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体育环境的特征分析与构建路径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8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对幼儿体育的影响效果持久且有效.政策文件、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和环境安全对幼儿体育环境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共政策是引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制度保障,基础设施是幼儿体育实施的物质支持保障,家园社三方是保证幼儿体育开展的重要组织和实施空间,环境安全系数是幼儿体育开展的重要保障.研究进一步为我国幼儿体育环境的构建提出了具体的构建路径建议:1)多方面探索幼儿体育发展规律,科学制订适合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政策;2)摒弃对幼儿体育空间环境的过度包装,为幼儿提供适宜适合适度的合理的身体活动空间;3)多维联动协调家园社区三大空间,构建促进幼儿体育的大健康环境;4)科学制订中国幼儿体育活动指南和相关标准,从根本上增加幼儿体育安全系数.
其他文献
为探索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分析与领会国家对学校体育的相关需要及要求至关重要.基于这一认识,研究梳理了2007年以来党和国家颁布的7个与学校体育有关的重要文件,对其中关于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学校体育评价的策略5个维度的目标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纵向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1)迄今为止,学校体育的各项目标缺乏连续性和体系化,且目标设置难易变化较大,导致所设目标或无法完成或无法判断是否完成;2)目标有低级重复现象,引发基层出现“文件很多、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对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政府在国际组织人才发展上秉持一种长期导向的“螺旋”理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际组织人才螺旋发展模式,为本国公民铺就一条内外联通、螺旋上升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路径.从整体来看,螺旋发展模式涵括人才孵化、派出历练、回巢哺育、晋升与联结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个阶段也都有着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机制.该理念及模式打破了一种单线型的职业发展路线,强调人员和知识的多向流动,更好融合了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的利益.“螺旋模式”在德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较好
百年大计,教育优先.五育并举,体育为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rn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在“健康中国”“全国教育大会”“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和重要会议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相关安排.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学校体育为突破口,
期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指向.体育作为民生之本,如何准确把握其在新时代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定位,推动其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利用文献资料法,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的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体育在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定位、现实意义以及最终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
学校知识的社会建构是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核心主题.伯恩斯坦提出“新”教育社会学对学校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过于强调了权力关系与学校知识之内容和形式的对应性关系,忽略了知识的内部组织规律.受到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伯恩斯坦考察了教学话语之社会建构的基本形式——中世纪课程知识的分化,认识到学校知识包含了两种秩序——“规约性话语”和“教导性话语”.他发现,学校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不仅仅是由社会权力关系决定的,而是渗透了外部意识形态的“再脉络化”.然而,由于过分强化规约性话语的支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既有其身体教育的相对独特性,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一直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领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举措.目标指向于让大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享受乐趣,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增强体质,树立终
高考综合改革是破五唯、克服“一考定终身”顽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从探寻体育纳入高考逻辑起点出发,审视现行体育纳入高考的四重困境,检视体育成为高考正式计分科目的 潜在风险,探索体育纳入高考的推进路径,以期为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起点包含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共迸发展的本质属性、工具理性与人文向度有效融合的价值转向以及招生质量与课程机制双向发展的实践导向等深厚内蕴.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顶层制度定位模糊、高中体育资源配置不足、体育教师评价机制欠缺和多元主体认同危
第三方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监督评估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之举,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指出第三方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监督评估的动机得到强化,参与的政策连续出台,参与机制正在成型的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参与监督评估的社会组织较少,发育缓慢,制度供给不足,社会组织定位失准,缺位严重,评价结果失准,缺乏评价导向,需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加强立法建设,强化制度供给,构建认证标准,规范准入程序,完善再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考核方向等.
体育课堂情境兴趣对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青少年学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及阶段差异.结果表明:新颖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感知差距均能显著正向预测体育课堂情境兴趣,挑战性能够负向预测情境兴趣;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青少年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即时愉悦仅是初中学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注意需求能够负向预测小学阶段青少年体育课堂学习的挑战性.建议:采用新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索意图、感知差距和情境兴趣;应尤其强调小学阶段体育课堂学生的注意资源与其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曾多次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制定“体教融合”政策举措,指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方向.研究“体教融合”理论,对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学校体育教育重要指示,深刻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历史回顾、制度耦合理论来研究分析“体教结合”的起因与变迁,指出“体教结合”的历史成就与现实的局限性.对“体教结合”的性质做出耦合理论分析和解释,认为“体教结合”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