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在个体辅导及家长培训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焦点解决方法应用于家庭教育的具体流程和步骤进行了讨论,探讨适于家庭教育的更为正向、有效的途径和具体策略,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焦点解决方法;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67-03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的不当做法
  当前,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高发,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一些家庭教育问题更加凸现。
  (一)家长的期待过于理想化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很完美,因此会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要求,如孩子做事一点也不能错。还有一些要求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希望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安静地写40分钟作业。有时候还会盲目与其他孩子比较,忽略自己孩子的特点,如看到别的孩子报了什么兴趣班,也让孩子报,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真正的喜好。
  家长往往认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孩子的感受可能恰好相反,如感觉到家长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永远达不到家长的目标,从而可能会出现缺乏动力、自我放弃或者跟家长对着干的情况。
  (二)家长的目标不具体,孩子不理解
  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家长在头脑中有自己的假设,并且也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是清楚家长的要求和目标的,因此家长一般很少与孩子一起商量目标,而是直接为孩子设定目标。如很多时候家长说“好好写作业”,家长的假设是孩子回家后立刻到书房,安静持续地把作业写完,不能三心二意。孩子理解的可能是,我只要写了就行,从而就会出现家长三番五次地催促,孩子依然故我,最后常导致激烈的亲子冲突。
  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很清楚地理解要求和目标,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仍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无法理解抽象的“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等的真正含义。相反,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家长太挑剔,自己怎么做也得不到认可,对家长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感觉没必要再努力。
  (三)家长对孩子不够信任,孩子缺少探索机会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写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会时常打断孩子,如隔几分钟就问孩子是否需要喝水、吃水果等,或者隔几分钟就到孩子身边提醒,甚至指责孩子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一定做不好,因此在很多事上包办代替,没有给孩子自己练习和探索的机会。还有的家长要求在指出孩子的问题后,孩子必须马上做到,不给孩子改变的时间和过程。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在过程中进行探索、试错、调整、进步的,因此,给孩子自主管理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必要。如果家长切断了孩子自我管理和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孩子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或者觉得很多事情家长比自己还着急,不需要自己努力,孩子会慢慢缺乏责任感,或者自我贬低。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家长的激励不恰当,孩子失去动力
  很多家长也用了一些奖励和鼓励孩子的方法,但其中有的做法不是很恰当。如很多家长怕孩子骄傲自满,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仍然只关注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抓住问题不放;有的家长激勵的方式和语言比较负面,如“怎么还是拖延呢?”“怎么还是不会呢?”有的家长喜欢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且总是用其他孩子的优势来比较自己孩子的不足。
  家长可能会认为,用打压比较的方式能让孩子有更强的动力,做得更好,这些都是自己爱孩子的一种表现。但效果可能恰好相反,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家长并不爱自己,因为在家长眼里,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或者孩子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没有用,家长只看到自己不好的表现,忽略或无视自己的努力。这些感受导致孩子与家长更加疏远,也可能习得一种遇到问题就指责他人的行为方式。
  (五)重复无效方法,形成不良循环
  有些家长的最大困惑就是,为什么说了很多遍还是没有用,催了很多次还是没有用,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催促、提醒的方式本来就没有用,但家长已经形成了惯性的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模式,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自动化地使用自己以往最熟悉的方法。这种熟悉感会给家长带来一定的稳定感,但是对解决问题、对孩子而言,可能是无效的。
  之所以抓住无效的做法不放,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不恰当,从而反复使用;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家长即使知道这种方法无效,但是觉得也没有其他方法可用。
  二、焦点解决方法的核心理念和策略
  焦点解决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心理辅导的取向和方法,由于其简短有效的特点,除了在心理咨询领域迅速传播之外,在教育、企业、社工等各领域也得到迅速发展。焦点解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后现代心理学,二是系统论,三是策略派辅导,四是短程家庭治疗。作为一个系统的辅导流派,焦点解决对人的理解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关注,这里选择一些与教育关联紧密的核心理念。
  1.每个人是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家
  焦点解决方法认为,每个人拥有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是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专家。只有当个人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激发内在动力,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2.小步子的启动效应会带来系统的变化
  启动改变的第一步最为关键,有了成功的第一步体验,孩子会增加胜任感,并能够更好地推进后续的持续性改变,产生滚雪球效应。
  3.聚焦正向比关注问题更容易带来改变
  从孩子的有效经验和优势资源切入引发改变,孩子更容易接受,改变也更容易发生。过多地聚焦在问题上,会引发孩子的对抗和焦虑,改变可能无法发生。
  三、焦点解决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将思想建党作为鲜明特点与优良传统延续下来,这不仅是我党持续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逐步强大、从幼稚到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围绕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摘要〕个别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情绪,改变认知,重塑行为。在小学低年级个别心理辅导中,心理教师可以根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隐喻故事为媒介,通过心理教师生成隐喻故事、学生生成隐喻故事和师生互动生成隐喻故事等方式,找到适于低年级学生心理辅导的着力点,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隐喻故事;个别心理辅导;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摘要〕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风险人群,该行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一旦被发现有自伤行为,往往“被迫”接受咨询,阻抗明显,同时又存在一定的改变动机。动机式访谈法是一种协作的对话风格,能帮助人们解决有关改变的矛盾心态。动机式访谈不以专家姿态直接给青少年意见和建议,而以导向性语言改变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强化改变的动机。本文通过应用案例表明,在自伤行为咨询中应用动机式访谈法,为青少年
法学方法是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续造的学问,是法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法律主要围绕文义、历史、体系和目的四要素展开解释,并需兼顾合宪性解释方法,以及欧盟成员国家的法律解
〔摘要〕为探讨高中生的班级环境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情绪的影响,采用学业情绪量表、班级环境问卷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的49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班级环境与学业情绪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积极学业情绪,负向预测消极学业情绪;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对高兴、平静、厌倦、无助等学业情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习负担能正向预测厌倦和无助这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