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劳动保护与性别平等——《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专题讨论: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的重点问题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自1988年颁布以来,在妇女权益保护和女职工劳动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原有《规定》中确立的原则和适用性受到挑战,这就为进一步修订提出了要求。为了反映这一要求,《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经过反复讨论,在其适用范围、女职工劳动保护标准、生育保险待遇、女职工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修改,在进一步保障女职工平等的就业权利、生育保障权利、健康权利和法律权利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妇女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女性群体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无论是女性成人识字率还是青年识字率在联合国战略优先发展的9个目标国家中均提高最快;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无论是中国女性的小学入学率,还是中学入学率,均提高较快,并且其性别平衡指数上升幅度在九国中处于领先水平;女子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女性在高等教育各层次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且性别指数趋于平衡,在亚洲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中国的性别平衡指数最高。中国大陆妇女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世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2004--2008年“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文章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性别视角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本文通过对因不堪忍受丈夫的长期暴力而以暴制暴的受虐妇女杀夫案的分析,认为研究受虐妇女以暴制暴判例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曾经是受害人的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它对量刑标准的相对统一,以及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更好地倡树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出很有意义。本文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工作者对受虐妇女以暴制暴杀夫案的关注。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女性消费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促使女性消费背离真实需要,大众传媒制造了女性消费的尺度——消费时尚,大众传媒形成女性消费的心理机制,即女性消费不是获得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大众传媒对女性消费产生作用会导致女性消费追求物质化、文化消费庸俗化、消费需求非理性化、消费行为非主体化等后果。
近年来,中国非婚同居率不断攀升,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同居女性权利缺失问题不容忽视。非婚同居是当事人选择家庭生活的方式和两性关系多元化的体现,同居女性权益的特殊性应受到法律的重视和调整:明确同居生活费用负担义务,赋予对同居所得财产的继承权,完善遗产酌情给付制度,承认家事劳动的社会价值,扩充两性平等的适用范围,合理建构同居女性权利保障机制。
本文通过对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近几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过程、特点、原因以及治理措施和成效的调查与分析,讨论了这一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演变的趋势和可能,分析了出生性别比失衡将会给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民族地区预防和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对策措施。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家庭的育儿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依赖祖辈带养到呼吁父母带养;保姆带养改变了原来的单纯熟人圈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市场,但保姆市场存在着不安全、高收费和供不应求的诸多问题;父亲逐渐介入幼儿的照顾行列,但依然只是充当帮手。所以,对于年轻妈妈来说,面临着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也影响着部分未育者的生育观。
期刊
2009年8月3日至8日,由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基地主办的“高校女性学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是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继主办“中国高校女性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专注“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主要邀请了正在建设“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部分高校。