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藤汤加减灌肠联合苯酰甲硝唑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盆腔黏连发生率、血液流变学与炎症指标的影响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Z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红藤汤加减灌肠联合苯酰甲硝唑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盆腔黏连发生率、血液流变学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实施微创及开腹手术治疗的80例腹盆腔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常规组术后给予苯酰甲硝唑治疗,干预组术后给予红藤汤加减灌肠联合苯酰甲硝唑治疗,比较2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指标;盆腔黏连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发病特征,分析其与传统中医证型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辨证的依据。方法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查阅与中医药有关的古今各类文献,甄别出其常见的临床体征和表现,通过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调查量表,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对45例中医证候资料完整的患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湿热泻共29例,占64.4%,提示其主要的中医证型为湿热泻。伤食泻约占12.8%,位于第2位。结论湿热泻是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中医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