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室劳矣”的语法修辞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卫风·氓》作为“弃妇诗”的代表作品,多为高校的古代汉语、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课程以及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由于《诗经》的地位与影响,历代大师、学者对其注疏、解读,成果丰硕,但也多有分歧。现仅就《卫风·氓》中第五章的“靡室劳矣”一句在目前学界的不同看法略作梳理。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对于这一章的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第二句。各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解和阐述,大体有如下几类:
  
  一、作字面直解
  
  1.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3页)
  2.陈桥枞:“《韩诗》曰:‘靡,共也。’……当言三岁之中,同居共苦。” (金启华著《诗经全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二、寻求言外之意
  
  1.靡:无,不。室劳,相当于现在说的家务劳动。这句话是说我不以家室之务为苦。(温洪隆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2.靡室劳矣:没有家里的劳苦事。意思是家中的劳苦事,没有一件不做的。靡,无。(郭锡良等人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16页)
  
  3.靡室劳矣,言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指室家之事,犹今所谓家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4.靡室劳: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劳,劳苦,辛苦。(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三、通假释义
  
  1.靡,无,不。室,当借为忮(zh 至),怕也。……朝,当借为佻,安逸。(高亨著《诗经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四、重新定位主语
  
  1.一说主语是男子,意为:(我出嫁到他家以后)他就没有家室之劳。(温洪隆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综上,第一类解释,无论“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还是“三岁之中,同居共苦”,都不能说完全不合情理,但是,从前后文来看,与其前第四的“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和其后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类观点,显然是受了朱熹的启示,在释义上不囿于字面,而寻求言外之意,这样就避免了第一类的矛盾,而且更能突出作品的意义。但从字面到言外之意的转换上,还是存有生硬的痕迹。在这一类中,前两例,从“没有家务劳动”到“不以家室之务为苦”;从“没有家里的劳苦事”到“家中的劳苦事没有一件不做的”,弯子转得有些“冷”,不易为读者接受;后两例则较为舒缓些,与读者的沟通要自然得多。因为没有家事之苦,本身就包含有“实际上的没有”和“心理上的没有”。所以经阐释者的解说、引导,读者理解不会有什么障碍。但问题是“心理上的没有”还可以对应“实际上的有”,而作品本身也正是要表达这层意思。那么,这样的阐释虽想直指诗心,但还是留有遗憾。
  第三类利用古音通假解释词义,可谓独辟蹊径,解说圆通。不过,这种通假,在《诗经》中并非通例。至于别种典籍的例证,以笔者浅学,此不妄说。
  第四类同样是为了避免第一类的矛盾,所以从指称关系上寻求解决的办法。但这样的解释,若作为一种逻辑推理则可;如认为是对文句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问题。首先,这一章的层次结构,指称关系都是很清楚的,第一层写弃妇的行为态度;第二层写氓及自家兄弟的行为态度;第三层是写自己被弃的痛苦哀怨。其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对偶结构,如若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弃妇“夙兴夜寐”,又是谁“靡有朝矣”呢?
  在以上四种意见中,以第二种意见较为普遍,其他三种,持论者较少。
  受前述各家之说的启示,笔者想对此做进一步探讨,试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说明诗句的语言现象。其实,这短短四字,却包含了意动用法和倒置的修辞,也就是说,它可以被还原为“靡劳室矣”。“劳”,在这里作形容词,理解为“以……为劳”。这一层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要倒置呢?这就涉及到诗的押韵问题。在古代诗文里,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作者往往用倒置的手段。如果用正常语序“靡劳室矣”,那就不能与其它诗句押韵了,所以用了倒置。这样就可以直接把这句解释为“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而不必言外求索了。“靡室劳矣”传达出的意思是女主人公虽然有繁重的家务劳动,但却不以为苦,而任劳任怨。这正是作品直接而明确地表达的内容。
  其实,《诗经》中出现意动用法、倒置现象并不只此一例。如《小雅·节南山》第一章第三、四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中的“民具尔瞻” 是“民具瞻尔”的倒置。这里也是为押韵之需。再如《邶风·北风》第一章第三、四句“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中的“好我”意思是把我当做好朋友,实为意动用法。而像“靡室劳矣”把意动与倒置糅在一起的用法,却并不多见,因此,给后人索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梁永国,河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人文教研室)
其他文献
所谓生态观,是一种统观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的世界观。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育生态观,主要体现为在语文教育中强调用自然主义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自身生命的平衡、和谐、发展的精神,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达到“立人”的教育目的。  新课标生态观的核心是养成学生平衡、和谐、发展的精神生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影响广泛,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和“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他的德育思想脱胎于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复杂的德育工作环境,有一定
从明代后期开始,文人参与通俗小说创作,将其所熟悉的文章理念和写法融进小说,使通俗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在理论建构、创作方法和鉴赏方式上都呈现浓厚的文章色彩,通俗小说出现文章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创新是企业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动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
带问题式探究,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有利于导引学生思考的方向,聚焦重点、难点。不过,在实施带问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强调了教师权威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体验,学生自主能力有意无意地遭到漠视。新课程标准倡导“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重个性化阅读”的理念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培养自主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是语文教学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