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大国竞争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中国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方向。在全会公报中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叫做“以开放促改革”。这句话背后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30年来,改革与开放是中国历史的主题,犹如一对孪生姐妹,缔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把“开放”放在“改革”之后。但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中国的巨大变迁实际上是从“开放”开始的。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农民偷偷约定包产到户,常常被认为是改革的起点。可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家层面上合法化,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小岗村的道路是一个典型,代表着改革自下而上的逻辑。
  可是,改革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逻辑是从什么开始的呢?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市境内划出一小块地域,建立特区,把当时没有把握、缺乏经验、争议很大的一些改革设计,放到特区里面摸索检验。而深圳特区的特殊之处,就在依托香港、对外开放、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
  后来人们一般把深圳特区的建立看作邓小平推动改革的“神来之笔”。今天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可能会发现这一伟大的改革实践得益于邓小平非常特殊的经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邓小平在1973年复出以后主要协助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他在“文革”末期那个内外高度隔绝的时代里,访问过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在中美建交后的第一时间访问了美国。那时候的中国被国际封锁已经30年,包括当时大多数高层领导人在内,中国人对新的科技革命和国外经济社会变化缺乏直观的了解。可以判断,邓小平对于国际经济发展状况和潮流的把握,是他能够在特殊的年代,以卓越的远见,推动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一。
  从此以后,深度扩大对外开放、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和适应国际竞争,就成为了中国改革在矛盾重重中不断突围的主要动力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再次陷入封锁,国内改革事业进入关键路口。在这个时刻,1990年初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开放的深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继续以开放的态度推动改革。又过了近十年,到世纪之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经济充分面对全球市场的机遇和全球竞争的挑战,并因此激发出了巨大的活力。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以开放促改革”的历史逻辑。但这也许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性,而是人类社会进行重大自我革新的共性。1840年中国被英国轰开国门的时候,仍然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巨大的农业文明国家。“老大中国”在工业化列强无情的炮火中遽然间“开眼看世界”,才开启了痛苦、曲折而伟大的复兴过程。
  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的现代化也是从“开眼看世界”起航。“十字军东征”等历史事件,不经意间让死气沉沉的西欧在与东方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动力,最终产生了改变世界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东方文明的震撼帮助西欧驱逐了中世纪的愚昧,“到东方去”又成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走向世界的起点。
  孟子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来自外部的竞争和压力是内部的改革者们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动力。二战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通过“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在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实现了快速崛起,而许多拉美国家由于实行相对封闭、规避竞争的“进口替代”政策最终使他们的经济面临困境。
  今天的中国再次走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口。放眼世界,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大多数国家都跟中国一样,面临着新一轮的自我革新。尽管具体的处境和目标不同,但每个国家都面临着重重的国内矛盾,哪个国家能够更成功地突围和创新,哪个国家就将在新世纪引导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已经决心继续用扩大开放促进改革,而不是通过保护主义来逃避竞争、用封闭保守来固守僵化。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中国新一轮深刻的大开放,在开放之中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焕发出社会的潜力和活力。
  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通过建立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新自由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的革新,维护美国的地位。这是一场改革与开放的竞争。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许是几百年国际关系史上最良性的一次大国竞争。
其他文献
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指出的,欧元区和欧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涉及主权债务、评级机构、市场震荡的经济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    欧元区,这个11年来看似坚固的“木桶”,当前正受到希腊等一系列“短板”国家的严重威胁。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在欧盟救与不救的犹豫中继续升温,欧盟正在小心地试探市场与评级公司的耐心。市场信心一旦丧失,将需要更高的成本才能补救。而以希腊为代表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取代金融机
欧洲联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称,欧盟之所以获奖,是考虑到“欧盟及其先驱者过去60年一直贡献于推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以及民主与人权”。诺贝尔奖委员会赞扬欧盟27国集团在二战后我世界重建做出努力,在柏林墙倒塌后帮助东欧国家维持稳定。  一丝暖意,还是一片唏嘘  诺贝尔和平奖因其评判标准过于模糊而成为诺贝尔奖项中最富争议的一个。1933年,《大幻觉》一书的作者诺曼·安吉尔因宣告
位于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的“大苹果比萨和意大利面”餐馆的老板斯科特,获悉在佛州选举造势和为医改宣传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会顺路造访他的小店,遂驱车赶到比萨店。  斯科特除开有一家小比萨店之外,还负责一项血液捐献基金,由于积极从事草根公益行动,斯科特曾受到白宫表彰。  但吸引奥巴马光顾这家比萨店的,恐怕是其他因素。斯科特是一名共和党人,却在2008年大选时把票投给了民主党的奥巴马。斯科特说他忠于共和党,但
11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在各国代表为如何落实《哥本哈根协议》争论不休的时候,在学术界,围绕着一根“曲棍球杆”的大论战也在无止无休地进行着。美国《每日科技》杂志不无担忧地说:“这些天来有关气候变化的学术争论越来越不像知识分子间的探讨,而像是肮脏的政治了。”  “曲棍球杆”,指的是科学界描述千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的曲线。这条曲线的形状左边非常平坦,但右边突然间飙升,很像是冰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首页十分简洁,因此页面上傅莹的笑脸就显得格外醒目。点击鼠标,这是一篇大使致辞,署名的正是傅莹。致辞的内容称得上别具一格,甫一开篇便说:“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间的人们互相学习、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变得愈发重要。”在文中,傅莹把网站定位为“英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这位大使,果然格外重视不同国家间的了解与沟通。    危机大使的媒体公关    傅莹的幽默与机智,让人难以拒绝
奥巴马的解禁令以行政的方式终结了科学证据与道德价值观之间的“两难选择”,但它对美国的正统价值与道德观念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类胚胎是否是人。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3月9日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对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这意味着长期制约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最后一个壁垒被打破,而此前,小布什政府一直禁止政府资金用于该项研究,奥巴马的这一决定表明在此问题上他
欧洲的联合之路  20年前——1991年12月10日,欧共体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欧洲一体化的标志性会议,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各国正式签署,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接替欧共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未来的欧洲联合之路夯实了最坚实的制度基础。  1999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并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
美国两党终于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美债危机似乎应得以化解,然而标普却给美国国债降了级,继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自1917年主权信用评级制度推出以来,美国国债信用首次从顶级跌落,低于英、法、德等国。透视美债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些什么?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老二”,究竟是该挑战“老大”还是该辅佐“老大”?美债危机与欧债危机有何不同?欧洲的出路又在哪儿……看看本刊采访的专家们怎么说。    市场反应
一日五炸耸听闻    对巴基斯坦来说,10月15日绝对是血腥的一天。这一天,一共发生了五起恐怖袭击事件,袭击中丧生者至少在40人以上,受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巴基斯坦的大地上弥漫着一股骇人的血雨腥风。  毋庸置疑,这是残忍和血腥的一天。然而谁也不敢打保票,这就是最为血腥的一天,因为从眼下恐怖袭击在巴基斯坦全国各地频频发生的态势看,没准儿哪一天,这个处子反恐战斗前沿和漩涡的伊斯兰国家,又会发生更大规模
用英语表达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意境是否一样?    有“官瘾”的优秀生    比尔·克林顿曾说:“我生来就是16岁,而且总觉得自己16岁,而希拉里出生时就40岁了。”希拉里的少年老成,和她的家庭不无关系。  1947年希拉里出生在芝加哥一个生意人家。她的父亲性情急躁,头脑灵活,在孩子们眼中,“父亲是世界上最棒的销售员,没有他谈不成的生意”。希拉里的母亲则是一个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在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