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工具的日益普及,让每一位身处“大时代”的教师都能深深体验到周围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的人”的事业,更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自身应具备使用信息化工具教学的能力,更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新型信息化工具进行学习,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采集功能,提升学生多视角发现问题的能力。
移动性和综合性,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对学习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高效和多元。利用它们,学生不仅能像在纸质作业本上一样随手写下文字,更可以随时把它们变成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电脑……,多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下学习所需要的和正发生的一切,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数》之前,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记录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找到的“生活中的数”正代表着他们自己对数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找到的就是“数”,如书的页码、钟面上的数、包装盒上的数……;有的从不同类事物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如1个苹果、2只小狗、3个人……;有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如1个鼻子、2只耳朵、4条腿……;有的从不同类事物中找到了相同的“数”,如1个苹果、1个人、1个书包……;有的还找到了形象的整体“1”:如1双袜子有2只、1家有3个人……;还有的找到了“基数”和“序数”……。总之,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也不在同一层次。在进一步学习和交流中,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多视角感受10以内数的概念的丰富资源。
2.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加工功能,提升学生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型的学习终端,不仅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和搜索功能,系统中更拥有数十万计强大的软件,可以对学习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单一的、散状的信息变成丰富的、综合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学习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主人”。这一过程大大促进了学生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下后,策划和制作一个长方体“广告”。有的学生将不同长方体事物的照片合成了一个PPT;有的将不同的长方体事物按照一定属性进行了分类并合成了一个PPT;有的将不同的长方体事物用笔记软件勾画出面、棱、顶点,并把这个动态的过程做成了“微电影”……。虽然学生的制作还很粗糙,其中还有一些知识方面的错误,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学生对自己收集来的学习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长方体在他们心目中,不再是散点状的、冷冰冰的概念,而是生动的、形象的、好玩的。这时,学生的理解会更多元和鲜活。
3.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互动功能,提升学生多群落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授课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重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就是学生缺乏充分的参与和分享的机会。新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这种不充分、受控制的互动学习状态。
我校基于便携设备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无线网创建了“imath(爱数学)学习室”。学习室设有三个板块:(1)探索板。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形象地记录下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学习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整理者、分析者、表达者、分享者和创造者。(2)讨论板。6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可以随时共享任何一位组员的屏幕,每一位组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无线推送到讨论板上,为充分的分享和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聚焦板。教室居中有一个投影屏,聚焦学生典型、优秀、独特的想法,便于学生对各种学习方案进行判断、选择、比较、归纳和概括。一旦形成新型的信息互动环境,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信息互动就会更便捷、有趣、灵活和高效。
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使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融为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非信息化学习的方式,而是要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交融共通,以混合的、综合的形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小学)
1.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采集功能,提升学生多视角发现问题的能力。
移动性和综合性,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对学习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高效和多元。利用它们,学生不仅能像在纸质作业本上一样随手写下文字,更可以随时把它们变成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电脑……,多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下学习所需要的和正发生的一切,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的数》之前,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数”,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记录下来。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找到的“生活中的数”正代表着他们自己对数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找到的就是“数”,如书的页码、钟面上的数、包装盒上的数……;有的从不同类事物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如1个苹果、2只小狗、3个人……;有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找到了不同的“数”,如1个鼻子、2只耳朵、4条腿……;有的从不同类事物中找到了相同的“数”,如1个苹果、1个人、1个书包……;有的还找到了形象的整体“1”:如1双袜子有2只、1家有3个人……;还有的找到了“基数”和“序数”……。总之,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也不在同一层次。在进一步学习和交流中,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多视角感受10以内数的概念的丰富资源。
2.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加工功能,提升学生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型的学习终端,不仅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和搜索功能,系统中更拥有数十万计强大的软件,可以对学习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单一的、散状的信息变成丰富的、综合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学习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主人”。这一过程大大促进了学生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下后,策划和制作一个长方体“广告”。有的学生将不同长方体事物的照片合成了一个PPT;有的将不同的长方体事物按照一定属性进行了分类并合成了一个PPT;有的将不同的长方体事物用笔记软件勾画出面、棱、顶点,并把这个动态的过程做成了“微电影”……。虽然学生的制作还很粗糙,其中还有一些知识方面的错误,但是这一过程,却是学生对自己收集来的学习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长方体在他们心目中,不再是散点状的、冷冰冰的概念,而是生动的、形象的、好玩的。这时,学生的理解会更多元和鲜活。
3.巧用新型信息化工具的信息互动功能,提升学生多群落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授课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重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就是学生缺乏充分的参与和分享的机会。新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这种不充分、受控制的互动学习状态。
我校基于便携设备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无线网创建了“imath(爱数学)学习室”。学习室设有三个板块:(1)探索板。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形象地记录下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学习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整理者、分析者、表达者、分享者和创造者。(2)讨论板。6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可以随时共享任何一位组员的屏幕,每一位组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无线推送到讨论板上,为充分的分享和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3)聚焦板。教室居中有一个投影屏,聚焦学生典型、优秀、独特的想法,便于学生对各种学习方案进行判断、选择、比较、归纳和概括。一旦形成新型的信息互动环境,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信息互动就会更便捷、有趣、灵活和高效。
信息化学习工具的使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形成,让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融为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非信息化学习的方式,而是要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交融共通,以混合的、综合的形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