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l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的语文课程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文化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以达到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然而,在目前教育现状下,加强美育教育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以期更好为职业教育服务,培养合格的综合型中职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147-01
  语文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中职生今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大部分中职生语文基础不太好,进入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技能,以一技之长到职场上打拼,所以不少中职生重专业轻文化,重动手操作轻听说读写。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中职语文课堂“形同虚设”——学生一脸茫然、漠然,或昏昏欲睡,或对着专业课本默默操作,而老师只能自问自答。如何调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在多年的实践与思考中,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美,将美育融入语文课堂。
  中职学校的学生青春年少,正是最爱美的年华,却缺少美的熏陶与美的教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发掘美育的因素,充分展现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等,从而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从而达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文的音韵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诵读就是一种传统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作品,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氛围。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诵经典诗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美育水平。
  中职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用来进行朗读训练。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人旧地重游,诗兴勃发,将眼前优美的景色与头脑中的想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对往昔在康桥生活的无限怀念,将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诗歌内容很容易理解,而在表现形式上,全诗七个小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略短,二、四行稍长,与古诗严整的格律相比富有现代的建筑美。诗中意象色彩丰富,像云彩、金柳、青荇、等极具色彩美,将夏日康桥的瑰丽景色展现无遗。而诗歌的节奏随着情感的起伏轻轻跳跃,犹如一曲轻柔悦耳的音乐,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播放名家诵读音频,让学生跟着舒缓的音乐倾听、感受;然后略加指导,放手让学生或模仿或根据自己的个人感受诵读;最后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分节分角色诵读。通过如此反复地诵读,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也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品出了诗歌的韵味。
  二、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展示语文的内涵美
  中职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分析文章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时,恰如其分地挖掘文章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在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感受语文的内涵美。譬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人们往往认为小说是在尖锐地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于受尽项链愚弄生活困顿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嘲讽多于同情。而实际上,我们可以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很多美的因素:首先是她爱美,为参加晚会借项链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美;其次是讲诚信敢担当,尽管生活贫困,但坚守“有借有还”的原则,当她打定主意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的时候,作家也禁不住赞叹了一句:“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最后是纯洁,小说结尾写她把丢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时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单是这个“天真”就是对这个受尽磨难的女子的最好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眼中的世界不再只是虚伪和庸俗,心中美好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美的事物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断地被美的事物所感染、被美的情感所陶冶,不断地提高欣赏真善美、分辨假丑恶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性格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变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塑造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所在!
  三、在综合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也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之间。所以,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多样化。在中职语文中渗透美育,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更应不局限于三尺讲台,而应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再用恰当的形式去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美,从而创造美。
  这几年来,笔者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演讲比赛,还指导学生参加“职业与生活中的美”摄影比赛,其目的就在于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领略职业与生活中的美。有触动有感动,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了。而这些美的摄影作品和情真意切的文字就是美的创造。另外,我们也可以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進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在学习古诗词后,鼓励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古诗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创作诗歌,并组织朗诵古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美。
  总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基础学科,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它的侧重点应该适时调整。针对中职教育的目的,当代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在中职语文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完美塑造。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他们进行发现美、创造美的教育。而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满怀热情地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循善诱,才能把学生引进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孟昭水.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4).
  [2]张剑锋.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之浅见[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64(10).
  [3]刘红梅.浅谈中职语文课中的美育渗透性教学[J].职业,2014,21(11).
  [4]胡经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美育的构成要素和实施策略[J]. 中外企业家,2015年17期.
其他文献
燃料电池的应用可有效应对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目前,商业上主要采用以Pt为主的贵金属电催化剂解决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问题。Pt等贵金属储存量少、价格昂贵,无法满足商业需求。因此,开发可替代贵金属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至关重要。碳基催化剂因其廉价、资源丰富、电化学性能稳定受到了广泛关注。开发高效、廉价、稳定的碳基催化剂代替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基于此目的,论文以导电性良好的碳纳米管为基体,以过渡金属(Fe、Cu、Ni)与氮元素为功能复合相,制备了一系列催化活性高、
【摘 要】语文教师既要教好学,也要教好人,做到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育人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德育;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85-02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
期刊
【摘 要】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协调班级和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所以班主任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协调;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89-01  协调能力是指善于沟通、协调工作单位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在各项班主任工作中,其协调能力是
期刊
【摘 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我挖掘地方道德与法治历史传统文化结合四个必修知识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做到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巧妙地与经济学的知识点结合贯穿;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与政治学知识点巧妙结合贯穿;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与文化学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贯穿;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巧妙与哲学知识点结合贯穿。  【关键词】道德;法治;经济;政治;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里不乏德育教育的可利用素材,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学经典中的这些素材对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成长的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值得深思的。本文结合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主要探讨古今贯通的国学德育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国学;德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95-01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科技不断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这本书中《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结合作者自身经验,说明安排座位,不应该成为被老师“选择性忽略”的事,虽然它繁琐,而且很难找到真正体现学生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但是,正如做人有“三境”,在安排座位這样的小事上,亦能体现出教书育人的“三境”,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关键词】教育的细节;育人“三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 要】乘法是一种对数量进行抽象的运算,《新课标》中指出“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因此,乘法学习是小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小学数学乘法教学中呈现出过于侧重提高小学生的乘法运算能力,重在会计算而忽视了乘法本质意义的教学,导致学生到了高年级解决较复杂的乘法问题时难以确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乘法的起步教学。  【关键词】乘法;起步;有效性  【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生对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态度,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并为其实施提供建议。方法:将某医学部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基线时85.7%的干预组学生同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83.3%的对照组学生同意改革教学模式。中期调查结果表明,44.4%的干预组学生对改革后的
期刊
【摘 要】本课题对于初中语文“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是有效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由“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向“自主型”转变,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分成“预习——分享——拓展”三个课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并得到相应的知识拓展。  本课题建立了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
期刊
【摘 要】课前,搜集长征影像资料,阅读长征感人故事,拉近学生了解长征的距离;课中,才能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悟读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总观教材的影响力;站在编者、专家、一线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运用教材教;远望学生,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关键词】搜集;总观;解读;运用;梳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