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都匀市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分析都匀市石漠化土地相较上次监测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提出石漠化治理的几点思路分析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监测;治理;思路
都匀市第三次(2017年)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都匀市现有岩溶地区总面积177117.70公顷,其中石漠化土地15987.20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18182.40公顷,非石漠化土地142948.10公顷,分别占岩溶地区总面积分别为9.03%、10.26%和80.71%。
一、对比上期2012年石漠化监测结果,分析石漠化状况动态变化
1.石漠化状况动态转移表。单位:公顷
其中:(1)正向变化有:从重度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1.00公顷、4.60公顷和29.10公顷;从中度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31.30公顷、1264.20公顷和604.00公顷;从轻度石漠化变成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面积分别为5677.30公顷和362.50公顷;从潜在石漠化变成非石漠化面积为165.80公顷。
(2)逆向变化有:从轻度石漠化变成中度石漠化面积为256.90公顷;从潜在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5.40公顷和59.00公顷;从非石漠化变成中度石漠化面积为1.00公顷。
总体来看,石漠化状况是朝着减轻石漠化程度方向发展,与前期相比石漠化程度减轻总面积达到了8314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69%;石漠化程度加重总面积为322.3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0.18%。
2.监测结果显示,都匀市现有岩溶地区总面积177117.70公顷,其中:
(1)石漠化演变明显改善型为8143.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4.60%;
(2)石漠化演变轻微改善型为335.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19%;
(3)石漠化演变稳定型为168315.6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95.03%;
(4)石漠化演變退化加剧型为256.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14%;
(5)石漠化演变退化严重加剧型为65.4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04%。
二、石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监测调查与上面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都匀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所致。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都匀市岩溶地区大量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都匀市岩溶地区山高坡陡, 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 在雨水的冲刷下,土层较薄,岩石裸露高,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相对密度大,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三、治理思路探讨分析
1.石漠化治理方法。2011年以来,都匀市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水利、农工)、天然林资源保护、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省级造林补贴等工程,累计营造林50.72万亩。沙包堡办事处杨柳街河小流域、沙包堡谷江河小流域、墨冲镇早顶河小流域、墨冲镇沙寨河小流域、平浪镇沙拉河小流域、毛尖镇小河小流域。
石漠化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综合治理手段,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配套使用,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工作。根据岩溶地区流域分布特点,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相对集中联片、综合治理;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岩溶石漠化治理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原则。石漠化防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把石漠化防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系统防治、综合防治的原则,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区人地矛盾调控与生态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石漠化综合治理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切实保护环境,通过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的要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6.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开发与防治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类指导。
7.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防治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要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保证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8.集中防治、规模开发、有利于形成高效产业的原则。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安排项目、组织生产和经营。要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
9.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陋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10.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综合治理技术,注重实效,治理方案要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实现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都匀市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报告(2016).
[2]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6).
[3]周礼华,浅谈石漠化的防御与治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2).
关键词:石漠化;监测;治理;思路
都匀市第三次(2017年)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都匀市现有岩溶地区总面积177117.70公顷,其中石漠化土地15987.20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18182.40公顷,非石漠化土地142948.10公顷,分别占岩溶地区总面积分别为9.03%、10.26%和80.71%。
一、对比上期2012年石漠化监测结果,分析石漠化状况动态变化
1.石漠化状况动态转移表。单位:公顷
其中:(1)正向变化有:从重度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分别为41.00公顷、4.60公顷和29.10公顷;从中度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31.30公顷、1264.20公顷和604.00公顷;从轻度石漠化变成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面积分别为5677.30公顷和362.50公顷;从潜在石漠化变成非石漠化面积为165.80公顷。
(2)逆向变化有:从轻度石漠化变成中度石漠化面积为256.90公顷;从潜在石漠化变成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5.40公顷和59.00公顷;从非石漠化变成中度石漠化面积为1.00公顷。
总体来看,石漠化状况是朝着减轻石漠化程度方向发展,与前期相比石漠化程度减轻总面积达到了8314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69%;石漠化程度加重总面积为322.3公顷,占岩溶土地面积的0.18%。
2.监测结果显示,都匀市现有岩溶地区总面积177117.70公顷,其中:
(1)石漠化演变明显改善型为8143.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4.60%;
(2)石漠化演变轻微改善型为335.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19%;
(3)石漠化演变稳定型为168315.6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95.03%;
(4)石漠化演變退化加剧型为256.9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14%;
(5)石漠化演变退化严重加剧型为65.4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0.04%。
二、石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监测调查与上面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都匀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所致。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都匀市岩溶地区大量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都匀市岩溶地区山高坡陡, 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 在雨水的冲刷下,土层较薄,岩石裸露高,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相对密度大,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三、治理思路探讨分析
1.石漠化治理方法。2011年以来,都匀市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水利、农工)、天然林资源保护、植被恢复、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省级造林补贴等工程,累计营造林50.72万亩。沙包堡办事处杨柳街河小流域、沙包堡谷江河小流域、墨冲镇早顶河小流域、墨冲镇沙寨河小流域、平浪镇沙拉河小流域、毛尖镇小河小流域。
石漠化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综合治理手段,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配套使用,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工作。根据岩溶地区流域分布特点,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相对集中联片、综合治理;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分类指导;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岩溶石漠化治理体系,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原则。石漠化防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把石漠化防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系统防治、综合防治的原则,统筹考虑综合治理区人地矛盾调控与生态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石漠化综合治理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切实保护环境,通过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的要求,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6.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开发与防治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类指导。
7.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防治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要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保证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8.集中防治、规模开发、有利于形成高效产业的原则。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安排项目、组织生产和经营。要坚持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
9.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陋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10.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综合治理技术,注重实效,治理方案要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实现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都匀市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报告(2016).
[2]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6).
[3]周礼华,浅谈石漠化的防御与治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