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祥之物”
乌鸦的名声不好。不少老百姓相信“乌鸦叫,祸来到”,视其为“不祥之物”的大有人在。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据说,当年在法国凡尔赛宫巨大的拱形窗前,法国王后玛丽正在梳理垂落腰间的秀发,一只乌鸦悄无声息地停落在她洁白的衬裙上。这位绝代艳后不仅原谅了这只狂妄无礼的乌鸦,还给了它美味的而包屑,以示“王室与动物之间的友好”。1793年,玛丽于后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从此之后,这只曾让欧洲公爵们羡慕不已的乌鸦,便成了民众口中死亡的象征。
一身漆黑的羽毛,嘴角些许银色须毛,修长的双腿,喙尖和尾端呈现魅惑的曲线,加上啄食腐肉时似笑非笑的神态,确实让乌鸦衍生出巫婆的诡异媚态。在公元前的宗教传说或民间故事里,乌鸦往往以威风凛凛的神灵助手形象出现。中世纪教士们的长袍一律使用黑色,便源于乌鸦代表神秘力量的经书记载。公元1666年,伦敦桥下的一家面包店失火,引发了持续一周的火灾,烧毁了13000户人家。成群结队的乌鸦从烟雾弥漫的城市上空盘旋而下,啄食遍布于街上的烤焦尸体。尽管某种程度上,这一行为帮助人类避免了一次瘟疫的暴发,但在悲痛的居民眼里,乌鸦永远丧失了被尊重的理由,成为人们心目中“可恶的歹徒”。
17世纪米,因乌鸦数量巨大而且有拿庄稼当点心的饮食爱好,引起农场主们的普遍不满,猎杀之风在欧洲大陆盛极一时。鸟枪、毒药无所不用,还成了试射改良兵器的活靶子。1754年,宾夕法尼亚规定,每名拓荒者必须猎杀12只乌鸦,才能取得边界线上的土地。在马萨诸塞,一只死鸦能换取一先令,相当于现在的6元人民币。这一高额奖赏让流浪汉和新移民们“杀性大发”,死去的乌鸦被放在田里的稻草人身边以“杀一儆百”。不过,强大的繁殖能力仍使大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有增无减。全球气候变暖又使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人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生活垃圾,为它们提供了盘踞大城市的食物源。
寓言成真
显然,如果比美丽,乌鸦根本无法在任何选美大赛中获胜:如果比叫声,它那沙哑的声音也很不悦耳;但如果比头脑,它一定是鸟类中绝顶聪明的。著名的伊索寓言《乌鸦与水瓶》,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发现有个瓶子装了水,但水太少,它的嘴不够长,伸到瓶子里也喝不到水;于是它想了一个办法,把一粒粒小石子投入瓶中,让瓶里的水位上升,直到自己的嘴能喝到水为止。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让4只白嘴乌鸦面对同样的挑战,只是奖品更具诱惑力。他们在一个垂直的管子里装了些水,让一只肥嫩多汁的虫子浮在水面,当然,乌鸦不能直接吃到虫子。一开始,这几只乌鸦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个管子,仿佛在研究如何下手。接着,研究人员在现场放了一把鹅卵石。乌鸦便把鹅卵石投入管子,让虫子慢慢上升,升到它们的嘴能吃得到的高度。这4只乌鸦中,有两只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另外两只试了两次才成功。
实验录像显示,这4只乌鸦似乎一开始就会盘算需要几个石子才能成功;它们不会投入一颗鹅卵石,就马上试着要吃虫子,而是等到虫子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才将嘴伸入管子中。而且,它们会挑选较大的石子,以减少投石子的次数,节省时间和体力。当研究人员放入现场的不是鹅卵石而是锯木屑时,乌鸦很快就发现锯木屑不能用来使水位上升,停止了投入。剑桥的学者认为, “乌鸦相当聪明,其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可以媲美类人猿。这很不寻常,因为它们的脑子跟类人猿很不一样。”
与黑猩猩相媲美
说起聪明的动物,人们很少会想到鸟类。其实,乌鸦不仅会使用诸如鹅卵石这样的工具,而且还能制造工具,完成复杂的任务,以狱取食物。
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在桌上放了一个玻璃管,管底放了一个装有蠕虫的小桶,玻璃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虫子。在玻璃管的旁边,研究人员放了一截比玻璃管长一些的笔直铁丝。尽管这4只在实验室圈养的乌鸦以前从未接触过铁丝,也没有看见过其他动物或人利用铁丝,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聪明的乌鸦似乎只看了一眼就立刻想出了吃到虫子的办法,并立即投入到了利用铁丝制作工具的工作中。实验录像显示,它们用嘴叼住铁丝伸入玻璃管中,然后再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将铁丝折成弯曲的钩子;最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进管内将小桶钩出来,接着便尽情享用收获的美餐。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实验证明这些乌鸦的智力,可与会制作工具的人类近亲非洲黑猩猩相媲美。其他动物都是通过反复试验学会本领的,但这些乌鸦却不是,它们是在看到问题后立刻想出解决办法。参与实验的是4只5岁的乌鸦,名字分别是库克、科内利、弗莱和门罗,它们都是从小被人养大的。根本没有其他鸟类给它们做过示范。在第一次尝试时,有3只乌鸦把铁丝弯成了钩状。剩下的一只乌鸦——门罗,在第四次尝试时成功把铁丝弯成钩子。
在另一项试验中,这些乌鸦必须选择不同大小的石子,并把它们扔进直径各不相同的玻璃管里,从而使一个平台发生倾斜,让一些食物撒出来。在没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它们都选择了大小和形状合适的石子,成功获取了食物。
聪明的孝子
你或许会问,是不是被科学家圈养在实验室中的乌鸦特别聪明一些?回答是:不。鸟类学家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简直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在地上游荡的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路面的震动往往会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便可不劳而获地吃上送到嘴边的虫子。乌鸦不仅会用石子砸破坚果的壳,吃其中的果仁,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核桃肉。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过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叼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渔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并往远处飞,直到鱼钩上的鱼被拉上冰面活蹦乱跳时,再返回冰窟窿边享用它们的美味,等渔民发现赶来时,吃饱了的它们叫几声便飞走了。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就地取材用树上的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并用自己的脚将其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诱捕猎物。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通风报信并做“领路向导”:饥饿的草原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等狼饱餐之后,乌鸦便上前收拾“残羹剩饭”。
有许多鸟类,出生后靠父母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但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当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觅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它们。老乌鸦一旦死去,小乌鸦及众多亲友便为其送葬,此时聚集的乌鸦数以千计,盘旋着哀鸣。
爱憎分明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野生动植物学家,戴上橡胶面具在校内捕捉了7只乌鸦,在给它们做上记号后便放飞了它们。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只要研究人员和志愿者披上这种面具出现在校园里,数十只乌鸦便冲着他们大喊大叫,数量远比最初被捕捉和目击同伴被捕捉的乌鸦多。即使你用帽子遮住面具或把面具倒过来戴也是如此。显然,其他乌鸦从族群中的同类那里学会了辨认有威胁的人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呢之态令人动情。
乌鸦的名声不好。不少老百姓相信“乌鸦叫,祸来到”,视其为“不祥之物”的大有人在。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据说,当年在法国凡尔赛宫巨大的拱形窗前,法国王后玛丽正在梳理垂落腰间的秀发,一只乌鸦悄无声息地停落在她洁白的衬裙上。这位绝代艳后不仅原谅了这只狂妄无礼的乌鸦,还给了它美味的而包屑,以示“王室与动物之间的友好”。1793年,玛丽于后丧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从此之后,这只曾让欧洲公爵们羡慕不已的乌鸦,便成了民众口中死亡的象征。
一身漆黑的羽毛,嘴角些许银色须毛,修长的双腿,喙尖和尾端呈现魅惑的曲线,加上啄食腐肉时似笑非笑的神态,确实让乌鸦衍生出巫婆的诡异媚态。在公元前的宗教传说或民间故事里,乌鸦往往以威风凛凛的神灵助手形象出现。中世纪教士们的长袍一律使用黑色,便源于乌鸦代表神秘力量的经书记载。公元1666年,伦敦桥下的一家面包店失火,引发了持续一周的火灾,烧毁了13000户人家。成群结队的乌鸦从烟雾弥漫的城市上空盘旋而下,啄食遍布于街上的烤焦尸体。尽管某种程度上,这一行为帮助人类避免了一次瘟疫的暴发,但在悲痛的居民眼里,乌鸦永远丧失了被尊重的理由,成为人们心目中“可恶的歹徒”。
17世纪米,因乌鸦数量巨大而且有拿庄稼当点心的饮食爱好,引起农场主们的普遍不满,猎杀之风在欧洲大陆盛极一时。鸟枪、毒药无所不用,还成了试射改良兵器的活靶子。1754年,宾夕法尼亚规定,每名拓荒者必须猎杀12只乌鸦,才能取得边界线上的土地。在马萨诸塞,一只死鸦能换取一先令,相当于现在的6元人民币。这一高额奖赏让流浪汉和新移民们“杀性大发”,死去的乌鸦被放在田里的稻草人身边以“杀一儆百”。不过,强大的繁殖能力仍使大城市中的乌鸦数量有增无减。全球气候变暖又使乌鸦从候鸟成为城市“留守者”,人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生活垃圾,为它们提供了盘踞大城市的食物源。
寓言成真
显然,如果比美丽,乌鸦根本无法在任何选美大赛中获胜:如果比叫声,它那沙哑的声音也很不悦耳;但如果比头脑,它一定是鸟类中绝顶聪明的。著名的伊索寓言《乌鸦与水瓶》,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发现有个瓶子装了水,但水太少,它的嘴不够长,伸到瓶子里也喝不到水;于是它想了一个办法,把一粒粒小石子投入瓶中,让瓶里的水位上升,直到自己的嘴能喝到水为止。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让4只白嘴乌鸦面对同样的挑战,只是奖品更具诱惑力。他们在一个垂直的管子里装了些水,让一只肥嫩多汁的虫子浮在水面,当然,乌鸦不能直接吃到虫子。一开始,这几只乌鸦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个管子,仿佛在研究如何下手。接着,研究人员在现场放了一把鹅卵石。乌鸦便把鹅卵石投入管子,让虫子慢慢上升,升到它们的嘴能吃得到的高度。这4只乌鸦中,有两只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另外两只试了两次才成功。
实验录像显示,这4只乌鸦似乎一开始就会盘算需要几个石子才能成功;它们不会投入一颗鹅卵石,就马上试着要吃虫子,而是等到虫子上升到足够的高度才将嘴伸入管子中。而且,它们会挑选较大的石子,以减少投石子的次数,节省时间和体力。当研究人员放入现场的不是鹅卵石而是锯木屑时,乌鸦很快就发现锯木屑不能用来使水位上升,停止了投入。剑桥的学者认为, “乌鸦相当聪明,其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可以媲美类人猿。这很不寻常,因为它们的脑子跟类人猿很不一样。”
与黑猩猩相媲美
说起聪明的动物,人们很少会想到鸟类。其实,乌鸦不仅会使用诸如鹅卵石这样的工具,而且还能制造工具,完成复杂的任务,以狱取食物。
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在桌上放了一个玻璃管,管底放了一个装有蠕虫的小桶,玻璃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虫子。在玻璃管的旁边,研究人员放了一截比玻璃管长一些的笔直铁丝。尽管这4只在实验室圈养的乌鸦以前从未接触过铁丝,也没有看见过其他动物或人利用铁丝,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聪明的乌鸦似乎只看了一眼就立刻想出了吃到虫子的办法,并立即投入到了利用铁丝制作工具的工作中。实验录像显示,它们用嘴叼住铁丝伸入玻璃管中,然后再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将铁丝折成弯曲的钩子;最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进管内将小桶钩出来,接着便尽情享用收获的美餐。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实验证明这些乌鸦的智力,可与会制作工具的人类近亲非洲黑猩猩相媲美。其他动物都是通过反复试验学会本领的,但这些乌鸦却不是,它们是在看到问题后立刻想出解决办法。参与实验的是4只5岁的乌鸦,名字分别是库克、科内利、弗莱和门罗,它们都是从小被人养大的。根本没有其他鸟类给它们做过示范。在第一次尝试时,有3只乌鸦把铁丝弯成了钩状。剩下的一只乌鸦——门罗,在第四次尝试时成功把铁丝弯成钩子。
在另一项试验中,这些乌鸦必须选择不同大小的石子,并把它们扔进直径各不相同的玻璃管里,从而使一个平台发生倾斜,让一些食物撒出来。在没经过训练的情况下,它们都选择了大小和形状合适的石子,成功获取了食物。
聪明的孝子
你或许会问,是不是被科学家圈养在实验室中的乌鸦特别聪明一些?回答是:不。鸟类学家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简直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在地上游荡的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路面的震动往往会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便可不劳而获地吃上送到嘴边的虫子。乌鸦不仅会用石子砸破坚果的壳,吃其中的果仁,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核桃肉。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过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叼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渔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并往远处飞,直到鱼钩上的鱼被拉上冰面活蹦乱跳时,再返回冰窟窿边享用它们的美味,等渔民发现赶来时,吃饱了的它们叫几声便飞走了。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就地取材用树上的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并用自己的脚将其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诱捕猎物。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通风报信并做“领路向导”:饥饿的草原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等狼饱餐之后,乌鸦便上前收拾“残羹剩饭”。
有许多鸟类,出生后靠父母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但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当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觅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它们。老乌鸦一旦死去,小乌鸦及众多亲友便为其送葬,此时聚集的乌鸦数以千计,盘旋着哀鸣。
爱憎分明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野生动植物学家,戴上橡胶面具在校内捕捉了7只乌鸦,在给它们做上记号后便放飞了它们。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只要研究人员和志愿者披上这种面具出现在校园里,数十只乌鸦便冲着他们大喊大叫,数量远比最初被捕捉和目击同伴被捕捉的乌鸦多。即使你用帽子遮住面具或把面具倒过来戴也是如此。显然,其他乌鸦从族群中的同类那里学会了辨认有威胁的人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呢之态令人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