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旱作节水技术架起现代农业“金桥”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末夏初,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绛县召开。绛县地处黄土高原,全县70%的面积为山区,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近年来,积极提升旱作节水技术,已经成为该县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一条必经之路。
  在古绛镇万亩旱作小麦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基地,“探墒沟播+长效肥”技术体系,让旱地小麦根系深扎3.2 m,为抗旱保墒丰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横水镇西灌底村,千亩樱桃智能水肥一体化和集雨节水补灌技术,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南樊镇万亩山楂微喷示范区,精准施肥给水的微喷增效技术让示范区山楂平均产量达2 500 kg/667 m2,平均产值达5 000元/667 m2以上;在郝庄乡万亩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移动微喷灌带灌溉措施让中药材实现增产20%以上、商品性能提高30%以上的效益。
  “绛县县委、县政府依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本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旱作农业技术,展开了以‘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产品品牌建设、绿色循环发展’为理念的‘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的生产变革,这不仅使绛县粮食生产多年来稳步增長,也让山楂、樱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绛县县委书记谢芳说。
  “探墒沟播+长效肥”技术体系,让旱作小麦丰产稳产
  绛县古绛镇上高池村是地处中条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从58岁的陈效国记事起,全村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旱地小麦为主。陈效国曾在村里当了11年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自己经营管护4.67 hm2土地,负责着本村小麦旱作节水增粮项目的召集和实施,近年来又是该项目体系试验示范 “粮药间作轮作模式”的受益人,2020年他家2.67 hm2中药材收入12万元以上。
  “保墒、抗旱、稳产,可使小麦增收50 kg/667 m2,如果套种中药材两年三作,效益翻了3倍以上。”他对这套技术体系的评价很具有代表性。
  “‘探墒沟播+长效肥’技术体系的要点包含几个方面: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麦收后机械深松30 cm以上,加厚耕作层,提升蓄水保墒能力;通过测土配方技术,应用生根型长效肥,增收60 kg/667 m2以上;实施探墒沟播技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4道工序,达到节水保墒、保温防寒、提高化肥利用率目的,使项目区水分生产率提高10%以上;粮药间作模式,项目区积极探索‘小麦-夏玉米-药材’间作轮作模式,实现两年三作,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项目区全部选用抗旱品种运旱115,沟播深度比常规浅约1 cm。”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绛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安子亮对整套技术体系熟稔于心。
  据了解,示范区实施旱作小麦节水增粮增效技术体系示范面积达到1 066.7 hm2,辐射推广面积超过3 333.3 hm2。绛县作为产粮大县,农业科技人员正努力尝试,让1.13万hm2旱地小麦根据当地种植模式,逐步推广节水增粮增效技术和间作增收模式,有效推动粮食产业优化升级。
  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种植模式,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正在发生着悄然改变,而农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精准水肥+软体集雨窖”,让地标产业品质高、效益好
  “古绛樱姿”是绛县横水镇西灌底村村委会主任牛波为该村大樱桃设计注册的一个浪漫的商标品牌。36岁的牛波从2013年担任该村村委会主任开始,就不断尝试和探索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7年,借着村里被确定为省级扶持发展集体经济试点村的项目,确定了发展千亩樱桃产业的思路。牛波带着全村48名党员干部自掏腰包集资入股50万元、发动贫困户金融贷款入股66万元、成立新乡贤合作社筹资60万元……他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经过多方筹集资金组建农盛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入社成员40余户,接下来便是两三年规划土地、建设大棚、买苗栽树、投工管护……从2020年开始,樱桃陆续进入盛果期,实现大棚平均收入5万元、大田收入2万元/667 m2以上的效益。
  合作社管理之余,牛波还发动全村农户种植大田樱桃,目前900多户家家有樱桃,全村陆续发展到了73.3 hm2的规模。村集体经济也有了一些收入,牛波把这些钱主要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亮化工程。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该项目区全部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户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墒情监测和养分变化,一键操作完成浇水、施肥等作业。自动墒情监测系统也是通过手机实时监测和采集土壤墒情、风向、降水量等数据的变化,并通过网络及时上传到农业农村部全国墒情监测系统和山西省土壤墒情监测平台,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合作社社员张建基给记者演示时说:“通过精准施用水肥,每667 m2可节水78 m3、节肥15 kg,灌溉用水系数也从0.65提高到0.9以上。”
  在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的基础上,该樱桃园区还增加了滴灌、集雨补灌等设施和技术。“在樱桃大棚旁边建设新型软体集雨水窖,通过有效积蓄自然降水,实现高效节水补灌。软体集雨水窖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水温,避免让果树在旺长期大口大口喝凉水,对果树和果实生长都有很大好处”,牛波介绍说。
  绛县从2000年开始种植樱桃,到2020年种植面积达到2 586.7 hm2,遍布全县10个乡镇的90个行政村,已成为华北最大的樱桃种植基地和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1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两乡五区”建设战略规划,把建设“全国樱桃之乡”放在首位。2017年取得了 “绛县大樱桃”地理标志和“绛县大樱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国家级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区,注册出口果园200 hm2。
  这些樱桃生产监测数据分析,都为进一步完善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微喷物联网系统,解决山楂多年困扰难题
  5月正是山楂花开的旺季,花期前后的浇水施肥、打药扒芽等都是必须的管理措施,也是果农比较忙碌的时节。
  “喷灌相对大水漫灌可节水30%~50%,而且水肥一体化施用,可省工60%以上,节约劳力,同时也提高了水肥效率。我家3.33 hm2山楂树,这两年感觉春管就没那么累了,特别是5月下旬使用,能有效降低园内温度,解决山楂果面晒斑这个长期困扰的难题,让效益实实在在得到提升”,51岁的绛县南樊镇郑柴村种植大户刘金所很高兴地给记者介绍说。
  53岁的杨忠孝和49岁的曹海明都是村里多年的村干部,也是絳县最早的山楂种植户,他们两家的责任田基本上全部种了山楂,他们对平均5 000元/667 m2的收入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果园喷灌设施的普及也充满了期待。据了解,郑柴村目前有集中连片400 hm2山楂,10个山楂合作社,11家果品冷库,果品远销全国各地。
  记者在郑柴村的山楂智能微喷示范区看到:喷灌设施由压力泵、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组成,微喷、滴灌配套精准增施有机肥,通过智能APP的物联网模式实现一键操作和监控。有效解决了山楂在开花期和膨果期降水量少、水源不足造成的落果严重问题,同时有效解决山楂果面晒斑等长期困扰的问题。果农配合使用测土配方、园区立体种草保墒增温、物理防虫治虫等高标准生产技术,让绛县山楂品质和名气都不断提升。
  绛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山楂种植,到2020年全县山楂种植规模达到6 800 hm2,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127个村,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都有种植,成为全国六大山楂种植基地之一。已取得“绛县山楂”地理标志和 “绛县山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域公用品牌,并于2017年成为国家级水果出口安全示范区,注册出口果品266.7 hm2。2018年申报并成功创建了绛县山楂山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期间,很多专家都认为,山楂智能微喷设施具有节省水量、不破坏土壤结构、调节地面气候且不受地形限制、喷头不易堵塞的优点,通过几年的示范,也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郝庄乡万亩中药材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微喷灌带灌溉技术的应用也可实现节水50%以上,正常年份增产20%以上,商品性能提高30%以上,达到干旱条件下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的效果。
   “‘十四五’开局之年,绛县确定了‘五四发展新路’:转型发展蹚路、现代农业富民、新型工业强县、文旅融合兴绛、民生事业为本,打造开放宜业之县、生态宜居之县、人文宜游之县、善治宜乐之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已成为县委、县政府的核心工作,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为全县现代农业大发展架起一座‘金桥’,成为农民富裕、农业强大、农村美丽的坚实依靠”,县长李翔信心满满地说。
  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华北最大的樱桃基地、全国六大山楂生产基地第一县、山西省中药材富集县、山西省药物培植基地……这个屡屡创造农业奇迹的山区县域,正以开放发展的姿态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其他文献
With recent attention to high power energ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materials of different type,both in industry and military application,this paper covers a sh
摘 要:简单介绍了我国新型小麦品种华成865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主要特点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与特性,并且针对华成865的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要点及其种子制造技术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华成865;选育;特性;栽培技术;种子生产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1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志码: B  华成865系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
本文结合2015-2019年数据回溯分析,对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在基础设施、文献保障和服务绩效方面的阶段性成就进行总结概括。对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从特殊儿童群体的界定及特点入手,以新冠疫情为例,对29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特殊儿童群体应急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从建立应急服务和培训机制、整合和传播应急科普
In Mongolia,the numbers of herders who own more than 1,000 herds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Some of the herder families are operating small agricultural
为客观反映图书情报领域智库主题研究高质量文献的发展轨迹,本文以图书情报领域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收录的智库主题相关文献为依据,采用CiteSpaceV文献可视化工具进
摘 要:新科麦168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矮抗58/周麦16的F1为母本、洛麦21为父本杂交,经后代系谱法连续选择培育而成。新科麦168属半冬性、多穗兼大穗型、中早熟品种。系谱分析表明,新科麦168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含有意大利st2422/464和英国Nainari60等的优良抗病基因,而且含有德国抗源牛朱特和苏联小麦血缘,综合抗病性好,抗灾减灾能力较强,既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生产和市场
“晋图讲坛”是山西高校图工委设立的一个面向全省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开放型知识交流平台,旨在汇聚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宣讲图书情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最佳实践,通过增长馆员
The energy transition,validated by 194 countries at the end of CoP21 in Paris,requires new development design methods.This requirement,for the sub-Saharan Afric
本文结合跨界融合的新态势,通过分析长春市图书馆工作案例,提出城市中心图书馆感知模式基本内涵,指出文旅因素与城市图书馆服务感知模式相融的契合点。探讨城市中心图书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