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情深意长。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这篇课文中,描绘了草原的诱人景色,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草原的景色),向学生展示这美丽的景色,使学生在欣赏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2.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诸葛亮不要造箭的材料,三天如何造出十万支箭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的准确不可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绝不可奚落挖苦。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抢答,教师不能评价为“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不然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依靠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应用直观教具、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主体换位,大胆质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应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1问:“战士隐蔽在枯黄的草丛中,邱少云着火了,我和其他战友为什么没着火呢?”生2问:“排炮在我们附近爆炸,战士们为什么没有受伤呢?”生3问:“距离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地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是语言的发展期,英语教学在小学非常关键,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牛津小学英语》是小学阶段非常好用的教材,建议各学校用这本教材。笔者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与大家交流。    一、要有高标准的目标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一个系列,每级教材间都有较大的跨度,教材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起始阶段如果对学生要求过低的话,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如三年级英语教材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课堂教学是不是有效、生动,能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让学生“心动”、“行动”、“会动”、“爱动”。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动”是“生动”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心动”,“心动”了就钻得深,钻得深学习就会有收获。因此,教师要
语文,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其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广阔的视野无一不闪烁着独特的熠熠光辉。语文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语文,懊乐地学习语文呢?    一、快乐课堂——让课堂充满诗情和激情    把课堂教学看作一门艺术,我追求一种境界: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为了让语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色。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桃”的故事:“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在熟知、亲切、现实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视野,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1.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教学要贴近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他们会给你无限的精彩。下面是笔者教学后的一些思考。    一、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代数领域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感悟。  教学例1: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生1:可以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得2枝。  生2:可以把10枝铅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生字,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汉字是一种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教师应该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让识字走向生活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一门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使教学变成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就此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题氛围是保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移植性,在小学思品课中,有效地选择、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开阔教师的视野,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