,注意“不敢不尊重”,一边划一边想为什么这样。(板书: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谁来再读一遍。(生读略)
师:(在板书上录入……):大家注意看“不敢不尊重”意思就是——
生:不敢对他没有礼貌。
师:谁把“不敢不”换换,就是楚王——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表达行了,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把语气加重。
师:是呀,你换一个词语试试看。
生:楚王从此以后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师:给他掌声,他把“不敢不”换成了“只好”,这是他的创造,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完全可以,谁再来试试。
生: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师:我们体会到了“不敢不”所表达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生读略)
窦老师精妙的讲解、灵活的启发、深入的品味、逐层的推敲、语言的积累……让我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运用和积累语言能力的增强。窦老师充分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三、铅华洗尽见本真——求真
求真,要有感情地交流。“言为心声”,言语应当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生命原生态。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阅读课《爷爷的芦笛》,紧扣对芦笛的三次描写,展开对全篇的学习。精读课文部分就是让学生读: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由读课文,想象画面,感悟情感;接着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品味词语、读出感情,交流情感体验;然后再指导写话,让积累和倾吐有机地融合起来。
拨开语文课改中那些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语文课改的道路一下子明晰起来。当语文课改拐弯时,我们要少一份浮躁与从众,多一份谨慎与冷静,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有效”。
泡沫(一):性质不明
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既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压得语文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步履蹒跚,踯躅而行。
泡沫(二):根底浅薄
课堂上,引导学生谈体会、说感悟,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忽视了最基本的课文阅读。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就成了语文“分析课”、“感悟课”,影响了学习者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泡沫(三):追赶潮流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盛行。内容庞大、课件繁杂,整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从。扑朔迷离的课堂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导致學生的语文素养要么是“涛声依旧”,要么是“雾里看花”。
这不由使人反思。现在的语文课该怎么上?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是什么?笔者有幸听过几节特级教师和资深教师上的课,他们独特先行的教学理念、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闪烁灵感的教学机智,无一不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面对课堂出现的信息资源时,教师要能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语言去重组,让学生做到“字写好、话说白、书读懂、文写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留住形象、获得美的体验。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倡简
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过程等要简简单单,一目了然,以学定教,为学而设。例如《白鹭》的立足点就是引领学生去品读、感悟白鹭的美。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如孙建锋老师教学《白鹭》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课文开头的话和结束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白鹭的。孙老师告诉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两句话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能抓住“精巧、韵味无穷”两个词就是把课文读准了。接着又点出“精巧”表现在第2节和第5节中,而“韵味无穷”表现在第6、7、8节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显得简单、朴实。学生既了解了段落的内容,又理解了段落的表现形式,知道了段落是怎样一句一句地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清楚的,新课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孙老师成功地抓住了一个个“立足”点,简简单单教学语文,一下子就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课上到了学生们的心里。
二、奠基固本显本色——务实
崔峦老师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保证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一课:
师:把这句话划下来,注意“不敢不尊重”,一边划一边想为什么这样。(板书: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谁来再读一遍。(生读略)
师:(在板书上录入……):大家注意看“不敢不尊重”意思就是——
生:不敢对他没有礼貌。
师:谁把“不敢不”换换,就是楚王——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表达行了,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把语气加重。
师:是呀,你换一个词语试试看。
生:楚王从此以后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师:给他掌声,他把“不敢不”换成了“只好”,这是他的创造,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完全可以,谁再来试试。
生: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师:我们体会到了“不敢不”所表达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生读略)
窦老师精妙的讲解、灵活的启发、深入的品味、逐层的推敲、语言的积累……让我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运用和积累语言能力的增强。窦老师充分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三、铅华洗尽见本真——求真
求真,要有感情地交流。“言为心声”,言语应当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生命原生态。
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阅读课《爷爷的芦笛》,紧扣对芦笛的三次描写,展开对全篇的学习。精读课文部分就是让学生读: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由读课文,想象画面,感悟情感;接着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品味词语、读出感情,交流情感体验;然后再指导写话,让积累和倾吐有机地融合起来。
拨开语文课改中那些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语文课改的道路一下子明晰起来。当语文课改拐弯时,我们要少一份浮躁与从众,多一份谨慎与冷静,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