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改革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feng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现行《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学组织应以工程项目情境为依托,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教学过程应包括构建学习情境、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思路等四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工作过程;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88-02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是三年制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提高“铁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软件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贯彻铁路工程行业标准,培养学生铁路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较好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能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高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必要性
  工作过程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按照完整的工作程序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主张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讲解、分析及制作,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现代教育研究及实践表明,不同智能结构和智力类型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具有形象思维智能结构的高职学生,具有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优势,只有采取适合形象思维智力类型的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在课程开发上应以创建情境为主,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构建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在“为了行动”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行动”而实现的,而行动体系的参照系就是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是一种“在微缩真实环境下的模拟生产活动”,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
  第一,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与工程项目紧密联系。项目教学法按照“任务驱动”的思想,按照“从工程中来,到项目中去”的思路,通过分析和设计工程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在掌握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驱动学生到课本中查找基本原理和概念,到其他资料中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不但掌握了一个工程实例,学习了理论知识,还学会新的实用技术,有效地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技能。
  第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给学生设计和查阅一个好的工程项目,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通过一个项目的实例把本节内容讲解好,是对教师再创造能力的大力培养,使教师在总结、学习和设计项目实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
  工作过程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实施
  一般来说,工作过程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革思路等四个重要环节。下面以《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设计来阐述工作过程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以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为行动领域,针对各类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设计教学情境,结合具体自然环境条件、技术经济条件和现场施工条件,总结工程项目施工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结合铁路路基施工组织、桥梁工程施工组织、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轨道工程施工组织和施工图预算编制等案例学习施工组织方式,掌握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资源配置、施工平面布置等施工规划设计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质量、进度、资源、现场、施工图预算等实施动态管理的控制措施,从而能高效低耗地完成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以保证施工项目质量、工期、造价目标最优地实现。
  本课程设计了铁路路基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桥梁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隧道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轨道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编制等四个学习情境,这四个学习情境实际上是铁路工程不同施工内容的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一个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的完整工作过程。采用部分内容集中课堂授课,部分内容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学习情境一以集中学习为主,学习情境二、三、四以任务驱动为主,每4人为1个学习小组,选取总工1人负责技术协调和技术分工,组长1人负责考勤和任务协调,不同学习情境角色互换。
  (二)教学实施方法
  1.宏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实施边讲边练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精选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案例开展教学,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学生暑期顶岗实践和半年顶岗实践实施工学结合。
  2.微观教学方法。具体为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基本理论的讲解建议采用多媒体或常规教学的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铁路施工组织、桥梁施工组织、隧道施工组织每一个学习情境精选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案例内容开展教学和完成工作任务。(3)六步教学法:针对每个教学情境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资讯,由教师下发学习情境任务书及学习要求;决策,学生分组,安排学习计划;计划,学生确定实施顺序,并撰写实施方案;实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教师予以指导;检查,学生以小组进行汇报,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成果评价。(4)基于施工过程的现场教学法:整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均以具体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项目实施方案是完成项目的行动指南,项目组长应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
  (三)教学评价
  (1)知识考核成绩:知识测评通过网络题库完成,每学完一个学习情境进行单独测试,测试成绩表格记录。(2)技能考核成绩:技能考核由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学生评价由各项目小组根据本组各组员的技能水平、对任务的个人贡献率来决定。(3)态度评价:教师和小组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分别对学生打分。(4)课程考核成绩:课程考核成绩由知识考核、技能考核和态度考核三项成绩加权平均计算,其中,知识、技能、态度计算权重分别为40%、40%和20%。
  (四)课程改革特色
  “境”:教师将课堂转移到工地,面对真实的施工场景,做到真实的“境”——环境。
  “师”:在专业实训中将任课教师和师傅的身份合二为一,做到真正的“师”——双师。
  “品”:将施工企业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做到真实的“品”——产品;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品”——品质。
  “校”:项目教学中,与企业合作,将实验室建在学校,实现“校中工地”。综合生产实习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项目的顶岗实习,教师跟踪指导,将学校建在工地,实现“工地学校”。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和摸索,我们深深地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逐步提高,教学反馈良好,但是,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过程中教学情境的选择。教学情境的选择和设计对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其实是对工作岗位的一种模拟,因此,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应与实际的工作岗位在客观层面上有可比性。我们经过反复的考查和调研,根据软件工程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分解项目内容,尽量设计“真情实境”,将任务、知识进行整合以求达到最佳。
  第二,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工作过程教学要求“以学生和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是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相信工作过程教学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和教师所重视,因为工作过程教学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7):1.
  作者简介:
  陈维英(1982—),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施工与工程造价。
其他文献
针对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出现的漂泥、出水悬浮物(SS)和磷酸盐超标等问题,通过实践对比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增加脱水机台数加大排泥量、增设水解酸化池
纪海英现任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路桥集团所属的北京国道通公路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是北京市科协高层科技人才,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会员,交通部和北京市评标专家,北
由于交通荷载的日益重型化,加速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因此,加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和维修,延长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是公路养护部门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针对水泥混
摘要:普通话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在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技能水平,并由此而促进人际沟通的有效展开。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开设此类课程是必要的。但在实际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习惯等因素又制约着训练的效果,要有所改进,就要面向市场需求,着眼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仿真的交际环境中,攻破其心理障碍,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职业素养的层面上体现出语言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普通话技能;职业
为了更好地审理涉农案件,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200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以下
本文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国际战略角度对两岸体育交流进行研究,弥补了从国际格局和全球发展战略角度对两岸体育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研究的断层,从而提出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