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不患贫而患不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及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都选编了《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其中有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本教材对该句作了基本相似的解释,笔者就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教材 《论语》 注解
  
  《季氏将伐颛臾》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行苏教版教科书和语文出版社选修教材《<论语>选读》都选了这篇课文,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两个教材都作了注解。我们先看这两个版本的理解:
  苏教版的解释为: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一说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为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不多而怕社会不安。
  《〈论语〉选读》对此句注解为: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均”就财富而言,“寡”“安”就人民而言。下文“均无贫”“和无寡”可证。整句译为: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这样的解读,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的观点相同。我们再看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完整注解:
  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对这句话的翻译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以上几种解说,都把孔子这句话中的“均”,理解成了今人所说的“均匀、平均”。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有违孔子的本意的。
  《汉语大词典》《词源》《古代汉语词典》在“均”字条目下都列有“平均,公平”之意。在这里,“均”解释为“公平”应该更为合理。“患不均”就是患不公正,不怕你多分多拿,就怕你没有让众人信服分配制度,就怕你做不到公正。对这一个字的不同解读,不仅是对一个字、一句话的理解问题,而且,它关系到对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把握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此予以辨正。
  首先,从孔子的整个思想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也不可能指人人享有平均的财富。我们知道,孔子在政治上强调君君、臣臣,在伦理上注重父父、子子,在人格上突出君子、小人。试想,在这样的秩序面前,孔子在经济上会要求实行平均主义吗?孔子的理想是复礼,也就是恢复周的封建制。它是一种等级制度,这也就决定了群体和个人的财富是不可能做到平均的。联系到“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当时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季,叔孙季、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到了鲁昭公五年,三家调整了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其家臣、平民之间,存在着某种由“礼”所界定的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季氏将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他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孔子心目中的礼。孔子要谴责的也正是这一点。在这里,如果把“均”理解为人人享有平均的财富,让季氏与平民享有同样的财富,显然是不可能的,孔子也不可能提出这样的绝无可能实现的主张。在这种背景下,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得到其本分所应当得到的地位和利益,要做到社会的公正、公平。
  除了孔子,《周礼·夏官》亦曰:“均守平则以安邦国。”《吕氏春秋·贵公》说得更是明晰,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正也。公则天下平矣。平,和也。平得于公。”这两段话,可进一步佐证把“均”解释为“公平”的合理性。
  其次,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后儒的解说已经非常清楚,我们看下面几位历代名家的看法:
  三国时魏玄学家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者,……言为诸侯卿大夫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但患政理之不均平也。“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
  这里的“均”,完全可以被视为“公平、公正”的意思。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曰:“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概言之,“均”非指数量上无多少之别,而是指经世安邦之原则——理性公道,或曰正义,恰如朱熹所说的“各得其分”。
  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论语正义》曰:“寡者,民多流亡也;均者,言班爵禄,制田里,皆均平也。”
  这个注解更清楚地说明,按照礼制,在“班爵禄,制田里”的时候让每个人皆得均平,这是以等级秩序为前提的。这里的“均平”,其意为公平,而非平均。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对“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解释为: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困;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这一句的“均”,显然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是同一含义,王力先生把它理解为“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无疑是合理的和准确的。对于个人来说,财富永远不可能平均分配。这个社会的问题不在于财富分配不均,而在于财富分配的不公正。每个人的财富肯定是有差别的,但其权利却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同等的保障。因此,“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均”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含义,整句话可译为“不忧虑人口少而忧虑政理不公平,不忧虑贫困而忧虑社会不安定”。教材编写者把“均”作“平均”讲,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和特征,以在职培训为例指出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媒介,主要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收益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出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模型图。
文化因素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从来就是翻译研究中广泛争论的悖论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翻译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指出并论证了异化是文化因素翻译的首选策略,归化只是辅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客体既侵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国家机关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实施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
我国低压断路器国家标准GB14048.2—2001系等同国际IEC60942-21995年第2版版本标准,与现在最新发布的IEC60947—22006年第4版版本的时间跨度已达十余年。在这期间IEC标准有了很
目前独立学院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譬如: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阻碍,主要难题在于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汉语式思维占主导,单课节学生人数众多,重应试而轻视素质教育,重读写轻听说等等。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
法律教育是我国中职院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法律道德观念和提高中职学生个人素质的关键学科,法律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法律教学繁荣对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