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的探讨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师生情感交流。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提出几种精心设计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予以指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设计问题 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尺。因此,语文课堂中应将教师、学生、文本结合起来,以此来达到预设的实际效果。这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获得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喜悦,继而懂得回答问题要踊跃尝试,培养其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个性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过易过浅,不易突出重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繁琐无重点,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亦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教学对象本体出发,对于课堂提问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使教学取得较高质量,就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揭示课题,引起注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其中很多课题便是文章的题眼。如何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读完课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文字是如何发源的?大自然的文字又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心中的鹰》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紧扣题中的“鹰”字,引导学生围绕“鹰”字做文章,继而引导同学思考文中的“鹰”指的是什么?以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抓住青少年学生好奇的心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继而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适当答案,从而对文章有深入理解。
  二、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毋庸置疑,教学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必要的阶梯,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达到拾级而上、登堂入室的最终目的。对于文章的关键处要抓住不放,提出一组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符合认知的规律。教学活动中的几个环节就是要按照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来设计,阅读理解是基础、前提,如果要继续深化这种理解,就必须进行辨析和探究,这种辨析和探究的主体不是教师,因此一定要具体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应用。
  例如,在讲解《女孩独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将着眼点放在加深学生感悟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上,设置以下环节:与文中的小女孩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由此可以检验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收获,以前面的步骤作铺垫,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体悟,才能称得上是设计,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对生活的感悟。此外,教学由浅入深的设置还需要注意一点,即教师要根据学情具体分析,随时更改自己设计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
  三、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何为“为迁移而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景各不相同,难以完成思维方式的迁移;而如果从纵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景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形式去思考类似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如针对《小桔灯》一文,教师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纵横交错的问题。第一,小姑娘一家有几口人?他们的家境如何?第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第三,小姑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第四,文章为何以《小桔灯》为题?小桔灯微弱的光为什么会使作者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文章由第一个问题导入,以此为前提,使学生找到回答问题的规律,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进而使内容进一步深入。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解决疑难问题的特点,指导学生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课文,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方法,并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精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例如,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一角度进行突破,并适当引入“圆形人物”这一文学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文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又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在这种人际关系下剧中人物的各自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又能使他们直接抓住文章的重点。
  五、理解长句,揭示中心
  对于能够突出文章中心但含义晦涩、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应注重以此设疑,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现问题。如《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一段话,其中,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这个长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应善于引导提问,使学生立即进入寻找答案的积极思维状态,这不仅能够分散课文难点,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这一思想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依据,对语文教学完全适用。因此,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提,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信息系统,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谭兴茂.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厉复东.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香店曲坊学校)
  编辑:陈 敏
其他文献
我的妈妈是一名会计,平时喜欢用塑料拉链袋装物品。有一次,妈妈用的拉链袋不小心拉脱了拉链头,到下班时才发现印章及钥匙等物品不见了。这一定是拉链头出现问题造成的,我当时就在想。从那时起,我萌生了对传统拉链袋的拉头进行改进的想法。  我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前往各大商场寻找并购买各种各样的塑料拉链袋。通过实物的对比,我发现塑料拉链袋的拉链一般采用的是凸凹式的塑料材质,拉头也多是由塑料制成。多次使用后,塑料拉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三十多年来,王运敏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将这句口号化作一股精神,融进了实验室,撒在了矿山上,刻到了骨子里。王运敏,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
从天合大数据中心千余项科技成果中精心挑选,经过推荐、筛选、评价等多个环节,最终确定面向社会发布“重大产业集成项目”、“转型升级促进项目”、“成果转移对接项目”三大类30项优质科技成果,每个项目含技术报告、商业报告、科技成果市场化成熟度评价等三份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全国和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团体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
[摘 要]服务学习近十年来在美国发展迅猛,成效颇丰。反思是服务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服务学习的始终。它的实施促进了服务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参与者在学术课程学习、个人发展和公民意识及责任感形成等方面的发展,也对我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服务学习 反思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服务学习起源于20世纪前美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及我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万胤忠先生(Iain Watt)在今年6月举办的“2010留学澳大利亚”主题活动上公布了近年来中国学生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一系列最新数据及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低迷期,万胤忠公参对未来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前景充满信心,特别对中国留学生市场寄予厚望。    一、中国学生赴澳留学的发展趋势    1. 中国学生赴澳总体情况  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2002~2008年中国赴澳大利亚留
8月27至28日,以“好稻天成,齐聚庆安”为主题的2016中国庆安绿色水稻文化节暨大型O2O交易订货会在黑龙江绥化庆安县成功举行。本次节会由黑龙江省农委、商务厅、贸促会、绥化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网库共同主办,庆安县人民政府、庆安县米业协会、鸿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具体承办。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的100余家粮食类采购商和300余家优质大米供应商近20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大会开幕式由庆安县委副书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